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开拓者
——鲁迅艺术学院

2022-03-30高扬

乐府新声 2022年1期
关键词:鲁艺教育方针文艺

高扬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文艺思想的指导下,鲁艺师生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逐渐通过确立教育方针、建立进步的教师队伍、突出政治性的教育教学、执行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逐步开启了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有机融入艺术教育全过程的全新探索。在鲁艺,每一名师生首先要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才是一位艺术创作者。这种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其日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文艺的摇篮。

从教育的起源看,“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不仅作为物质资料的占有者,同时也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鲁艺成立之初就要求鲁艺一定要把政治性放在首位,这是这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艺术院校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场的坚定,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文艺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毛泽东对鲁迅艺术学院的政治期待

毛泽东作为鲁迅艺术学院的发起人,对鲁艺的成立与发展倾注了巨大热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文艺工作的基础。1938 年4 月10 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宣言》。在这次开学典礼上,在有关中央领导同志发表讲话之后,大家邀请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天他的身份是工作人员,今天就先不讲话,等过几天再来讲。

4 月28 日,毛泽东再次来到鲁艺,对全体师生作了重要讲话,也就是著名的《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讲话中毛泽东表达了对鲁艺艺术人才培养规格的期待:“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你们不应当是只能简单地记述社会生活的艺术工作者,而应当有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但只有理想不行,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良好的艺术技巧。”《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强调为鲁艺师生“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了实现毛泽东的要求与期待,鲁艺在1939年6 月11 日第二期的教育计划(草案)中,明确指出教育目的就是“为培养出文艺普及运动所需要的艺术文学干部”。鲁艺的四个系部也相应对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第一次相对详尽的描述。

二、鲁艺教育方针的确立——成为实现中共艺术政策的堡垒与核心

1938 年年末,鲁迅艺术学院首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在此次大会上,组织推举了学校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在于考察学校各项工作、把握学校教育方针、提升教师学员凝聚力。1939 年年初,鲁艺全体师生聚集在一起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与学习成果。在这次会议上,委员会的成员汇报了他们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成果,但是师生一致认为应该对鲁艺的教育方针进行明确解释。曾任《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副主编,《文艺报》执行编委,在鲁艺美术系有过短暂学习经历的秦兆阳对当时的情形是这样回忆的:

有一天,开全体同学会,叫大家对学习生活谈感想。我站起来发言:“……是抗战时期,就应该有抗战的劲头;是鲁迅艺术学院,就应该有鲁迅的作风,同学们都是来参加革命的;像这样松松垮垮是不好的。集中了这么多文化名人,没有在教学上充分发挥作用。很久才有的一次政治学习讨论会,讨论的题目是‘一·二八抗战的意义’,谁不知道那次上海抗战的意义?还用讨论吗……”

1939 年2 月,学校再一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就检查结果重新作了报告,沙可夫指出,学校在教育方针方面还不够具体清晰,虽然教育方针的方向是正确无误的,但细节还不够完善,需要全体师生的持续努力。

1939 年4 月10 日,在鲁艺成立一周年之际,鲁艺全校教师学员聚集在一起举行庆祝活动并对工作进行进一步总结与反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李维汉代表中共中央在本次大会上针对鲁艺工作检查情况作了总结发言。他在《鲁艺的教育方针与怎样实施教育方针》中指出,在成立以来的一年里,鲁艺始终坚守办学的初衷,维护统一战线,不用马克思主义来排斥别人,努力营造一个和平良好的办学氛围。但也是在这一年,鲁迅艺术学院的发展受到国内环境的巨大影响,鲁艺本来想借助国民政府拨款或者民间募捐的方式筹集学院发展的资金支持,但此时的外部环境显然是不可能的。报告从六个方面肯定了鲁艺在成立一年之内在培养艺术干部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如团结了一些全国有威望的艺术家,创作方面取得发展,提倡与研究传统形式的文艺,培养了艺术干部,推动了边区的艺术活动,吸引了大批艺术青年来到延安等。但报告另一方面也指出鲁艺在政治上尤其是形成优良校风上做得还不够,而这种缺乏感和不足感归根结底是因为鲁艺过去将重心偏向培养专业干部,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导方针,也就是沙可夫在1939 年2 月28 日作的《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检查总结报告》里提到的教育方针与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教育方针的问题,李维汉亲自到鲁艺传达了经中央书记处通过的鲁艺教育方针“以马列主义的理论和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艺术政策的堡垒与核心”。他从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首先这个方针的确定是为了适合于抗战的需要。鲁艺是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的学校。一年来的办学经验证明抗战中更需要更多能够领导俱乐部与战地服务团等文艺团体的人才,与专业的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人才相比,这类文艺团体的领导人才更为重要,培养这样的干部是鲁艺教育方针的目的之一。其次,要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立场的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和实际。一切艺术活动都需要正确的有体系的文艺理论的指导,而创建这样的文艺理论体系是鲁艺师生的任务。再次,鲁艺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鲁艺成为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在鲁艺办学一年多的时间里,鲁艺师生中存在了在艺术与政治关系上的“左”和“右”的偏见。

