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31石国珍
石国珍
【摘要】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想的人格和审美能力。而语文学科中的教学目标更倾向于文化素养的教育,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有利,因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为培养新时代社会化人才提供重要帮助。基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现状,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本文总结、概括出一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价值;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3—0099—04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这门学科都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校园生活。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它更显著的作用是通过文字感化教导学生,通过书籍中的例子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塑造学生的品格。简言之,语文的终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现代知识与技能和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观念意识,使其主动积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古人常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果没有这些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形成。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周围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难免会影响青少年对是非善恶的辨别,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1]。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丰厚底蕴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所倡导的为人处世原则饱含哲理,通俗易懂,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二)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能使得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得以培养,营造出相对理想的空间,使得学生们在对应的环境之下感受到经典文明的熏陶,体会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热情,让其主动地参与到相应的实践中,由此更好地表达出自身的雄心壮志,诵出奋起的决心,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国人的自豪[2]。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求知欲和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还能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早晨诵读国学经典,这样可以间接地帮助学生提升识字量;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展演,以体现国学的博大精深,这样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能运用到已学的国学经典素材,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能力,还帮助学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转变学校的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许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小学生的成绩检测上,这种教学模式功利性较强,虽然能够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但是会让学生形成僵硬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定势。而小学语文是一门文化性极高的学科,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3]。如果语文学科学不好,其他学科也会受影响。而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中无可避免且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应该选择加大力度进行渗透,及时地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功利性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实际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带来更加长远的学习目的。比如,在《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们明白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到底寓意着怎样一个意思,这个寓意是否凝聚了当时我国的一种人文背景。在进阶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二)立足课本知识,剖析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高尚的品质是很重要的内容,对此,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挖掘课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人物的思想,通过对文章人物的深入剖析,从细节方面彰显出人格的魅力。同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在语言、行为上进行有效的规范,帮助学生实现高尚的生活观[4]。如,以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课文极力讴歌了少年周恩来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发图强、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这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去客观评价“少年周恩来”身上所具有的人性闪光点,并以此为学生树立知识学习、人生發展和精神追求的成长榜样和理想楷模。在讲完课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讲一讲生活中碰到的各种良好习惯或者美德,融知识于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加深学生对这一课以及优秀品质的印象。
(三)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部编版教材来看,识字量明显多于老教材,但很多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简单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识字,如果仅仅这样,学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认识那么多生字的[5]。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运用前文中提到的方法外,还要注重字理识字教学,即要依据汉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汉字,这样既能丰富汉字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匠”字时,可以跟学生展示一下“匠”字的演化史,扩展到古代的画匠、木匠、石匠等统称为工匠。导课到大国工匠李春,学习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赵州桥》,赵州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在骄傲、自豪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再如,讲解“赵”字时,可以从《百家姓》和分析字形入手:“赵”是一个形声字,从走,肖声。本义:快走。是一个“走”字加一个“肖”字,合在一起就成了“趙”字,后又简化为“赵”字。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到了生字,还得到了一次拓展的培养。
(四)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古诗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韵律等有深刻的了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不太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对此,教师在讲解古诗文时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诗中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诗文所描写的情境中[6]。如,在讲解《忆江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江南美丽的风景视频和图片,并带领学生进行朗读。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了经典故事,还对其创作背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重视诵读,进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熟读成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此,利用诵读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经常会拉长声音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丧失了原有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要充分体现出诗歌优美的韵律和节奏。
(五)结合传统风俗节日进行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清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也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学生都非常熟悉,如果我们通过让学生了解节日来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怀念亲人的诗篇进行朗诵;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前搜索一下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让学生通过搜索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与屈原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不断拓展课外知识,扩大教育阵地[7]。
(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教育空间、教育阵地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灿烂的华夏文化,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在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对此,我们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遵循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来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故事会,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演讲,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还可以在校外利用本地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烈士纪念馆、禁毒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参加学生慰问孤寡老人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捐助等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引导学生把课堂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其亲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消化和吸收,使学生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道德教育的目的,增强教育的获得感。
(七)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借助网络,能够让学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对此,我们可以以网络作为宣传手段,让学生在平时多搜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传统文化知识,然后通过qq、微信与教师、学生进行分享、交流,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能让学生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随时进行交流[8]。比如,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个微信群,在群里发布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让学生自主观看,并在观看后上传自己的感悟;还可以利用微信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对学生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家长成为宣传德育、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从而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时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展现了民族风貌,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内涵。在当代,传统文化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其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能够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传统文化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67.
[2]罗莹.中小学经典阅读教学困境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8(12):27.
[3]于文斌.浅析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文教资料,2019(07).
[4]张兆英.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03).
[5]宋作德.语文教育在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意义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
[6]李旺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1).
[7]达永兴.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摭谈[J].成才之路,2020(02).
[8]申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探索[J].新课程,2020(02).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