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022-03-29张文峰曹勇
张文峰,曹勇
(1.日照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山东 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山东 日照 276800)
胆囊结石是临床较常见的胆道疾病,一旦患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临床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对于胆囊结石患者,需详细分析其病症,并及时予以切实有效的治疗,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对于体积较小的胆囊结石,一般采取保守治疗,若胆囊结石体积较大,极易引起胆管阻塞,继而对胆道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加剧病情,因此,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且极易引起相关并发症[1-2]。因此,临床上提出采取微创术式对胆囊结石加以治疗,如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本研究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82 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上述两种微创术式在胆囊结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1例。甲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41~78岁,平均(60.5±2.7)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3.2±0.9)年。乙组男17例,女24例;年龄42~77 岁,平均(59.9±2.5)岁;病程6 个月~7年,平均(3.3±1.0)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CT 或B 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对本研究所采用手术方式耐受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恶性肿瘤者;存在腹部外伤史或腹部手术史者;患有胰腺炎、胃肠道穿孔者;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整、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甲组 甲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并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随后予以气管插管,并使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在患者脐下缘做一1 cm 弧形切口,构建二氧化碳气腹,保持腹压为10~12 mmHg。选定肋弓处下缘与肝圆韧带右侧为穿刺点,并插入腹腔镜,仔细检查患者的腹腔镜,特别需注意患者的胆囊有无组织粘连,并明确胆囊三角部位的解剖结构。在腹腔镜协助下,解剖胆囊三角部位,分离胆囊组织且切除。取出切除组织,予以止血、缝合。手术期间避免胆囊周边组织及胆管受到损伤;若术中发现胆囊张力偏高,可先对其予以穿刺处理,抽出胆汁,以达到控制压力的效果。
1.2.2 乙组 乙组实施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并引导患者取平卧位,再予以常规消毒处理。随后,在患者右侧肋缘下做一4~5 cm切口,按顺序逐层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等。仔细观察腹腔,以掌握患者胆囊情况,游离已暴露的胆囊三角部位与胆总管,且分离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之后予以结扎悬提。分离胆囊直至胆囊管所在处,明确胆囊动脉的实际状况之后,切除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并将切除组织取出。最后,以电凝止血,并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3]:手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退,结石被完全清除,并未出现疼痛、伤口感染等症状,为显效;手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显著缓解,≥50%结石被清除,但存在轻度疼痛与伤口感染症状,为有效;手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未好转,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结石清除率<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胆漏、黄疸、切口感染、胆管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术后指标比较 甲组手术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乙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及术后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index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手术及术后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index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甲组(n=41)乙组(n=41)t值P值手术时间(min)40.5±4.9 71.3±8.7 19.751<0.05术中出血量(ml)52.9±6.3 136.8±15.7 31.757<0.05肠胃功能恢复时间(h)21.3±1.4 27.3±2.5 13.408<0.05下床活动时间(h)11.2±1.5 43.9±7.6 27.029<0.05住院时间(d)4.3±0.7 8.3±1.4 16.363<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高于乙组的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发生胆漏1例,切口感染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9%(2/41);乙组发生胆漏2 例,切口感染4 例,胆管损伤1 例,黄疸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5%(8/41),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
3 讨论
早期胆囊结石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疾病的症状会逐渐显现,如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严重者将出现胃肠道反应、右肩部疼痛等[4]。在患有胆囊结石后若无法及时得到治疗,将可能诱发嵌顿,导致胆汁排空障碍,继而加速胆囊内压逐步上升,最终诱发急性胆囊炎。因此,需及时对胆囊结石患者实施有效治疗,以去除病因。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5]。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创伤,加速其术后康复,选择一种切实有效且科学的术式,已成为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医疗水平及技术日益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胆囊切除术已从最初的开腹手术发展为微创手术,且疗效得到一定的提升。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胆囊结石的微创手术主要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由开腹过渡到微创治疗的术式,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小切口手术的切口更小,但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在一定程度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且易引起并发症。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则是微创手术,其切口小,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小,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且手术创伤小,有助于术后身体的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6-8]。同时,在腹腔镜的辅助下进行胆囊切除术,可在一定程度提升术野清晰度,避免操作时对患者的内脏造成损伤,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且术野清晰能提升结石的清除率,进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9]。此外,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可避免组织长时间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手术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乙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需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更快。甲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P<0.05),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更高。此外,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与何再伟等[10]研究结果相近。表明腹腔镜手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存在禁忌证,如存在严重腹腔炎症、年龄大、体质较弱者,需避免使用该术式。在对胆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时,若发生意外事件,应及时转为开腹手术,以防不良事件的出现。另外,腹腔镜手术对医疗设备、术者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