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共育背景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2022-03-29

好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儿家园行为习惯

文 袁 媛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辨识与判断能力,还能够促进幼儿品格的塑造。幼儿园、家庭应携手合作,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成长提供支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路径与策略。

一、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家园之间缺少沟通合作

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家园之间的合作有限,尤其在习惯养成方面,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较少。尽管教师在园中持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但部分家长对幼儿存在溺爱行为,导致幼儿良好习惯难以顺利成型。

(二)习惯养成教育认知片面

教师存在认知片面的问题。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幼儿的年龄过小,不适合对其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进而在活动中并未设计对应的培育计划,失去了良好的培育时机。另外,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仅关注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而忽视了语言、规则、实践等方面。

(三)习惯养成教育缺乏资源

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但大多数幼儿园在该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缺少各种支持幼儿行为养成的资源,如绘本、游戏、活动等;另一方面,缺少针对教师与家长的指导资源。

二、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路径

(一)提升家庭育人能力,树立正确育儿观念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而行为习惯养成与环境影响息息相关。因此,家长必须全面提升家庭育人水平,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保证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中都能得到应有的养成教育。教师必须从家长教育的角度入手,提升家园共育的合作效果。例如,在构建家园合作机制过程中,我以真诚合作的态度面对所有家长,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儿经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我组织、召开家长会,让每位家长上台讲话,说出自己的育儿心得和习惯养成教育中遇到的困境,从而提出科学解决的办法。

(二)营造良好家园氛围,探索科学育儿方法

环境氛围是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在关注幼儿园成长氛围的同时,注重引导家长对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幼儿园,我从细节入手,通过编排儿歌的方式,指导幼儿谨记行为规范,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这样的氛围不仅能让幼儿快乐成长,还是健康行为养成的重要支持。对家长,我提出相关建议,增强家长创设家庭氛围的意识。一是注重与幼儿的协作成长,如陪幼儿一起阅读、一起做家务、一起玩游戏、一起做运动等,在陪伴中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二是施加适度的惩戒教育,在幼儿犯错时,家长不能袒护幼儿,而是要和幼儿认真对话,说明事情的道理,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三是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逐步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搭建家园交流平台,共促幼儿习惯养成

便捷的交流平台是促进家园合作的基础。一方面,建立问题咨询渠道。家长通过微信群,针对育儿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咨询。我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提出合适的建议;另一方面,为家长交流提供平台。每个周末,我都会组织家长在线上开会,互相分享育儿经验、新的启发或者遇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基于家园合作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学中,我选取《指南》中的五大领域,采取不同的培育方法,以此实现综合习惯养成的最终目标。

(一)反复训练,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指南》是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制定的指导理论,是合理安排一日活动的基础。而健康作为《指南》中的首要领域,其包括了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在健康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同样需要从两个层面展开。

在身体方面,我注重培育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首先,每天上午,我组织幼儿锻炼,包括体操、慢跑、啦啦操、跳绳、幼儿足球等,让幼儿养成自主运动的习惯,并逐步对某个或某些运动产生兴趣;其次,我培育幼儿科学的睡眠习惯,为每个家长制定幼儿睡眠计划;最后,我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监督幼儿的行为,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咬手指、不乱吃东西、不做危险动作等,通过监督与惩戒机制,让幼儿改变不良习惯。

在心理方面,我注重幼儿积极情绪与独立性格的培育,以鼓励与关爱的方式,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积极乐观的行为习惯。比如,午餐时,幼儿要自己点餐;午睡后,幼儿要自主叠被,整理床铺;游戏活动中,幼儿要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突破困难,学会面对胜利与失败。

(二)环境创造,养成语言表达习惯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实现思维表达的关键工具。在幼儿发展时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我注重加强幼儿的日常交流。午餐后,我会组织幼儿开展小型交流会,通过设置一个主题方向,如“最喜爱的动画片、最喜爱的运动、最爱的亲人”等,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各种观点;另一方面,我开展以表达为目的的幼儿活动。在绘本阅读后,我会组织幼儿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幼儿将自己从绘本中看到的内容和故事转变成自己的话语,或说一说自己从绘本故事中学到的内容与启发等,并对表现积极的幼儿提供小玩具奖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在家庭中,我引导家长配合,通过每天开展亲子阅读或亲子故事的活动方式,让幼儿建立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行为习惯。同时,家长要积极回应幼儿的提问与诉说,形成正向激励。

(三)设计游戏,养成社会规则习惯

社会领域的学习过程是健全幼儿人格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方面。人际交往需要与语言能力进行协同发展,而社会适应则需要幼儿对社会环境、规则、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因此,在行为习惯培养中,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幼儿的社会规则习惯。

我利用幼儿园区域空间,创设了“迷你街道”,在这条街上设置了警察局、医院、学校、商场等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警察、医生、护士、病人、学生、老师、售货员等。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必须遵循实际社会中的规则,如在医院挂号要排队、过马路要遵循红绿灯、买东西要付钱等。通过情境的创设,幼儿在模拟中体验社会规则,并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在家庭中,我与家长合作,要求家长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实践锻炼,认识社会中存在的基本规则,并告诉幼儿在不同场合,需要遵守各类规则。

(四)组织活动,养成科学实践习惯

科学领域的教育是提升幼儿理解事物本质与解答问题能力的环节。在幼儿活动设计中,我时常为幼儿设置思考与实践的环节。例如,在搭建桥梁活动中,我先利用可绘地板,画出一条河流,然后将一个玩具熊放在河边,向幼儿提问:“孩子们,小熊想要过河,但是他不会游泳,你们能帮帮他吗?”这时,有的幼儿会想到用积木搭建桥梁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简单,还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养成科学实践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我强调家长对幼儿的科学认知教导。比如,我会为幼儿布置思考题,诸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壁虎为什么会断尾巴等,但仅依靠幼儿自身无法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利用相应的绘本故事等资料,让幼儿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科学道理,由此塑造其科学认知。

(五)发散想象,养成艺术表达习惯

艺术领域是强化幼儿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也是幼儿表达自主认知与情绪感官的媒介。教师需要培养幼儿养成艺术表达的习惯,既能够借助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又能在艺术载体中发现并体验美好。例如,在自由涂鸦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尽情表征自己的情绪,并在各种色彩中体会不同的情感特征,强化幼儿的艺术情感认知。同时,我组织幼儿开展“涂色”活动,通过提供只有轮廓的绘画作品,让幼儿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填充,以此锻炼幼儿对色彩的搭配与应用能力,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此外,我还积极开展幼儿绘画作品展览活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品展出,并邀请家长观看、评价、赠送花朵,同时引导家长不能以成人的审美看待幼儿作品,要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质,让幼儿养成艺术表达的习惯,从而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猜你喜欢

育儿家园行为习惯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梦中家园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温馨家园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