李维汉在详细介绍了“左”与“右”的偏见的危害后,以《政治教育在鲁艺的重要性》为题,着重论述了政治和政治教育在鲁艺办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鲁艺师生必须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政治为艺术的发展指明道路,指导着艺术的发展壮大;而艺术的繁荣发展反过来会促进推动政治的有序运行,并且要配合、服从于政治的要求。政治与艺术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规律。他针对当时社会上有关于鲁艺作为艺术学校,没有必要对干部进行政治教育的质疑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强调鲁艺必须始终明确艺术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要重视师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并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鲁艺在培养艺术干部时,不光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政治能力。

自鲁艺建立以来,这份由中央制定和认可的教育方针就曾向师生通报过,但是因为缺少对这一方针的正确解读和实施,教育方针始终处于不完善和不明确的状态,导致鲁艺师生在认识上主要是在政治与艺术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产生偏差。李维汉代表党中央到鲁艺开展政策解读和工作指导,为这一方针的确立和执行再次凝聚了共识,为政治性教育原则在鲁艺艺术教育指导性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具有革命进步背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没有一批专业精深的好教师,就不可能有鲁艺当时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在这些教师群体中,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中共党员,这在当时是鲁艺区别于其他艺术院校的重要特征。这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从中央苏区和南方各红色根据地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苏区文艺人,如沙可夫、徐一新等;二是来自于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艺人,如何其芳、周扬、周立波、沙汀、张庚、吕骥、王式廓、沃渣等,是解放区艺术家的主体力量和最高水平代表;三是鲁艺自己培养的新生力量,如李焕之、刘炽等;四是来自前苏联和解放区的,如萧三、孙犁等。正是这样一支专兼结合、由革命家和具有革命进步背景的高水平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成就了鲁艺日后的艺术教育事业。

鲁艺当时的校董会成员包括毛泽东、张闻天、王明、周恩来、徐特立、林伯渠等领导人,从鲁艺第一届负责人的名单里,我们更是能看到组成鲁艺的豪华文艺阵容。因此鲁艺的领导者和教师群体绝不同于一般艺术院校,他们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先知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文艺理论的探索者,必然会将鲁艺打造成一个近代以来决然不同的艺术院校。

鲁艺成立时各科聘请的讲授共同必修课的教师均为名师,如由周扬讲授“文艺运动”和“艺术论”,沙可夫讲授“苏联文艺”等。在文艺专业领域,鲁艺也是群星璀璨。根据统计,到1945年为止,鲁艺的教师队伍里包括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不仅有文学方面的巨匠,如何其芳、艾青等,也包括在美术方面颇有建树的江丰、胡一川等,在音乐方面有享有盛誉的冼星海等,在戏剧方面的大家沙蒙、于敏等。这一教师群体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鲁艺的正规化办学经历很短,但成就巨大。在这所没有大楼的大学里,这些大师为保证和提升鲁艺艺术教育的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艺非常注重学校的民主管理,尤其注重学生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作用,在学院的院务会议、教务会议、事务会议、编审委员会和晚会委员会这些决定学院重大事项的学术机构和行政管理决策上,都在制度层面规定了吸收学生代表参加,如鲁艺在成立不久的5 月23 日公布的“鲁字第十二号”。

鲁字第十二号

兹将本院各种会议参加人员名单公布之:

(一)院务会议:沙可夫、张庚、吕骥、沃渣、徐一新、魏可多、李伯钊、学生会代表

(二)教务会议:沙可夫、张庚、吕骥、沃渣、崔嵬、王震之、左明、向隅、唐荣玫、丁里、蔡九昌、李伯钊、江青、各系学员代表。

(三)训育会议:徐一新、钟光、王乙醒、李伟、江青、学生会代表、民先队代表。

(四)事务会议:魏可多、龚伟、赵冠琦、龚亦群、李非、李石涵、刘国铺、学生会代表。

(五)编审委员会:李伯钊、吕骥、张庚、沃渣、王震之、徐一新、沙可夫、学生会编委代表。

(六)考试委员会:(主考)沙可夫、张庚、吕骥、沃渣;(陪考)徐一新、向隅、崔嵬、王震之、左明、丁里。

(七)晚会委员会:徐一新、李伯钊、向隅、崔嵬、魏克多、各系学生代表

五月廿三日

1940 年茅盾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建议茅盾到鲁艺去教学:“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以茅盾先生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革命家不仅使得鲁艺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也加速了学生们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的进程。

