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潭一中: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和担当

2022-03-31陈富祥

甘肃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研校园农村

陈富祥

近年来,临潭县第一中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如今,学校创新发展的步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服务当地人民群众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性水平,在整个甘南藏族自治州享有较高声誉,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高地。

2015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2017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省教育厅评为“快乐校园示范学校”,2020年被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共青团甘肃省委等部门评为“科技巡展”先进集体。

临潭一中位于有古洮洲之称的临潭县新城镇。来到临潭一中,首先被高大肃穆、青砖砌筑而成、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风格的校门所吸引,干净、整洁、宽阔的校园中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古色古香的图书馆相映成趣。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建校最早,唯一在农村办学,目前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完全中学。作为民族地区的一所中学,近年来临潭一中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乡村教育振兴高地,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杨学红1998年从大学毕业后来到临潭县从事教育工作,一路从不同岗位走来,不但熟悉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都有着较深的见解。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杨学红认为,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根本性问题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标准化基层党组织、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为目标,把党建和教育充分融合,通过健全学习制度、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等途径,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科学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科学了,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杨学红说。近年来,学校班子从管理入手,通过考察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了精准管理的思路,打造出了重心下移、權力下放、校长进课堂、主任在一线的“立体式”“扁平式”相结合的精准管理模式。

学校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分别包年级、分任务。由校委会确定年级组长,给年级组长下放管理权限,依据“入口成绩”定“出口成绩”的原则,校长与年级校长、年级主任及教师组成的任课团队签订目标责任书,按照优教优酬原则,表彰奖励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师,形成了特色管理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领导跟组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巡课制度、值周制度以及值周领导陪餐、住校制度等。一篮子管理制度的确立和细化,为实现学校精准化管理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学校还公开选聘学生担任校长助理,辅助校长处理学校事务。同时,成立家长委员会,聘任热心教育、关心教育的家长担任家委会成员,实施家委会委员定期轮岗制。轮岗期间,家委会成员吃住在学校,巡视在学校,参与学校管理。

副校长马会平在学校工作十几年,说起学校的变化,他认为精准管理有效弥补了以前管理中的不足,调动了学校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非常明显。学生进校后,主动读书的多了,瞎玩打闹的少了,学风也变好了。现在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每天晚上,住宿学生都在教室、图书馆或各班的读书区域内读书,校园里到处是读书声。

与此同时,临潭一中在信息化上大做文章,让现代科技助力精准管理,逐渐改变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现状。2017年开始,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在校园内建成5G基站,实现校园5G千兆网络全覆盖,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信息高速路。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快速、便捷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利用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放性、交互性、远程化教学教研搭建了平台。现代课堂的打造以及与省内外名校进行线上教研,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实现。

同时,还利用远程巡课、智慧管理、智慧教学、平安校园、智慧食堂、智慧宿舍以及走班排课等平台功能,让管理更加科学精准,给学生的服务更加贴心周到。为了方便学生跟家人联系,学校配备了校园智能公用电话。为确保学生在校安全,教师利用智慧平台的AI人脸识别技术,对进入宿舍楼的学生精准识别。值周老师和班主任可随时查看学生在校园中的信息,有效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2021年11月30日,一场三省三校联合主办的教研活动在线上开展。参与学校分别是临潭一中、天津市一百中学、河北承德一中,三校教师围绕备课教研、新旧教材对比、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课后练习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交流,分享各自学校探索出的优秀教学经验。这是临潭一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一个缩影。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近几年来,学校除了引进40余名师范类普通本科学历的专业教师外,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内生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上。

杨学红说,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外派培训、校本培训为渠道,打造了常态化的“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升技能”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与省内外名校建立制度化教研互通机制。如,与天津市一百中学、河北承德一中、武威一中等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定期开展线下跟岗交流、线上教研等活动,拓宽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路径。

马天吉是一位年轻的办公室主任,他对学校全力推行的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深有感触。他说,刚来学校时,对参加比赛或教研展示等活动比较胆怯,自信心不够。杨学红校长经常鼓励或亲自带领教师们走出去,参加教学比赛,或与省内外学校联合搞教研活动。去年他参加全省讲课比赛,获得全省一等奖。

文爱霞是2008年从外地引进的一名教师,她说,参与各种比赛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对教研活动的理解更深了,观念也更新了,把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们非常喜欢,课堂参与度也高了。

冯大海作为学校分管教研的副校长,对此深有体会,也切实看到了教研给学校带来的益处。他说,学校提出的“教研兴校”盘活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周、每学期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类途径,向名校学习,向名教师学习。几年下来,教师们的专业成长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杨学红不无自豪地说,现在学校是每年全州参与课题申报、结题等各类教育科研活动最多的学校之一。如今,学校还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以教师为先导,要求教师读书、学习,定期开展校园“读书形象大使”评选,以活动促学习,以学习促教研。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一所学校奋斗的目标。”在杨学红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定位首先要明确。近年来,农村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同时城镇化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等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作为农村学校,要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出发,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培养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

临潭一中地处农村,服务面积大,而且是一所初高中一体化办学的学校。学生达2600多名,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山区,校内住宿生1100多人,校外借宿生1100多人。如何管理好、培养好这么多学生,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讓农村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走出大山,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发展,为当地培养更多现代化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基础和保障。”对于农村学校发展,杨学红有着更远、更务实的思考。然而,现实是当前农村地区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不成合力,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校利用“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在寒假很多家长回家过年这段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家访,改变了以往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家访的做法。

杨学红认为,这样的家访一方面推进师德教育,树立良好教育形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和家庭联系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有利于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在家访过程中,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家长更加了解了如升学、高考以及资助等方面的国家教育政策,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心同向,形成合力。在家访过程中,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实际、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出很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进而查漏补缺,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几年来,作为民族地区一所农村中学,临潭一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使命任务,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主抓师资建设,让现代科技服务教育教学,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高质量特色化办学之路,为乡村教育振兴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应有的贡献。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教研校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赞农村“五老”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