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主体激励视角下我国“食物银行”运行机制研究
2022-03-31刘馨刘鹏浩武宁吴涵陈赟帆
刘馨 刘鹏浩 武宁 吴涵 陈赟帆
摘要:通过研究企业供给方与对需求方的筛选,有望解释我国食物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上海肯德基食物银行遭疯抢”等,探索食物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与可行性。同时结合“精准扶贫”思想进一步帮助城市贫困人口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帮助政府更好解决民生问题。研究有望为食物银行未来的发展提政策建议,
关键词:食物银行;食物配置;供需视角;政策建议;激励
一、引言
上海肯德基的哄抢事件让“食物银行”这四个字闯入了大众视野。食物银行原指将临期但仍有用的食物捐赠出来,为未能解决“三餐”基本需要的人士及家庭,提供紧急及短暂的膳食援助,在国外已有了相当的规模,上海杨浦这家肯德基设立食物银行的初衷也是如此。员工将餐厅每天未销售完的多余食物放入冰箱,供有需要的人自助拿取。活动一经曝出便获得众多网友支持。然而在活动当天,这些“需要”食物的人倒似乎趋于同一类人——大爷大妈。在一阵哄抢后,冰箱中已不剩任何食物,在推搡中还有不少食物掉落在地,却无人在意。本是善意的活动却并未获得好评,也没有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群,完全违背了初衷。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食物银行究竟可不可行?
事实上,关于食物银行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跟进研究。2021年国也有外学者使用PAHS 法对非盈利组织IoPotentino开发的食物银行项目Magazzini Sociali进行个案研究,并认为其具有良好的变革潜力。食物银行本身惠民便利,减少浪费的想法并无问题,无差别发放食物以及不完善的食物企业管理才是造成哄抢的根本原因。食物银行为中国食品企业的未来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国内对食物银行的研究及文献大多是针对其中一方的问题进行讨论,相比国外,我们的研究不够深入。
因此,针对我国食物银行供需不匹配问题,本次研究从供需主体的激励入手,综合经济学理论、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探究影响我国食物银行供需的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构建有效的食物银行、优化食物配置、助力精准扶贫提供方向性建议。
二、食物需求者角度的内在激励
(一)从食物需求者角度参与食物银行面临的困境
1.国内对食物银行的了解程度低 从此次回收的120份问卷来看,未听说过食物银行有100人,占83.33%,听说过食物银行的仅有20人,且其中对于食物银行的目的与功能只有13人比较了解,仍有107人不太了解。
问卷中人们认为目前阶段食物银行面临的问题中,宣传普及率低排在首位,占77.5%,缺乏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食物银行覆盖率低紧随其后。
我国的食物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同时国内食物银行站点也较少,覆盖率低,大部分地区尚未普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宣传效果。同时各新闻媒体平台也很少有对食物银行相关活动的报道宣传,而食物银行自己的宣传平台的关注度也不高,因此有较大部分人从未听说过食物银行,即使听说过也不了解食物银行的目的与功能。
2.食品安全问题和信息透明度
食物银行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大重点。临期食物作为食物银行的一大食物来源,其中对于生鲜果蔬这类没有明确保质期的食物难以界定是否有健康风险,同时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检验体系。另外,食品保存过程中可能也会导致一些食品变质过期,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清理,发放出去可能会被误食。需求者如果领取食用了这些食品带来了健康问题,可能会得不偿失。
食物银行的信息透明度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几个食物银行站点是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政府对于食物银行的信息公示并无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而了解食物银行的食品来源,无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站点的食品管理方式,食品发放时间和领取条件及方式等这些信息对于领取食物的需求者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信息透明也能够减轻人们对于食物银行的食品安全的顾虑。
3.需求者自身的弱势地位
在食物银行运行过程中,领取食物的需求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求者可能無法接触到食物也无法挑选食物,食物银行可能也难以根据每个需求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因此部分对相关食物过敏或者有禁忌的需求者可能会领取到自己不需要的物资,得到的实际帮助较小,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二)从食物需求者角度提出推动国内食物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我国的食物银行才在刚刚起步阶段,覆盖率低且了解的人占比较少。通过在网络上搜索了解,我们发现食物银行对于自身的宣传很少,微信公众号上有一定数量的文章,但阅读量都不高,各个视频平台上也缺少对于自身活动的宣传介绍。针对这些问题,食物银行的组织者可以加大宣传,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流量大,观众覆盖面广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食物银行,将一些活动记录发布在网络上来呼吁更多的人来参与其中,食物采购分装的透明化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同时针对需求者中的低保困难人群,食物银行所在附近社区可以上门走访,让这些人群能够更加方便的了解和接受到所需要的援助。
