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域融合角度下《子衿》的两个译本对比赏析

2022-03-28杨可心陈俊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雅各视域诗经

杨可心,陈俊玉

视域融合角度下《子衿》的两个译本对比赏析

杨可心,陈俊玉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00)

从视域融合角度出发,选用许渊冲和理雅各的《子衿》译本,从纵向融合,横向融合以及动态融合三方面分析古诗英译,为古诗英译实现视域融合提供借鉴。

视域融合;《诗经》;《子衿》

视域融合是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一个概念,视域是“人能视到的领域”,同样也涉及到听和说的概念,这样一来,人的主动性得到大大提升。视域融合,是理解者与作者的视域达到融合,从而打开一个更包容的视域,现有的视域突破了个人原有的视域,再加上理解者自己的主观意识,向下一代理解者解释的过程。这一概念对我们理解古诗英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郑风·子衿》选自《诗经》其中一篇,讲述了郑国人民生活的一个剪影。本文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对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主要涉及纵向融合、横向融合以及动态融合三个维度,进一步深究中国古诗如何“走出去”。

一、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与哲学、阐释学和美学等学科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人作为主体所起到的作用大大提升。胡塞尔在研究意识学时首次提出“视域”的概念,他认为,视域的本质是一种先见的经验,它为一切可能提供依据,也为一切可能提供想象空间[1]。伽达默尔受其启发,对“视域”概念不断发展,加以深入,逐渐促成了“视域融合”理论的成熟。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将“视域”概念引入到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历史视域的筹划活动只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2]每一个人的独有视域与世界的普遍视域形成相互的动态联系。理解者想要了解一个文本,首先就要将自己置身于文本环境,也就是伽达默尔提出的“自身置入”,但并不是抛弃一切先结构,而是带着理解者现有的视域,与当时的视域融合,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视域,置身于当时的处境。

伽达默尔所说的这个过程即为“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扩大了理解者的视野,理解者兼具历史思维和现代风格,时空交错,东西碰撞,在一种强大的融会贯通之下,才能理解得当。视域融合会产生新的视域,新的视域和已有视域重合再组成新的视域,如此轮回,不断上升,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只要思维还在,视域就不会消失,视域融合就不会断绝,就像伽达默尔所说:“历史视域的筹划活动只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3]

视域融合对理解文本帮助良多。在翻译文学文本时,要注意视域的纵向融合、横向融合和动态融合,深入把握因时间发展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本意义差别,恰当地理解原文。

二、《子衿》译本的视域融合对比分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首诗歌总集,具体作者已不可考,相传是由孔子进行收录,将西周至春秋流传于各国的民谣以及祭祀大典等正式场合下弹奏的乐曲都修订成册。《诗经》虽名《诗》,在民间却都以歌谣的形式在传颂,传唱出数千年前的人生百态。

《子衿》选自《郑风》的一个小章节,全诗一咏三叹,一个女子久等心上人不至的场景就跃然纸上。《子衿》全诗并无太多景物描写,只通过女子的两句娇嗔和一句“如三秋兮”就足以使我们了解女子的幽怨和久等不至的焦虑。整首词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以心理描写为辅,表达出西周时期男女之间清新的爱情。

因为《诗经》成书于数千年前,其文风用词与今大不相同,翻译时译者要深度把握文风情感、语言句式和遣词造句,不仅要在动态融合中将古今视域融合,还要将中西视域融合,以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平衡。根据视域融合理论,文本对比分析了许渊冲译本和理雅各译本,探析古诗翻译的最佳处理办法。

(一)纵向融合

由于时代变迁,很多远古的事物跟现在所指有较大差别,因此穿过时间的迷雾找到最准确的释义,实践起来可能并不容易。

例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许译:Student with collar blue, How much I long for you![4]128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青青”应“悠悠”,先描写思慕之人的衣着,来映衬出“我”的缠绵悱恻,流露出中国传统的内敛悠久的含蓄美。《通用汉字规范表》中介绍“青”字:“读作qīng。此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是蓝色、蓝色矿石或草木的颜色,后延伸至绿色、黑色,又可形容茂盛或年少的样子。”在西周时期,“青”的意思是蓝色或草木的颜色。尽管人们现在多把青色视为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颜色,甚至直接归为绿色,且青色也有其对应的单词“cyan”(蓝绿色的),但当古今视域进行融合时必定有一方要妥协,所以要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的情境,“blue”是最准确的。除此之外,古时求学,学子服饰多以蓝白为主,“blue”更为贴合史实,更能凸显学子的沉稳和书生气质,若译为“green”或“cyan”会给人一种过于活泼的印象。

