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正篆——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辨析

2022-03-29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同形音义说文解字

何 鑫

《说文解字》正篆——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辨析

何 鑫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同义换读”作为正篆与重文间关系的性质之一,若只局限于通过在共时层面排除异体和假借的关系,以其意义相通进行确认,而不考虑汉字在历时层面的发展源流和演变脉络,就难以得出完全客观准确的结论。在对《说文解字》正篆与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存在与“同字异词”和“同形字”两种现象相混淆的情况,必须在明确“同义换读”概念性质的基础上,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正篆与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进行辨析,说明这一现象的复杂性。

《说文解字》;重文;同义换读;复杂性

一、“同义换读”性质及名称由来

关于正篆与重文间的关系,学术界大致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重文跟正篆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异体字;第二种意见认为除了多数是“异体”关系之外,还有少数是“假借”和“同义换读”关系[1]。最先提出第二种观点的是沈兼士,他在《汉字义读法之一例〈说文〉重文之新定义》这篇文章中提出:

《说文》重文于音义相讐形体变易之正例外,复有同音通借及义通换用二例,一为音同而义异,一为义同而音异,皆非字形之别构,而为用字之法式。缘许君取材,字书而外,多采自经传解诂,其中古今异文、师传别说,悉加甄录,取其奇异或可疑者,别为重文,此同音通借、义通换用二例之所由来。[2]238-255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3]187。许慎所见的“古文”大多来自孔子壁中书,这些“古文”经书,实际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经书抄本。当时简牍中普遍存在用同义字代本字的现象。许慎将这些换用的字视作重文收录在正篆之下[4]。

后沈氏又在《汉魏注音中义同换读例发凡》中专门提出“义同换读”这一术语:

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非如后世反切之但识读音而已。通用者义异而音通,即假借之一种,人习知之;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个别,亦可换读。缘初期注音,多含有不固定性,随文义之便而设。所注之音,往往示义;释义之训亦往往示音。后世纂辑字书者别裁去取,然后音义之界始严。[5]

汉魏时期,由于字书、韵书的缺乏,未能形成统一的注音体例,古书音义注解时往往随文义之便而设,以文义为主,故注解字音时换读成意义相通的另一个字,以显示被注解字的文义。

“义通换用”和“义同换读”实际上是同一用字性质的两种说法,或两种表现。二者都是一种自觉的临时用字之法。这种方法是源于汉字意符字初期形音义均游离、不固定这一特性,也是未有字书之前意符字应有之现象。只不过前者以重文的方式表示出来,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用字现象;后者以注音的方式表示出来,是汉魏时期以音示义的一种注释方式。即沈氏《汉字义读法之一例〈说文〉重文之新定义》中所说:

考《经籍旧音》中之义通换读,为以注音方式表示两字义通可以换读。如《周礼音义》“扰”,音寻伦反,示“扰”“驯”义通;又“搢”,音初洽反,示“搢”“插”义通。此则以重文方式表示两字义通可以换用。如“羑”或作“䛻”、“续”古文“赓”,以示两字虽异而义互通。前者形同注音,实为训诂;后者形同或作,实为异文。向来学者重其形式,忽其内容,遂致差毫厘而缪千里。[2]238-255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一用字现象,对其性质的解读也不同。李荣将“义同换读”这种现象称之为“同义字互相替代”,认为其是造成汉字语音演变中例外音变的因素之一[6];严学窘认为“义同换读”即后世所说“训读”之法,二者性质相同[7];吕叔湘则认为“义同换读”现象的性质与日语中的“训读”①相近,但也存在差异[8]。“训读”是一种跨语言的用字现象,用日语中固有词的发音读借过去的汉字,训读音是一种固定读音;“义同换读”是汉语自身的用字现象,且被换读的词一般已有文字表示,有自己的读音,其换读音多含有临时性和不固定性。裘锡圭采用沈氏“义同换读”的说法,把“义同”改为“同义”,只是为了通俗起见,他将这一现象定义为:

