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022-03-31赵丽莉

甘肃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师

赵丽莉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需要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文章从教师要关注世界各国时事动态、强化使命担当展开论述,强调教师要立足于当地社会资源、扎根于课程标准要求、筑基于学生思想实际,做一个终身学习、追求真理、热爱生活的典范,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3—0038—04

21世纪的中国,迈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为奋斗目标。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教育强国的作用尤显重要。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国家观念、人民情怀、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勇毅品格、素养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以德示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天地立心。历代有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顺天应人,仰对时代,俯察万物,洞悉人性,对历史和世界有清晰的认知,富有远见卓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当今世界,胸怀天下,追随时代潮流而动,应势而作,顺势而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有宏大开阔的视野,理应有坚定的政治自觉。

1.关注世界各国形势。教师要了解世界各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要了解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迁史,以及各国先后出现的不同文明的成果和意义,及其代表事件的深远影响等。例如,让学生知道巴黎公社指什么?十月革命的背景及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学生有了看世界的全局眼光,再去学习,自然格局、眼界都会高远起来。

2.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动态。世界唯一的永恒是变化,当今全球更是如此,风云幻化,变化莫测,潮起云涌,日新月异。这些变化既是对教师的挑战,又是对教学的考验。教师要了解一些标志性的最新事件背后蕴含的时政信息,并将其注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孟晚舟回国就是培养学生公民法治意识和爱国情怀的最好案例,借此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局势;借助新闻联播中神舟十三号的发射,可以激发学生立志于航天事业的报国之情。

3.强化育人使命。成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时刻要保持清醒,自觉担当政治使命,强化初心意识,为国为党育才。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保持引领人的姿态,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例如,教学巴黎公社、辛亥革命、遵义会议这类有伟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时,教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的同时,更要鲜明地指出当时事件的石破天惊和重大转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坚定报国的信念。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法不宜远事,治不必离本。道德与法治教学尤其如此,它一刻也不能脱离实际,空洞说教,让学生无所适从,学无可依。教师最佳的选择途径是从现实出发,崇德明理,遵法力行,积极实践,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

1.立足于本土教育资源。治学犹如栽树,根深才能叶茂。要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必须植根于社会资源这块丰厚的沃土。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故乡和祖国的培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国情、民情、校情,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的优势,将红色基因、历史传承、风俗民情、人文地理资源融于教学中,让学生精神有根、灵魂有家、学习有本、活动有依。例如端午节,就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节日,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自然、美好人格与幸福生活的歌颂和期盼。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既要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涵义、传说、影响,更要让他们理解其文化价值。比如,屈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灵魂,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学生理解了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行,就能理解其诗歌中磅礴、高远的意蕴,就能明白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从而从小立报国志。通过让学生学习、感悟端午节文化,将节庆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到教学中,能有效引导学生坚定树立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精神追求[1]。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一定要多钻研、利用本土教学资源,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从而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影响学生。

2.扎根于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都是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则,对社会而言,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教师要善于以道德修养为素色底蕴,法治思维为戒律界限,综合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长为时代新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忘初心,担当使命,以先进的文化涵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奉献力量。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构筑三级育人体系和一体化德育网络,学生做到德法兼修。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视野从自我到集体再到社会逐层打开,让学生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再到修身齐家,爱岗敬业,报效祖国,报负一步步升华。课本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教师要从教材出发,着力于德育素养的提高和法治意识的培育。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这一要求,实施教学要有所側重,小学低年级学生要从了解校园生活开始,逐渐融入学校生活中;中年级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则制度,民主参与制订班级人人必须遵守的共同守则;高年级学生要提升法治意识,明白自己的行为要符合学校文明礼仪规范,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教育的主题未变,但是学生达成的德育目标却在逐层拓展,德修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3.筑基于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实施的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师既要将学生的认知实际置于备课之前,又要将学生的水平提高完成于授课之后,精心设计触动心灵的课例,扎实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例如,低年级种植“自信花园”,培育自信管理,养成良好习惯;中年级开办“道德银行”,积累良知善行,鼓励学生上进;高年级设立“法治警台”,提示学生不接触毒品和暴力,不欺凌同学,不违法,不踩法律红线。教师最好在六年级升七年级的小升初衔接过渡时期,温馨告知学生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远离伤害,学会自卫,依法维权,勇敢自觉地抵制和拒绝毒品、暴力、欺凌和性侵害等,构建和谐友爱、美好快乐的校园生活。

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一切教育最终都落成于素养,课程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新人。道德与法治教师本该是一群这样的人: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中要心存浩然正气,以高尚的情操引领未成年人,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争做“四有好老师”,树立起全新的形象。

1.作终身学习的榜样。“德高身正,方为师范。”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实践能力,这需要不断学习,努力上进,提升自身境界。教师要敢为人先,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不停地探索和改革教育方式,有大思政观的格局。教师要在继承中开拓,在创新中吸收,在汲取中内化,在思考中前行。

学习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它使人的自我与世界始终保持着积极开放的姿态。它让我们时刻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使人生充满着阳光的味道。真正的学习过程一定有探究、有共鸣、有困惑、有辛苦。教师的日常学习应从两个坐标展开,横向来说,要通晓文史哲,触及数理化,阅读原著,品悟典籍,与最新的人文成就为伴,与时俱进;纵向来说,要掌握世界哲学和社会科学进展的动态资讯,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思潮,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还要熟悉并自如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有效调控教学节奏。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教师更要向社会这部无字书请教。生活向每个人展现出纷繁复杂、深刻斑斓的画卷,教师需要一双慧眼去阅读它、选择它、调查研究它。教师只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素养,点面结合,厚积薄发,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教育之树常青,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科学的引导,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2.要拥有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于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的自信。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头脑,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要义,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熏陶学生,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把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日常课堂活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好如何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3.要果敢追求真理。人生最可贵的品质是果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对其弟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启示我们,教育学生追求真理要以客观、理性、严谨、迫切、探究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追求真理,教导学生“板凳要坐十年冷”,为了真理,为了理想,不畏严寒酷暑,努力攀登学习的高峰。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诫学生两点:一是善于提出时代之问,我们要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跟随前人如何探索、如何追寻?要敢于质疑敢于发问,要在探索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二是鼓励学生要有不懈探索的顽强精神。真理的滋味很清甜,追求的过程却充满艰难险阻。教师要鼓励学生拿出十倍的勤奋、百倍的勇气和千倍的坚定,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气。

教师不仅要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精神,更要有在新时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气魄,要沿着先辈们从荆棘中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中国人将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先驱李大钊献身真理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追思。

4.作热爱生活的典范。道德与法治教师既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又是可靠的现实主义者,知行合一,行稳致远。教师坦荡无私,一身正气,这种浩然轩昂的人格魅力定会深刻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并不只是肩负着授课的重任,还应是热爱生活的典范。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政治意识很强,情怀很深,思维很新,视野很广,自律很严,人格很正,他们不仅要讲书本、讲自身、讲家国、讲人生,还要讲如何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爱他人。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有信仰高度,要能够增长精神宽度,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道德与法治教师如果师德高尚、专业精湛,就会彰显独特的个人魅力,在这样一大批有感召力和追光型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定会达到更高的境界,向着未来更加光明的远方勇毅前行。

[1]司忠业,陈荣武.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泛化”与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23-25.

[2]姜佑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05-17.

[3]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十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01).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