《诗经》文风清新开放,男女对待爱情坦然而热烈,女子敢于承认自己的爱情,但也会流露出女儿家的委婉情态,“悠悠”二字便体现得淋漓尽致。悠悠意为“忧思不断的样子”或者“漫长的忧思”,主要突出女子缠绵的“忧丝”。古文中的叠词常指“……的样子”,运用叠词会将这种感觉含蓄朦胧感扩大。许译用“How much”来强调情感之浓,而“long for”(渴望)既点明了女子等待男子归来的热切,“long”又突出这种“忧丝”之连绵不绝。“悠悠”背后的朦胧感难以明说,增译的“long for”与此不谋而合。

例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许译:When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 One day seems like three months to me.[4]128

原诗以此句结尾,意在点明女子对男子的想念,不直言思慕,却尽显思慕。本句采用对比手法,以“一日”对“三月”,表明女子独自等待的苦闷。古文中常用“三”表示“多”的含义,站在历史视域角度下,“三”应译为“many”或者“numerous”,但这样会失去原文以“一日”对“三月”的对比结构,译文变得直白。并且,当代“三”的常用意还是“数量三”,所以综合考虑还是译为“three”。

(二)横向融合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通过大量的实践,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翻译思维,包括对原文的理解,对作者身处时代和译者本身社会标准的把握,这种译者思维一旦产生,译者就会形成特有的翻译模式,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许渊冲翻译古诗的原则是保证“音美、形美和意美”,即在韵律,句式和意象的翻译上尽量保持与原文风格一致、体现出古诗的神韵。

但理雅各生长于19世纪的英国,他在理解东方古典文学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的历史沉淀,中西视域的纵向融合和古今视域的横向融合势必有冲突。

例3:子衿

许译:To a Scholar[4]128

理译:Tsze K'in[5]188

《汉语大词典》中“衿”的意义众多:1. 汉服交领;2. 衣服的前襟;3. 衣下两旁掩裳际处;4. 心怀,胸怀;5. 衣上带纽扣的带子[6]。“子”在古代多指对男子的美称,这里指“学子”。“子衿”就是穿着交领学子服的学生。整首诗讲的是男女之间的事,因此“子衿”虽然字面意指那男子穿着交领学子服,但引申义指的却是那位学子。许译为“scholar”,既点明了那男子的身份,也满足了译文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的阅读期待。而理雅各采用威妥玛式拼音的方法,将“子衿”视为一个专有名词,译为“Tsze K'in”。“威妥玛式”拼音是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卓越成果,它是西方人创借拉丁字母标注汉字的巅峰之作[7]。理雅各生活在19世纪,当时西方对汉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还不成熟。所以在对汉语研究尚且青涩的前提下,他选择了本国视域中的“威妥玛式拼音”。两种翻译策略代表了两种翻译思维,两种思维在中西视域碰撞中磨合,当西方视域无法满足东方视域时,译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法来翻译。

例4: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许译:Though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 O why don’t you send word to me?[4]128

理译:Although I do not go (to you), Why do you not continue your messages (to me)?[5]188

这句话以女子的口吻说出,充满了口语化的风格,纵使我不能去找你,你怎么也不给我传个信呢?两位译者大体上都遵循了原诗的口语化风格,采用直译的方法。不同的是,中国的口语多用语气词表达感情,中国人日常交流会以“啊!哦!嗯!”等助词加强语气,所以许译加了一个“o”;而西方语言中要加强语气,会将“do”放在动词前面用于强调,且一般不用缩写句式,所以理雅各将“我不往”译为“I do not go”,将“子宁不”译为“Why do you not”。西方的口语还有一大风格,就是省略,经常省略掉主谓,但在这句话中省略掉了补语“to you”和“to me”。