此外要尽快完善实行登记制与信息公示。参照国外的食物银行运行机制,对于每次领取食物进行系统登记,并且在市或区的范围内建立食物银行信息网络。这样对于每份食物都能够进行溯源查询。也方便对于一些过敏人群剔除其中的过敏食物。目前我国食物银行的信息公示大多是捐赠信息溯源与活动信息公示,缺少一些食物管理方面的公示。一方面食物银行本身可以定期进行自检自查并将信息公布在网络上。另一方面可以与尝试与当地的监管局进行合作,获得一些相关的证明来减少需求者对于食物安全与新鲜度的担忧。
三、食物供给者角度的内在激励
(一)食物供给企业参与食物银行面临的阻碍
作为食物银行的食物供给企业之一,社区超市、便利店、快餐店都是主要的食物供应来源。食物供给企业是食物银行组织发挥效力的源泉,食物的种类、新鲜程度、发放形式均会对食物银行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从食物供给源头探究食物银行运行机制是必要的。gzslib202204011307调查小组实地走访部分社区超市、便利店,在采访店长过程中 ,发现大多数店面都存在不少的食物浪费。对于大部分企业,临期食物多为饭团、面包、甜品一类。面对临期食物,大多数企业都选择打折促销后仍未卖出的食物直接销毁,也有少量便利店会选择食物调拨。食物调拨是便利店处理卖不出去的食物最常用的方式——将此店面难以卖出的食物调拨到其他便利店中。但这种食物调拨方式需要有食物销售情况作为考察,因此调拨方式只适用于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而且即使食物调拨,在其他店铺中仍会出现该食物过期未卖出需要直接销毁的情况。因此大多数食物企业都认为店内食物浪费情况较严重。
这些企业对于食物浪费问题都表示十分无奈,即使知道存在浪费也不得不为了食物安全问题而选择将过期食物销毁。且多数企业在调查小组提议参加食物银行来减少食物浪费问题时,有部分店长乐意参与的同时提出担忧。其中一个店长曾在上海某便利店任职亲身参与过食物银行,表示当时捐赠给组织食物以减少浪费,但因为店内不存在专业的食物安全检测人员,不能完全保证临期食物对特殊群体(如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和小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当时该店铺不进行筛选而选择直接捐赠新鲜食物,与食物银行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另外该店长也透露参与食物银行捐赠食物,且宁愿用新鲜食物也要捐赠,其背后原因除了支持食物银行利用剩余食物帮助有需要的人减少食物浪费之外,就是背后隐藏的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大多数食物都印有企业的标志,在食物银行组织发放这些食物时,企业的形象在广大受众心中都会悄然提升,这种隐藏的企业宣传手段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形象,减少部分宣传成本。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减少企业成本也是食物企业参与食物银行的一大内在动力。
(二)从食物供给者角度提出推动国内食物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由上述实地调查分析可知企业缺乏参与食物银行动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食物安全的担忧。对于企业来说,参与食物银行虽然能够降低处理成本,但同时也要面临着食物安全问题的风险。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出现,带给企业的经济上的损失大都远超于企业销毁临期食品的成本。此外食品安全性问题可能存在于多个环节:食物质量是否合格、运输保存是否符合标准、食物是否适合某些特殊人群等,这些问题一旦发生,无论是否是企业的责任,企业的形象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因为这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使得企业缺乏参与食物银行的积极性。
这一问题需要企业和食物银行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商业关系。企业要保证捐赠给食物银行的食物质量,同时还要对临期食品的保质时间、储存方法等进行明确说明。而食物银行组织也要根据企业的资料去筛选企业的资质,并与企业签订合约,明确责任范围,对食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同时组织也要对本身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进一步保障食物的安全。
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的食物银行作为纯粹的社会慈善组织,食物银行的运行还需要外部的监督。外部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在其中要起到监管的作用,完善关于食物银行的条文规定。同时采集激励手段来刺激企业加入食物银行,例如对捐赠表现良好的企业,可适当给予政策优惠和公开表扬等奖励。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遭遇风险的可能性,同时又为企业进行了免费宣传,降低了企业的宣传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田蕴祥,杜亚斌.跨部门协力视角下台湾地区食物银行运作模式分析与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4):56-61.
[2]祝玉红,陈岩燕.反贫困视域下食物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7(05):80-87.
[3]岳阳.“食物银行”扎根上海[J].质量与标准化,2017(01):6-7.
[4]丁婧. 非营利组织人员动员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5]何月瑩.浅探中国式食品银行的构建及市场化运作模式[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0):230-231.
[6]徐晞.社区精准救助中的社会组织参与——基于美国经验与启示[J].东南学术,2016(05):65-74.
[7]叶桂平.“社会企业”与“食物银行”:澳门特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0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