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22-03-31张守芳孙璐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金融学人才培养

张守芳 孙璐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如何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各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它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内重点大学是有所区别的。对于金融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加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需求,必须将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培养更适应市场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融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8-0084-0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金融作为现代服务业应该更好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我国十分重视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以至于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金融这个学科本身又是一个创新速度很快的学科,所以对于国内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重点大学金融专业培育的是拥有高职业素养、高综合能力的高端金融优秀人才,而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职业的社会需求性。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界定不够清晰

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重视基础、丰富路径、加强实践、提高能力”为核心,注重复合型与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但目前在具体工作安排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一是在人才培养中继续向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看齐,课程设置与普通本科高校没有多少区别,对应用性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充分,金融专业学生进行了比较多的的金融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而实践类课程设置太少或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不足,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金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对于毕业就业率的目标要求,一些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过于追求“实用主义”的教学,过于强调操作技能,轻视理论基础,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可能会导致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适应工作内容的更新,更不用说创新能力。这也导致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与重点院校学生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不但不能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体现不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避免出现上述两种情况,选择一个更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部分课程设定不符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几年都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多次进行了相应修订和调整,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却并不显著,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使得很多新调整设置的课程不能很好进行知识的更新。金融学专业的一些基础类课程,如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是金融类专业都必开的专业课,很多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体系一成不变,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幅度并不大,对于日新月异的金融理论前沿知识更新也不够,所以不能很好达成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外,目前高校金融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很多也有所欠缺,很多专业课老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工作,没有金融业的从业经验,也没有进入金融企业进行实践工作,导致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失衡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方面,课程设定过于重视专业自身,很多课程本身交叉较多,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学习。而且课程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对与金融相互交叉的课程缺少重视,不能很好适应未来的企业工作。要求如何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设置更合理、更接近金融市场实际需求的课程是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需要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较为滞后

1.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的校内实训室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大部分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选择在校内组建金融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的金融相关实训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达不到让学生真正了解金融业的效果。目前学校的实训课程主要以模拟单一产品交易为主,造成学生對于金融产品的定价、具体运作等内容并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无法全方位了解金融业全貌。而且各软件公司开发的实训软件有些也过于简单粗糙,与实际工作不能有效接轨,达不到实训的目的,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2.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会设计很多校外实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接触金融企业和金融业务。比如,有些高校会在大二开展认识实习,去金融企业实地参观,现场操作,听取专业人士的讲解,从而对金融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到了大三和大四在毕业前还会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去企业实际工作,真实了解金融企业的运作过程,并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研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实习往往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习在大四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的方式。但是很多同学由于要准备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并没有去真正地参与实习工作,往往只是事后去短暂接触了一下。而真正去金融企业参与实习的同学能够接触到的业务也相对较少,并不能全面了解金融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很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外,实习方面的效果考核也相对较难,很多实习都通过实习报告、小组汇报等形式进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并不够准确。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任何专业都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且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都应该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只有拥有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为金融人才培养起到保驾护航的目的。金融业是一个高薪行业,一些拥有高学历或是有丰富金融经验的专业人才更愿意去金融企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算选择了高校工作,高水平人才的首选也肯定是综合性大学。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能吸引的人才非常有限,导致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是一些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往往拥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稍有缺失。

二、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完善措施

应用型大学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应以“注重基础、丰富路径、加强实践、提高能力”为重点,注重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优秀的自身素养和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适应的能力,能够及时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上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在进行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的发展创新速度很快,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只有与时俱进,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具有良好认知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是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对口单位,金融行业是一个信息、技术更迭速度极快的行业。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掌握新技术,能够快速适应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态势。各高校在进行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时要重视学生的金融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的国际化程度必将不断提高,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必将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必须能够对各国金融发展的具体形势进行分析,綜合掌握各国的金融规则。所以各高校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上也要与国际接轨,不单单要学习中国的金融理论知识,也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培养金融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市场培养出更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金融人才。

3.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更新发展,金融交易资产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金融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足够的金融知识,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沟通能力和营销能力,更好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各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上从多个方面切入,与当地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效果,培养适应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更好地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金融专业的学生需掌握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时,要以金融类课程为基础,以金融类课程为重点,在教材的选择上,做好学时、课程、教学目标等的规划设计,要结合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及时更新教材,使学生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除了金融类课程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学生学习一定的管理学课程,如管理学、财务管理、金融企业会计等内容。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将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金融的发展同样也必然离不开大数据。为了培养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层次、高端、国际化人才,高校要紧跟实际,开设相应的数据分析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使用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除了课堂培训外,还要大力拓展校外培训基地建设,使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当地企业相结合,实现校企双赢。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一步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双学位制度和辅修学位制度,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一条捷径。

(三)完善金融专业教学机制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主要是自学意识、问题开发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渗透和培养。高校课堂里不应该只是老师的理论讲解,还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与金融市场有关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堂上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等形式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或者是热门经济新闻,学生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通过这些方法考察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团队合作、分工能力,还有分析表达能力。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出评价,并对资料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及时的解释,还应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根据小组中每位学生的作用及表现,记录平时成绩,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和教师还必须引导和促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职业竞赛、社会实践和社会研究,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离不开高水平、高素养、高能力师资队伍的推动,要想提高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第一,要加强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使其能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前沿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第二,让教师更多与金融企业合作,了解金融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另外,地方高校也可以聘请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进入教室为学生讲授金融业发展态势,提高金融实践教育的整体水平,保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大春,王海晨.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7,(3).

[2]   娄凌燕,范玲.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商业经济,2012,(1).

[3]   汤筱娴.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文化,2021,(1).

[4]   王利东,刘梅娟.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分析研究[J].时代金融,2016,(1).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金融学人才培养
开放大学直播教学学习领航和互动设计的思考——以《金融学》课程“全市一堂课”为例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An Analysis on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
论我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