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APER框架研究
2022-03-29沈玉龙
秦 丹,沈玉龙
教育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APER框架研究
秦 丹,沈玉龙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在厘清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内涵及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利用系统演进的思考方式,以系统科学、协同学以及木桶理论为基础,提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的APER框架(分析Analyze、计划Plan、评估Evaluate、修订Revise),以期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学科建设;APER框架;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主要标志[1],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品牌的塑造[2]。我国政府于2015年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省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随之颁布,形成了层级分明的双一流建设路径。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整体性、系统性工作[4],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践中以经验为基础制定规划和比较省事的移植上级管理目标在学校管理中成了最常用的方法[5],学科建设规划大多由学科建设部门的“写手”完成,制定的学科建设目标可衡量性弱、学科建设措施可操作性差[6],对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内外同学科的发展现状把握不全[7],此等问题频现。基于此,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为研究主题,以系统科学和协同学思想为指导,从单一学科层面探索地方高校校级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流程与方法。
一、地方高校校级学科建设规划及其实践价值
(一)地方高校校级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内涵
规划(plan)一词源自15世纪的“plane”,其本意为“水平面”或“平坦的平面”。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规划的定义来自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他看来规划是一种包括对理念进行分析、创造和综合的组织过程,以此帮助人们确认相关措施、活动和决策,并通过将它们整合起来使人们(并使组织)奔向理想的未来状态。作为一种认知的、有创造力的行为过程,规划中应涵盖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谁去做(who)、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以及通过何种手段和方式(how)去做六个方面,可以概述为5W1H。
地方高校校级学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学科建设规划”)是在对本校相关学科建设前期工作进行理性梳理的基础上,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组建学科建设团队,经由分析——计划——评估——修订相融合的系统工作流程,最终形成地方高校校级学科建设规划文本。从静态角度看,学科建设规划是围绕着学科建设目标而设计的,并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表述的综合性发展方案,表现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或发展蓝图;从动态角度看,学科建设规划是预先确定的学科建设具体行动的时间安排、方法与步骤、手段与保障措施等,是地方高校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方式的改变,是设计或筹划学科建设的活动或过程。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实践价值
对地方高校而言,在正式启动学科建设工作之前完成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其实践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有助于学科团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本学科发展的前期基础以及学科建设的宏观环境变化,并以此树立学科未来发展目标体系和特色发展方向,组建学科团队,提升学科建设工作的方向性和目标感,保证学科建设的有位有为。第二,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有助于学科团队厘清学科建设的具体方向与内容,明确学科建设的步骤与过程,在规划中建立的学科建设发展任务层级、关键时间节点以及建设成果品质等,将有助于未来学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提升学科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条理性。第三,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一个集体协商与合作的过程,学科的团队成员将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共享个体智慧与经验,形成一个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个体发展愿景与学科发展愿景的相互交融。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APER框架设计
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为研究主体,采用顶层设计(Top-Down)理念,通过自上而下,完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
1. 系统科学理论
学科建设是一个涵盖了人、组织和环境等多个要素的复杂系统,以系统科学作为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即是在系统框架设计的过程中秉持系统的视角去考察建设规划中应包含的各个要素,利用这些要素去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同时在系统科学的理论视域中,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并非静止不动,而应随着外部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建设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关注持续性的评估与修订。
2. 协同学理论
由赫尔曼·哈肯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学,主要探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和从有序到有序的变化,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用协同学理论分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强调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定性分析。将协同学理论作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系统框架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关注建设规划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建立具有高度操作性的理论模型。
3.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又被称作短板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其核心理念在于:一只木桶盛水多少,不取决于木桶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与此相对应,反木桶理论则指出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可以成为制高点。以木桶理论为基础审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需要在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以学科现有发展水平为前提,明确其现有状态中的短板与长板,一方面要以“短板”为基准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提炼“长板”,使其成为学科建设未来发展的特色项目,强化学科建设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流程