此外,人们对“嗣”的真正含义颇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嗣”在当今社会常用的意思为“接续,传承”,所以“嗣音”也应该是“传递音讯”或者“继续传信”。另一种说法是,西周时期,汉字稀少,出现了大量通假字,结合原文语境,“嗣”在此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那么“嗣音”指的就是“寄信”或者让别人代为捎信。笔者认为后者较为可信。若想深入了解文本,必须带着自己的知识置身于文本环境。许译和理译分别代表了两种思维。许译是以当今的视域去理解古代文化,许老熟知中国的通假字文化,诗经里也多有男女之间互赠信物传递感情的桥段,所以将“嗣音”译为“send word”(送信);而理雅各站在西方历史的视域了解东方文化,对某些意象不太熟知。与中国的朦胧美不同,西方男女感情确立更为直白大胆,若是两人心生情愫就会直言相告。所以,带有一定的文化传播目的,理雅各将“嗣音”译为“continue your messages”(继续传讯息)。很明显,将“嗣”译为“continue”(继续)选择了更为现代的意思,而“messages”(信息)现代化风格则更为明显。经过对比,笔者认为,在对“嗣音”的处理上,许译更为传神。

例5: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许译:I’m pacing up and down, On the wall of the town.[4]128

理译:How volatile are you and dissipated, By the look-out tower on the wall![5]188

首先,全诗都以女子口吻叙述,女子与男子相约在城阙,男子却迟迟不来。作者用了两个动词来表现女子的踌躇焦虑,“达”通“挞”,一“挑”一“挞”就完美再现了女子在城阙独自走来走去的场景。许译采用第一人称,以“pace up and down”来描写女子行动的动态场景,“up and down”不仅写出动作上的徘徊,又引申出女子心理上的不安,十分传神。理雅各则采用了第二人称,他认为这里的“挑挞”描写的是男子,是指女子对男子的埋怨,所以用了“volatile”和“dissipated”这种贬义词来描写男子。但笔者认为,恋爱中的男女约会,即使有一方迟到,心里失落难捱,也不会上升到怨恨的层面,所以,使用“volatile”(易变得,不稳定的)和“dissipated”(花天酒地的,闲游浪荡的)有语气过重的嫌疑。

另外,城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最早就出现于《诗经·子衿》,指城门两边的观楼。许译将“城阙”译为“wall of the town”,笔者认为不太符合历史,此译更像是城门两边的城墙,但是城墙上怎么能站人呢?若是许渊冲将城楼、城墙、城阙等整个城体视为一体,那“wall of the town”指的是包围着整座城的墙体,站在上面等待就说得通了,但仍凸显不出“城阙”的味道。理雅各生活的西方的城墙并没有城阙,而是有着像防御塔一样的建筑。

所以,当理雅各用他的历史视域来理解“城阙”时,将其译为“the look-out tower on the wall”(墙上向下望的高塔),中西方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是中西方视域能够融合的基础。双方文化都有城墙,城墙上都有向下瞭望的高台,中方叫做“城阙”,西方叫做“Tower”(高塔),理雅各担心西方读者将“城阙”误认为是中国的“Tower”,所以增注了“look-out”用来解释“城阙”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对“城阙”的处理上,理雅各很是做了一番研究。

(三)动态融合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发展,处在历史中的译者也在不断进化中,译者思维并非一成不变,译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对原文的理解也在不断改变,不管是古今视域融合还是中西视域融合,不管是纵向视域融合还是横向视域融合,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译者的历史局限性,体现在诗歌英译上就是歌曲的形式变化。所以,对待这种带有局限性的动态融合,一定要理性看待。

例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许译:Student with collar blue, How much I long for you!

Though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 O why don’t you send word to me?

Scholar with belt-stone blue, How long I think of you!

Though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 O why don’t you come to see me?[4]128

理译:O you, with the blue collar, Prolonged is the anxiety of my heart.

Although I do not go (to you), Why do you not continue your messages (to me)?

O you, with the blue (strings to your) girdle-gems, Long, long do I think of you.

