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尚意”书风视角窥探桂林宋代摩崖石刻艺术风格

2022-03-30秦文文

书画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书风宋代

秦文文

关键词:“尚意”书风;宋代;桂林石刻

清代梁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1]575此语对不同时代的书法特征、风格和审美倾向进行了高度概括。“宋尚意”中“意”即书家内心情感和丰富联想。关于“意”的论述最早见于汉代蔡邕《笔论》:“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造。”[1]6王羲之《自论书》中记:“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2]南朝虞龢《论书表》记:“欣年十五六,书已有意。”[1]55唐代欧阳询《八诀》中记:“意在笔前,文向思后。”[1]98李世民《指意》中记:“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1]121萧衍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以上这些“意”均强调书法形式和技法,并未融入书家的情感,也并未阐述“意”的核心特征。张怀瓘《书议》云:“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1]145其中阐述的“意”开始融入书家的情感。到宋代,欧阳修提出“寓书于乐”的观点,将书法审美真正提升到“意”的层面。而蔡襄对传统书学的继承,促进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全面发展。尔后,在“苏、黄、米”的倡导下,“意”成为宋代书家创作的“标准”。

萧元在《书法美学史》中说:“宋代书论一扫故常,摒浮华而趋简朴,大有南派禅宗顿悟‘直指本心’旨意,这种直接关系到人的文化心态的本质变化,这种与整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紧密相联的文风转换,虽不能完全归结于佛教禅宗(主要是慧能南顿一派)的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后者对前者的重要影响。”[3]禅宗可以慰藉书家之心灵,可使书家的尚意书风“直指本心”。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中说:“与唐人‘尚法’的主流相比,宋人则更注重意趣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宣泄,他们想写什么或怎么写,都表现出一种任情适性的自由,因此更接近艺术的本质。”[4]桂林山水的意境,为“宋尚意”的审美观营造了天然氛围。桂林石刻文化与西安碑林文化、曲阜碑刻文化不同:后两者彰显了庄严的庙堂文化,多歌功颂德之篇章;而前者体现了对“意”的追求。桂林石刻内容多为文人墨客在桂林山水之间随心而书、随情而画的情感表达,多为被贬士子触景生情,因景豁然明朗的情感输出。文人墨客将随心而书的线、随“意”而书的形,以及随情而写的诗刻于山石之上,使坚硬的山石有了生命的印记和寄托,彰显出最接近尚意书风的艺术本质。

一、桂林宋代摩崖石刻概况

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5]桂林宋代石刻数量之多,为桂林的自然美景增添了别样的文化内涵,也为文学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桂林宋代摩崖石刻有489件,其中原石437件,拓本52件。北宋摩崖石刻数量较少,仅有92件,其中原石62件(楷书49件,行书10件,篆书3件),拓本30件;南宋摩崖石刻有178件,其中原石156件(楷书95件,行书35件,隶书12件,篆书9件,草书5件),拓本22件。从书体数量看,南宋石刻数量远胜北宋,桂林两宋摩崖石刻均以楷书为主。从分布情况看,两宋摩崖石刻集中于龙隐岩、龙隐洞(74件),普陀山(49件),南溪山(20件),伏波山和象鼻山(各15件)五个地方;其他散落于青秀山(9件),隐山(8件),雉山(7件),宝鸡山、叠彩山(各5件),独秀峰、穿山、虞山(各3件),以及铁山、鹦鹉山(各1件),石刻数量较少。从内容上看,主要有诗词、曲赋、题记、题名、佛经、告示等,涉及桂林的文学、政治、经济、历史、教育、军事、宗教、民族矛盾等方面,可谓刊刻于山水之间的一部“桂林史”,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由于本文是以书法风格研究为主线,所以其文献价值在此不展开论述。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6]旅桂者身份不同,目的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心中感悟不同,他们抒发的情感不同,书写的形、线、色彩亦不同,正是如此,才呈现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多样性的风格特征。

二、桂林宋代摩崖石刻书法风格综述

(一)北宋摩崖石刻風格分类

中国历史发展至北宋,桂林从被贬官员流放之地成为文人墨客追求和向往之乐园。仅从书法艺术视角说,文人墨客、官员来桂,给桂林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书法石刻即是最好的例证。宋代“尚意”主流书风以行书为主,而桂林北宋摩崖石刻的主流书体是楷书,虽多为楷书,但在“尚意”书风影响下,书家作品样貌仍能让人感受到“意”的影响。其楷书风貌主要受唐法和魏碑影响,多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为取法对象。行书取法对象多以“二王”、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主。篆书作品在整个宋代数量屈指可数,但在桂林摩崖石刻中有悬针篆、玉箸篆等风格的作品被保留并传承下来,实属难得。笔者根据92件桂林北宋摩崖石刻的原碑和拓本,从书体风格视角将其划分为五大类:方拙朴茂、规整宽绰、雄逸遒劲、豪迈姿趣、谨严肃穆。

1.方拙朴茂

此类风格用笔,唐法与魏碑之法相融,或锋芒外露,或圆浑饱满,或方拙苍郁,或温润敛收;间架结构欹侧相依,巧拙互现,逸趣横生。(表1)

2.规整宽绰

此风格主要传承颜楷之法,用笔方圆含蓄,笔画圆润厚重,筋力饱满;线条苍浑雄强,提按起伏中顿挫有力;结构规整宽绰、挺拔雄劲、典雅齐整,同时笔意间留有魏碑方拙之痕迹。(表2)