以系统科学理论、协同学理论和木桶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如图1所示的地方高校校级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流程。从操纵层面看,该框架包括两个构面;其一,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规划由目标体系、行动计划、经费预算、持续性评估以及保障机制等核心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其二,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性工作,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流程由分析(Analyze)、计划(Plan)、评估(Evaluate)以及持续性修订(Revise)四个阶段构成。
1. 分析阶段(Analyze)
分析阶段是学科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其目的在于以国家及省市颁发的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为引领,结合学校发展的未来使命与愿景,以及学科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最终建立切实可行且关照学科发展特色的学科建设目标体系。在分析阶段需要完成的核心工作如下。
图1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一般流程示意图
(1)建设规划编制的外部因素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编制学科建设规划前需以国家及省市颁发的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为基础,明确学科建设的整体方向和要求。以地方师范院校中的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例,需在编制规划前通览诸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这些政策性文件从宏观角度对教育学科建设的工作方向、指导原则以及未来工作重点做出了明确指引,是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框架,有助于学科建设主体了解国家对该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预期与要求。
从中观层面看,学科建设及其未来发展须依托学校发展环境,学科建设的目标需与学校在学科布局中体现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愿景等顶层设计相匹配。同时,具体学科建设需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色,这就决定了在编制学科建设规划时,需考察区域其他院校已有的相同或相似学科的建设情况,并以此为借鉴,进一步明确本学科建设的特色方向,形成错位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
(2)建设规划编制的内部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分析注重对学科建设的前期基础进行客观描述。在资源理论看来,为了取得并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其内部资源比外部资源更有效,在面向未来发展时,应首先考虑内部资源的(包括人力资源和设备等资源)组合、种类、数量及性质,并不断维护和强化这些资源。在学科建设的内部因素分析中,一方面,需关注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是否已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以及围绕研究方向积累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需打破僵化的以二级学科为主体的研究方向边界,梳理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领域的研究方向的统整思路,并以此培树学科在未来建设中不断形成并优化有生命力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需关注可能吸纳进研究团队的人员及其前期研究成果,打破人员隶属院系不同的限制,以研究方向统整学科建设队伍建设。
(3)学科建设目标体系建立
规划的起源和意义很容易让人将其理解为一个线性的过程,即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清晰的二维变动[8],但是在实践中,规划并不是静止或者不可变的。地方高校的校级学科建设规划需要与学校整体发展使命和愿景相联系,使其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学科建设的目标体系建立应置于学校整体发展使命的框架之内,为学校发展使命和愿景的达成而服务;同时,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前期学科建设内外部环境分析为基础,结合学科建设可能的人员结构,将学科发展目标分解为多个具有较高操作性的子目标和行动项目,形成层次分明的学科建设目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目标体系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学科建设目标体系由学科前期建设基础以及学科未来发展愿景共同决定,在具体实施中表现为不同学科方向子目标的汇集与整合。学科方向建设子目标是对学科方向目标的解构,既可以根据学科方向建设的时间阶段进行划分,又可以根据学科方向中不同研究方向进行划分。为了保证学科建设目标体系的质量,在制定过程中需注意:第一,学科建设目标应具体,避免笼统地进行描述;第二,建设目标应有量化指标,可以在评估时提取客观数据作为依据;第三,建设目标应是学科团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避免因为评审需求过分夸大而难以实现;第四,在制定建设目标时,应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以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2. 计划阶段(Plan)
计划阶段的工作以前期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为基础,围绕着具体目标,确定合理的行动项目,并对其所需的时间、经费以及责任人等要素进行确认,计划阶段工作以翔实的行动方案形式呈现。在本阶段,需完成的核心工作如下:
(1)组建学科建设团队
学科建设团队的组建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最根本保障[9]。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科发展已由传统的完全凭学者个人兴趣的自由式探讨,转向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组织的团队协同创新,学科建设也随之从自由发展变为自觉的发展与建设。学科团队的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取得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上互补、学缘结构上多元的学科梯队,最终形成学科建设共同体,其构成包括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发展力量五个层次人员(人员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学科团队的一般人员构成
二级院(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其行政负责人必然要担负起学科负责人的职责。学科或学术方向带头人是学术群体的优秀分子,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相关学科基础,在学科梯队中不可争议地处于领衔地位,能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要依托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学科的学术骨干力量和学术发展力量(青年教师)相对固定地“分配”到不同的方向和团队中去,以使得学科人员在方向上相对集中,每个方向都有足够的学科力量[10],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学科梯队,形成若干以学术带头人为排头兵的学术梯队。
(2)建设规划中行动步骤的确认
图4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的行动步骤确认
学科建设规划中的行动项目在部署上是具有顺序性的(如图4所示)。图中(0,0)点代表学科建设行动的起点,(n,n)点代表学科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愿景,由(0,0)、(n,0)、(n,n)、(0,n)四点构成的区域即行动项目可以发挥作用的预期(阴影部分);从行动路径看,在学科建设的推进中,学科团队既可以选择从(0,0)到(n,n)的直接路径AS1,还可以通过AS2、AS3两条路径完成阶段性的学科建设工作,最终达到建设愿景。
(3)明确具体的行动任务