Although I do not go (to you), Why do you not come (to me)?[5]188

将古诗译为歌曲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要译出诗歌的对仗和韵律,处理得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译文想要在格式上和原文本达到平衡,首先,保证字数上的平衡。表一为许译和理译在字数上和语气助词的对比。

表1 原文本和译文字数对比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原文篇幅很小,一句话往往只有三四个字,为了保证这种平衡,许译和理译首先在字数上尽量跟原文保持一致,每句话都控制在4~8个字。另外,原文的上阙和下阙基本对仗,字数是4 445/4 444,许译和理译分别为4 688/4 688,6 757/6 755,在结构上基本达成诗歌的韵律美。

其次,观察原诗的形式,不难发现除了对仗,原诗第一句还压了“/in/”韵,衿“/jin/”,心“/xin/”和音“/yin/”,但是在翻译时想要完全还原这样的韵脚并非易事,许译和理译所身处的东方视域和西方视域不能帮助他们完美再现/in/的韵脚,难以采用aaba的韵律,于是他们采取了其他翻译策略。

《诗经》经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描写,比如《子衿》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基本形式一样,只略改了几处字,遵循的形式是“青青子x,悠悠我x,纵我不往,子宁……”。许译的两句话基本上也遵循了这种风格。理雅各生活在19世纪,当时散文体盛行,所以相对于许译,理译显得更为自由[8]。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许译在句式对仗方面更为突出,因为中国的诗文绝句一般都要求对仗,这种视域已潜移默化地植根于许老内心,所以许译更为清晰整齐。理译在大体上也做到了对仗,但更为直截了当,形式自由,可能不利于流传。笔者认为,在形式方面,许译处理得更为妥当。

另外,19世纪英国文学的风格浪漫且直白,诗人擅长用口语化的词句描述人物内心,所以理译在开篇就直呼“you”也就不足为奇。理雅各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不由自主地带有当时风格,散体与叠唱和谐融合,也是东西方视域实现动态融合的体现。

文本一经出现即成历史,所以不可避免带有历史风格,生活在当代的许渊冲使用现代歌曲形式翻译《诗经》,生活在19世纪的理雅各使用散体口语化翻译原文。文本的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这也是实现动态融合的必然结果。

三、结语

对比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译本,可以看出二人在翻译《子衿》时都含有视域融合的思想,因为对原诗的识解不同,两种译本风格迥异,都带有自己国家文化的风格,许译在处理一些意象和句式对仗方面更加贴合原文,译文清晰押韵,朗朗上口;理译在翻译古诗时对某些意象的处理可能不太妥当,但是理译注重英语的表达,译文中带有很多英文文学风格,自由清晰、简洁明了。

视域融合对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了解原文,站在现有的立场上去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带着自己的意识去体会别人诉说的故事。视域融合是纵向的,横向的,也是动态的,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翻译历史文本要综合各方考量,尽量避免融合冲突,力求译文与原文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古典诗词更好地“走出去”。

[1] 曹洪洋.视域,视域融合与期待视域——姚斯接受美学思想的解释学来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74-80.

[2] 伽达默尔.诠释学: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96-397.

[3] 韩苏桐.视域融合——理解者主观性和历史性的泛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3):25-30.

[4] 闫红.燕燕于飞:美的窒息的诗经:英汉对照[M].许渊冲,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5] 陈卓伦.《诗经·郑风·子衿》英文译文赏析[J].商品与质量, 2012,19(S8):188-189.

[6]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1.

[7] 孙伟杰.“威妥玛式”拼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1.

[8] 杨帆.识解理论视角下的《诗经》英译本分析——以汪榕培,理雅各两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20,21(16):56-57,5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Versions of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

YANG Ke-xin, CHEN Jun-y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2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 the translations of Xu Yuanchong and James Legge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poetry from three aspects: vertical fusion, horizontal fusion and dynamic fusion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Fusion of Horizon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poetry.

Fusion of Horizons;;

H315.9

A

1009-9115(2022)01-0036-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1.008

2021-01-18

2021-04-19

杨可心(1998-),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猜你喜欢

雅各视域诗经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