3.雄逸遒劲

此风格以颜体为主要效法对象,兼融宋人行书之意韵,体现出“尚意”的情64趣。赵晓娇在《桂林书法史》中说:“此类风格……表现出此时期书法的开阔性,体现了从唐法向宋意过渡的探索阶段的书法特点,因此书体虽多承唐法,却又不拘泥于唐楷的端整、严谨,而更多表现韵律感和灵美性,以及豪迈开拓性。”[8]道出书家由“法”向“意”再向“情”的转变,书家寄情于山水之间,书作与自然交融,创造出雄逸遒劲的书风。(表3)

4.豪迈姿趣

此风格虽有唐法,但在“尚意”书风大环境之中,楷书寓有行书笔意,意趣横生。行书取法以黄庭坚、米芾为主,书丹者多为无名之辈,充分反映了“尚意”书风影响之深远。楷书无法表达书家性情,楷行融合具有抒情性、日常性的特点。文人墨客游览于此,漫步于山水之间,以桂林之美景为寄托,以毛笔为媒介,抒发内心情感。(表4)

5.谨严肃穆

唐宋时期,篆书处于式微期,多用于题写碑额。在桂林宋代摩崖石刻中,全篇以篆书书写,极为可贵。效法对象以钟鼎文以及李阳冰、李斯的篆书为主,整体呈现端庄肃穆、秀润典雅、静穆沉着、布白匀称的风貌(注:因南北宋篆书风格差异较小,故一同解析)。(表5)

(二)桂林南宋摩崖石刻风格分类

桂林南宋摩崖石刻具有文献和艺术双重价值。南宋摩崖石刻撰写内容广泛,如题名、题记、诗词、曲赋等,涵盖了桂林千百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艺术价值是在政治制度和文人遣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被贬官员来到桂林,见此美景,文人情怀得到释放,以石壁为载体,以毛笔为工具,酣畅淋漓地抒发苦闷。这即是书家艺术意境生成的过程。陈振濂对意境形成有论述:“可感的创作情感→可视的形式美→可感的意境。”[9]书家寄情于石的情感转化正是遵循了此过程,因而书家才创作出了具有“情感意识”和“生命力”的摩崖石刻,诠释了个体心中的“意”趣。笔者根据178件桂林南宋摩崖石刻的原碑和拓本,将其风格划分为五大类:端严雅正、劲拙苍茂、雄浑超逸、劲健豪迈、敦厚凝练。

1.端严雅正

此类风格以颜体为效法对象,既传承颜体端庄沉稳的风格,又能博采众长,汲取其他唐楷书家作品的风貌特征,并以“我法书我意”。整体笔力雄浑沉着,线条圆厚而不失劲挺,形体端严雅正、宽绰挺拔,章法谨严,具有浓郁的庙堂之气。(表6)

2.劲拙苍茂

此类风格取法于魏碑方拙之气,兼融颜体和汉隶笔意。用笔方拙,点画之间相互呼应,遒劲挺拔,兼具北碑方拙遒劲、颜体敦厚典雅、隶书古拙苍茂。诸作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是在“尚意”书风的影响下融入行书意趣,拙态之中寓巧态。(表7)

3.雄浑超逸

此类风格笔画简约而不失厚重之意,形体平稳之中寓有险峻之姿。虽多为楷书,但是字里行间牵丝相映,逸趣横生,率意随性。(表8)

4.劲健豪迈

此类风格包含了行书、隶书、楷书,虽书体不同、面貌迥异,但是书家追求的方向和气韵一致,整体呈现出笔力遒劲,气息洒脱、自然,结体奇逸、豪迈、险绝、疏朗之态,构成了劲健豪迈的风格。(表9)

5.敦厚凝练

此种风格虽传承颜体,但不受颜体风格拘束,弃横细竖粗特点,将点画浓墨重笔书之,横竖之间无明显粗细对比,均密实紧结,体现稚拙敦厚之形。章法诠释了“计白当黑”之气象,茂密苍拙。(表10)

任何一個时代的艺术风格,总是以当时盛行的某种艺术或哲学思想为其观念和审美的基础。综上宋代摩崖石刻艺术风格特征解析,之所以呈现不同事物风格样貌,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一、“尚意”书风的影响,书家从“法”到“意”的风格取向和审美趋向转换;二、意境使然,桂林山水意境之美,影响了每位旅桂者的思想和性情,其“性”与“情”的输出具有差异性;三、书家取法趋向的差异,书家在书学积淀的基础上,融众家之所长,以“我法”创作。

刘玲双在《桂海碑林》一书中说:“摩崖石刻的特点在于,所吟咏和记载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在环境的反映,二者为一个和谐、互补的审美统一体。”[10]桂林独特的景观环境氛围,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内使不同的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审美观实现高度统一。文人墨客在桂林自然山水的陶染下,将内心感悟和艺术审美观念倾注于书法行列和体势之中,将情与意融入线条,以摩崖石壁为载体,酣畅淋漓地抒发内心的“意”。他们以字的轮廓为“脉”,以流淌的墨为“血”,让冰冷的石壁有了“生命”和“情感”。正是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山水体验、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不同的书法取向,才构成了桂林宋代摩崖石刻如此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书风宋代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徐渭另类书风及成因探析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