有时候,人们不管某个字原来的读音,把这个字用来表示意义跟它原来所代表的词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一般是已有文字表示的词)。这两个词的音可以截然不同。[9]219

如上述所说,“义同换用”和“同义换读”实际上代表了同一性质的语言现象,只不过在论及《说文解字》正篆与重文关系时,沈兼士将其称为“义通换用”,而后世学者论此多从裘锡圭“同义换读”一说,本文亦从之。

二、“同字异词”现象所造成的误判

“同义换读”属于用字范畴,它跟假借和形借一样,也是一种文字借用现象。一个词由于另一个词的意义跟它相同或相近而借用这个词的文字,是“同义换读”。有些同义换读字,其实也就是同义或义近的别字[9]221。而“同字异词”②则属于文字学范畴[10],是指在为不同的词造字时,由于意义上相近,有意选择了相同的构件表示来源不同的几个词,从而形成构形完全相同的字。这个构形相同的字对于那些来源不同的词来说都是本字。需要注意的是,“同字异词”与“同形字”,即“异字同形”也不同。同形字主要指分别为不同的词而造,字形偶然相同,而音义没有任何关系的字。

三、同形字关系所造成的误判

“同形字”指分头为不同的词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或由形借而产生同形现象的字;还有那些本来不同形的字,由于字体演变,简化或讹变等原因,后来变得同形的字[9]209。同形字不由词之间音义上的联系而产生。沈兼士所举“同义换读”的例子中也存在受“同形字”关系干扰的现象。一些词的字形经过发展演变在古文中变成了同形字,后世学者不明其发展源流,而视为一字之假借或同义换读。

四、结语

“同义换读”作为先秦文献中一种特殊的用字现象,是意符字初期形、音、义三者均不固定的产物。对正篆与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的判断有其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相关造(用)字现象,如“同字异词”“同形字”等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不仅要在共时层面对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也不可缺少在历史层面对汉字本身的探源,同时必须要重视文献对读的例证,以及字书和注解中的音义材料。从发现到求证,三者互相印证契合,才能明确两字互用换读之实。

①日语中汉字的读法有音读和训读之分,音读是模仿所借汉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读法,训读是用日语中固有词的读音去读所对应的汉字。

[1] 黄天树.《说文》重文与正篆关系补论[C]//刘利民,周建设.语言:第一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7-169.

[2] 沈兼士.汉字义读法之一例《说文》重文之新定义[C]//葛信义,启功.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4] 黄天树.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90.

[5] 沈兼士.汉魏注音中义同换读例发凡[C]//葛信义,启功.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311-314.

[6] 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J].中国语文,1965(2):116-126.

[7] 严学窘.汉语中的训读现象[C]//吕叔湘,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444-457.

[8] 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31.

[9]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 蒋德平.从楚简新出字的“同字异词”看《说文解字》中的“重出字”[J].辞书研究,2016,213(3):11-19.

[11] 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 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 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14]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五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5.

[15]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5:214.

[16] 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一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ous Readingbetween Zhengzhuan and Chongwen in

HE X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China)

Synonym for reading is one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zhuan and Chongwen. It is difficult to draw a completely objective and accurate conclusion if only limited to exclude the relation of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and variant characters on the synchronic level to confirm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 for reading through the similarity in meaning,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diachronic level. In the process of judging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 for reading between Zhengzhuan and Chongwen inthere are some confusions with the phenomena of the same character for different words and homograph.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 for reading between Zhengzhuan and Chongwen from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ual nature of synonym for reading, so as to illustrate the complexity of this phenomenon.

; Chongwen; synonym for reading; complexity.

H121

A

1009-9115(2022)01-0032-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1.007

2020-12-25

2021-11-01

何鑫(1998-),女,湖南安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猜你喜欢

同形音义说文解字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的形成机制与构词特征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