四、突出政治性的课程与教学

(一)政治理论课程比重大

在鲁艺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的就是重视政治理论课和文艺理论课的建设,这也与鲁艺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相吻合,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两者的学时数几乎达到了总课时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而这些课程的讲授也都是由资深专家完成的。通过必修课的教学,学员们能够对共产主义进行更深刻的学习,积累更深厚的哲学、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等。

在鲁艺六届学员的课程设置中,第一届课程设置包括十次“列宁主义”的讲授、六次“中国革命”的讲授、六次“中国文艺运动”的讲授、六次“辩证法”的讲授、五次“艺术论”的讲授、两次“苏联文艺”的讲授、一周一小时“军事”的讲授。第二、三届在接续第一届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进行了深化;第二届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增减了一些课程,增加了“中国问题”和特别讲座,其他变动不大;第三届增加了“抗战艺术的一般问题”、“艺术上的几个基本问题”和“艺术思潮”;第四届增加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第五届和第六届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将“边区建设”、“革命人生观”、“中国革命史”和“军事教育”也囊括进了其中。

表1.[1]谷音,石振铎.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2 辑)——鲁迅文艺学院历史文献[Z].沈阳音乐学院内部资料,1987:11.鲁艺第二届各系共同必修课

鲁艺除了在课程安排设置上重视思政课,在实际课程讲授上也非常重视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为了上好政治类课程,鲁艺经常邀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例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这一门课程时,邀请来了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领导同志李富春来进行讲授;在开设“中国革命问题”这一门课时,邀请李卓然同志来为学员进行讲解与指导;为了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学习“苏联文艺”这一门课,具有深厚艺术理论底蕴的沙可夫同志也受邀为学员们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鲁艺的课程设置还与当时延安时期的政治、文艺政策紧密相关,并随着革命局势的发展不断更新。例如鲁艺曾开设一门叫做“文艺新方向”的课程,这门课程就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教学内容的,同时参考了当时的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

表2.[1]谷音,石振铎.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2 辑)——鲁迅文艺学院历史文献[Z].沈阳音乐学院内部资料,1987:82.鲁艺第四届各系共同必修课目时间支配表

1941 年鲁艺办学开始更加趋向“正规化”和“专门化”,但各系的公共必修课仍然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文艺思潮史”、“西洋近代史”、“马列主义”等政治理论课程。其中“中国近代史”讲授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西洋近代史”讲授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史,尤其是欧洲各国各个时代的文化思潮;“中国文艺思潮史”阐述中国文艺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再到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通过这样的课程列举我们可以看出,鲁艺的必修课程安排无论在初创期还是提高阶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确保了每一个鲁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更好更快的形成与树立马列主义的文艺观,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抗战文艺战士。

(二)专修课增加政治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鲁艺还非常注重在专修课程上体现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在当时的艺术教育中是独具特色的。这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与课程思政的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鲁艺音乐系,吕骥针对学员中有音乐爱好但没有革命理想信念,有革命理想信念但又无专业音乐理论修养的问题,特意在专业课教材的选择上,首次将前苏联音乐和外国革命音乐教材作为专业教材,这些音乐为后来学员们谱写抗战音乐提供了坚实的教学基础。把前苏联音乐和外国革命音乐作为专业教材是鲁艺艺术教育上的另一处创新。通过对前苏联革命歌曲的学习,学员更进一步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更深刻认识了音乐作为革命武器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鲁艺音乐系在初创阶段还开设了音乐讲座,其中包括“新音乐运动”、“中国音乐的发展”和介绍中西音乐发展的课程等。“新音乐运动”这门课主要是梳理中国革命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冼星海、吕骥等人都担任过该课程的教师,传授过与之相关的知识。后来这门课程变更为“中国新音乐运动史”,旨在理清五四运动以来新音乐运动发展的脉络,并对当下的问题和未来的道路进行讨论。

在鲁艺美术系,师生们在静物写生的对象上不仅仅是选择桥儿沟附近常见的黄蔷薇和紫丁香,还把代表这个年代的物件也作为重要的写生对象,如一个水罐、几个茶碗、农民常见的锄头和镰刀、一支步枪、一双穿旧了的爬山鞋……在美术系还应不应该保留画裸体模特的课程问题上,大家普遍主张不再进行人体写生。王曼硕认为我们现在既不在中世纪也不在神话里,不必要再画裸体模特。王式廓认为写生的目的在于理解人的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建议将一次长时间的素描改成多次短时间的速写。之后美术系的模特多半是特别有陕北特征的农民,他们身体强壮,摆起姿势也特别自然,非常接近劳动和生活状态,力群备受好评的作品《饮》就生动地刻画了陕北农民喝水这一最典型姿态。在画室里,模特脱去了层层外衣就等于脱去了社会生活的外壳,鲁艺美术系没有这样做,认为撇开社会功能欣赏肉体魅力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鲁艺文学系的创办时间晚于戏剧系、音乐系和美术系,但在专业课教学上也开始了探索重视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介绍国际上一些进步作家撰写的反映西班牙革命战争的通讯报道,明确让学员尽快掌握这种当时被认为是轻骑兵式的艺术形式。文学系成立当年,沙汀和何其芳就带领部分学员到二十里铺参加秋收,通过与农民一周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了约由10 篇报道组成的《秋收一周间》。周扬在创作实习课上就非常注重分析学员们对这些陕甘宁边区新生活描写的作品。

