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2022-03-29王翠平
王翠平
摘 要:观察能力是小学生挖掘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观察体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捕捉到更多值得刻画的细节,为写作提供更多素材。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作文素材,锻炼学生的作文思维方式,并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作文教学;作文素材;写作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苏东坡的诗句,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古人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写出庐山的真面目,这才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由此可见,观察在作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作文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其原因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和事物,不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写作对象,这样写起作文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指导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有些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材料库,也没有积累,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智能的发展。观察活动要力求与阅读课文相配合,并鼓励学生在说话、写话时恰如其分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如:二年级学生学了《初冬》后,教师便可抓住有大雾的早晨这一时机,带领儿童到校园里观察雾中日出的景象,并要求他们尽量用上“白茫茫”“淡淡的”“一点也不耀眼”等课文词汇。有个学生观察后这样说:“初冬的早上,一片白茫茫的大雾,我看到太阳射出的淡淡的光,一点也不耀眼。”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也能促使学生应用各种高级词汇。
另外,学生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参加的各种活动,如家庭或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都有很精彩的镜头,有意思的场面,每项活动各有特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规模大小各异,带来的启迪也不尽相同。课余生活内容广泛而丰富,只要认真去挖掘,去发现,就能使作文言之有物。
二、掌握观察方法,练就写作笔锋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可见,首先要留心,就是全神贯注地观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大脑,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说观察时感官要灵敏,视野要宽阔。耳、眼要像雷达一样,能捕捉一闪即逝的东西,又要像显微镜一样,能看到细微的东西。
(一)引导学生抓住特征进行观察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只有把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方面,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鲜明生动,才不至于千篇一律。如在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写一种动物,笔者就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找出它的特征。有一位学生这样描述猫的外形特点:“猫的脸上有一双会变化的眼睛和长长的胡须,还有四只会捉老鼠的爪子。这就是猫与动物不同的地方。”而有的学生则注意到了动物的活动特点,如写小白兔“只要听到一点轻微的声音,它就会把耳朵竖起来向四面转动”“走起路来总是一蹦一跳的”“短尾巴总是一撅一撅的”这样就把小白兔的活动特点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再如,笔者让学生写一写“我的同桌”,大多数学生都把同桌写成“大大的眼睛,瓜子脸”。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这个样子呢?笔者请几名较具特色的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让大家观察,有的浓眉、有的八字眉;有的眯眯眼、有的厚眼皮……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眉眼、脸型各不相同,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征。还让学生知道写一个人,不仅要写外貌,还要从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仔细观察,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才能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世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二)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一般来说,观察的顺序也是叙述或描写的顺序,在引导观察时就要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事物时可以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如:在一次习作课上,笔者出示一支自动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笔者出示的几个问题作具体的介绍。(1)首先应当介绍这支笔的什么内容?(2)再说这支笔的外形给你们总的印象。(3)这支自动笔由几部分组成?该怎样介绍它?(4)如果按一下按钮将听到什么?看见什么?想到什么?
这样,在指导过程中赋予观察對象以人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把观察的有序性与思维的条理性结合起来,使观察真正成为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感知过程。此外,在观察中不仅引导学生用眼睛看,而且通过手动、耳听、鼻闻、心想等观察手段,以此获得对观察对象全面而详尽的认识,从而建立完整的形象。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就更有条理。
(三)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加入想象
观察事物,如果不注意合理想象,观察到的材料必然是表面的、肤浅的,对于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还不能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必须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引导学生按顺序、细观察,抓特点,多想象,才能把小物件写具体,写生动。写出事物特点和由此产生的想法、感受,使之情理相融,有血有肉,生动表达。如有位学生看到了落叶,由此想到秋天来了,田野里稻子笑弯了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果园里橘子笑红了脸,像挂了无数的红灯笼……到处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学生这些想象,完全是以观察的事物为基础。观察锻炼了思维,思维推动了想象,学生认识更丰富了,感受也更加深刻。
总之,要教会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时时处处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才会写出自己的感受,才能练就锐利的笔锋。长此以往,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能有所提高,作文水平自然就能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