学科建设规划需要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完成的具体学科建设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与描述。在确定学科建设具体行动任务时,应在成果导向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关照学科文化的培树、学科制度的完善以及学科传统的延续,关照教师个体发展与学科发展的彼此成就,关照学科未来发展的生命力,因地制宜地设定有发展前景、有发展基础、有发展动力的行动任务。以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一流学科为例,该学科坚持以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支撑教师教育发展的相关师范专业建设,引领冀东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充分彰显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并以此为建设宗旨,整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以及相关师范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形成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学科方向。其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与课标一致性研究、深度学习测评指标研究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增值评价研究三个领域制定具体的研究任务;教师教育方向围绕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以及人机协同环境中的教与学研究三个领域制定具体研究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以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小学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核心制定研究任务。对于设定好的行动任务,学科团队在磨合与研讨中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图5呈现的形式明确行动的具体步骤以及策略,并以时间为节点完成任务分解与经费预算,确定任务执行的责任人,保证行动任务的顺利实施。
图5 学科建设规划中行动任务呈现一览表
3. 评估阶段(Evaluate)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建设工作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需要通过评估的手段加以考察。学科建设规划中的评估阶段,由校方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并判断建设规划是否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一把科学的标尺,它对于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前期成果、后期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如何高效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教育部颁发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为参考,地方高校在对学科建设成效进行评估时需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形成结构化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在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上,需同时关照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及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维度,并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前期基础,制定客观、合理的评估指标。第二,关照学科建设评估工作的新特色与功能性。需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强化“代表作”和“典型案例”评价,设置开放性留白以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贡献;同时,树立以评促建的思路,凸显评估对学科建设的诊断性功能,通过评估对学科建设的目标及行动项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4. 持续性修订阶段(Revise)
学科建设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将持续性修订阶段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体系,强调基于建设情况和评估结果完成对建设规划的修订。以持续性建设思路为导向,学科建设可以在持续性修订阶段完成滚动性规划方案的制定。以2021年启动的某学科建设规划为例,其滚动性行动方案如图6所示。
图6 学科建设的滚动性行动方案设计示例
经过分析、实施、评估以及持续性修订四个阶段的规划设计工作,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规划方案。但这仅仅是学科建设工作的第一步,在随后的建设工作中,需依据建设规划完成具体的实施及管理工作,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三、结语
学科建设是增强高校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地位的关键。学科建设有其自身必然的内部逻辑性,制定和执行学科建设规划、布置战略以及统筹管理等是保证学科建设与其发展规律之间的一致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利用系统演进的思考方式,以系统科学、协同学以及木桶理论为基础,构建地方高校单一学科建设规划编制的一般模型。建设规划的制定仅仅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起点,如何在规划的基础上具体实施、评价与修订以达到学校学科建设的宏观愿景是本研究后续工作的核心。
[1] 李平.关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40-42.
[2] 罗布江村.对当前我国高校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7): 208-211.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015-10-24)[2021-05-11].
[4] 吴康宁.学科建设的若干“非典型常识”[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88-96.
[5] 楚江亭.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8(2):81-85.
[6] 孙瑞华,刘广生.基于战略地图思想的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27-31.
[7] 高月.高校内涵式发展下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6):146-148.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所.教育规划基础[M]. 丁笑炯,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07.
[9] 赖绍聪.“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策略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1(1):52-56.
[10] 刘小强,孙桂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机制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30-33.
A Study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APER Framework
QIN Dan, SHEN Yu-long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ing the thinking mode of system evolu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science, Synergetics and Barrel Theory, the APER framework (analyze, plan, evaluate and revis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PER framework; construction planning
G40
A
1009-9115(2022)01-0140-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1.027
河北省教育厅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2021-07-20
2021-11-30
秦丹(1981-),女,山东莱芜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校对:高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