(三)政治教育形式灵活

在政治处指导下,鲁艺由教职学员组织的时事研究会定期向全体教职学员作国内外的时事报告,并经常举行政治问题与时事问题的讨论会、辩论会及座谈会等。为了帮助少数政治水平较低或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学员进步,学院定期指定几种自修的必读书,如《论持久战》等,由学员在课外自修阅读研讨,再由教师或程度较高的学员予以解答。政治处及教务处经常召开政治课代表会议,检查教学的优缺点,使教师和学员在改进政治教育课程的立场上形成共识。这一类似学生信息员的教学质量反馈制度对今天的艺术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强调政治性的学生管理制度

(一)招收进步青年

鲁艺在成立之初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938年4 月19 日的武汉《新华日报》刊载了邓友民的《鲁迅艺术学院访问记》,扩大了鲁艺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社会影响,吸引了更多的文艺青年投奔鲁艺。除了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招收学员之外,鲁艺同时还将招生简章邮寄至重庆、杭州、上海等国统区或日军占领区,很多爱国青年都是通过鲁艺的招生简章了解鲁艺,并决定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投考鲁艺。

鲁艺前几届的招生条件相对简单,但一直把学员的政治倾向放在考察的第一位,例如第一届招生简章上对于招生条件的介绍只有简短的三条,但都是紧紧围绕着政治倾向展开,不仅要求学员对抗战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并参加过抗战运动,也要求学员有着坚定的从事抗战文艺工作的决心,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此外,要求学员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不怕牺牲、不畏困难。这些都体现了鲁艺对学员进步政治倾向的重视。

(二)严格校规校纪

为了实现为抗战培养艺术干部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进行专业的教学之外,鲁艺形成了严格的校规校纪,违反规章制度的学员不但要受到批评和教育,还要由学院师生一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如果学员革命意志衰退,不愿为抗战奋斗,经批评教育又不思悔改,鲁艺就坚决予以开除学籍。

1938 年6 月11 日“鲁字第十三号”布告:“学员某某曾经经过长征,近因怯于过去革命斗争的困难,与目前物质生活的艰苦,丧失胜利信心与斗争勇气,公开表示消极动摇,坚决要求离开革命,离开本院;本院为珍惜该同志之光荣历史与事业前途,曾以各种方式说服教育,企图作最后之挽救;兹以该同志去意已决,无可挽回,特由院务会议决定,准其离院,并开除其学籍。”

1938 年7 月2 日“鲁字第十五号”布告:“目前本院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以至动武。兹经院务会议对此事慎重商讨,认为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现象,参加这一事件的某某等同志实犯了严重的错误,因此决定撤销某某同志大队长职务,另委人代替工作,并给某某、某某两同志以最严重的警告。深切盼望该三同志彻底了解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望全体教职学员随时警惕,防止此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的生活。”

这两则布告内容所处理的违纪学员和教员的行为,都说明了鲁艺对学员的要求尤其是政治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鲁艺文学系学员纪云龙同志曾回忆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舒群(文学系系主任)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在每次晚上点名时,他都展望形势,要求大家加紧刻苦学习,一旦发现有的同志学习松懈,生活散漫,就毫不容情地进行批评。”正是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才保证了鲁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迎来提高和发展的新阶段。

毛泽东明确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过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鲁艺的政治教育和一般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不同,最初的鲁艺被定义为一所文艺党校。鲁艺就是要从政治上去提高每个文艺工作干部的文艺理论水平,这就必须以马列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政治武器,以创造前进的文学和艺术,使学生在马列主义的教育中获得革命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进而成长为革命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鲁艺在办学过程中确定的政治教育原则是其在办学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立场坚定了当时师生们以笔作枪抗战必胜的决心和勇气,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培养和创作作品的政治方向,这一政治立场的确定还使广大艺术工作者摆脱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鲁艺艺术教学中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行同行的探索对今天文化强国战略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猜你喜欢

鲁艺教育方针文艺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1942,文艺之春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种特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讨论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旧报纸的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