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2022-03-29李远辉
李远辉
摘 要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堂一直都是被忽略的存在。特别是在高校,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面对体育,这就让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不那么顺利,还没有发挥出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是在新课標之下出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新变化,是一种全新的高校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将体育这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联系到一起,发挥协同作用,关注每个学生和教学过程,达到育人的教学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也可以有效促进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提升,非常适用于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尽管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也有着一定的成效,但是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开展。因此,教师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更多的进步。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体育课堂 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060-02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能够实现全方位育人,所以也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高校体育教学也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成为了高校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有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才可以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从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专门的设置了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却没有将这门课程渗透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中,这样就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部交给了思想教育课程,而没有其他课程的协助,就会严重的影响高校的育人效果。而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在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运动技能有所提升的同时,思想觉悟也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要远比思想政治课程的直接教学来得现实,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造成更多的影响,才会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渗透的意义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将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协同。所以在课程思政融入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实践。体育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而高效体育课程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之外,还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融入课程思政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竞技、合作的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会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为主要的依据,忽视了体育这门课程应该发挥的育人效果,这也是我国高效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课程思政无法有效的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而且体育作为高效的公共基础课,是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枯燥课堂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就只是单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所以严重的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而且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喜欢的运动不同,但是教师却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只是按照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太过形式化。这种教学对于21世纪的学生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反而还让很多学生都讨厌体育课程,逃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2]。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
虽然新课标的改革已经落实到了每个高校,但是很多教师还是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尽管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没有考虑过这种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所以尽管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乐趣。而且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实践的教学,基本都是教师一板一眼将体育动作做出来,让学生跟着自己模仿,忽略了技术动作的讲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将思想政治融入,所以体现不出来体育运动的魅力,而高校体育课程也自然的失去了育人功能。
(三)学生自身对体育没有兴趣
由于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一个锻炼身体的课程,无疑是一个很苦很累的过程,而很多学生一般都吃不了这种苦,所以自身就比较逃避这种课程。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体育这门课程不仅仅是锻炼,就拿篮球来说,很多男学生都喜欢篮球,是因为他们喜欢篮球这种运动的竞技感,不喜欢篮球的学生主要还是没有怎么看过篮球比赛,无法体会到那种竞技感。所以教师的教学过于单一就会让学生无法全面的了解体育,无法培养出体育精神,自然不会对体育产生兴趣。
三、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观看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很多人认为,体育和爱国没有联系,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拿足球比赛来说,相信每个人对国足都是有着一定的认识,知道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一直比较低,也让很多粉丝失去了信心。但是中国足球除了水平不高之外,还有着多方面的问题,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项目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都不如足球大国巴西。很多学生从小虽然热爱足球,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思想限制,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这条路,导致这种爱好也被渐渐尘封了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播放一些国际赛事,让学生能够理性看待比赛,培养爱国精神。对于为国争光的健儿,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比如亚洲飞人苏炳添等。而对于足球比赛的失利,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予以鼓励,不恶语相向,而是让学生透过体育培养理性的爱国精神[3]。
(二)通过团体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这项运动始终绕不开团结协作,无论是足球、篮球都需要团队协作,需要运动员和教练一起努力才会有一个号的成绩。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以团队展开训练和学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分配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如果只靠自己一个人也很难夺得胜利。
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明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道理,并且时不时地根据学生的爱好来举办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的比赛,引导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战术体系,让学生了解到团结就是力量,通过团结来获得比赛的胜利。当然对失败的队伍教师也要给予鼓励,积极引导队伍去发现自己队伍中的问题,充分在队员之间建立其一个信任,让学生能够了解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发挥出团队的力量。
(三)在逆境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体育这项运动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是拼搏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会获得胜利。在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比赛也是比比皆是,而他们能够赢,只是因为心中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并且愿意拼搏到最后。有时候比赛中队员的一次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比赛的走势。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教会如何赢下比赛以及战术制定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顺风的时候不能得意忘形,还是要稳扎稳打,在逆风的时候不能轻易的放弃,要坚持不懈到最后一刻,这也是体育精神。在这样的精神的鼓舞下,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坚持下去,拿出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4]。
(四)通过战术分析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无论是在足球比赛中还是篮球比赛中一般都是横冲直撞的,接到球就想要射门或者投篮,没有想过把球给队友的想法。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没有任何的战术,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赛。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制定属于自己的战术,一味依靠蛮力显然是不会轻易取得比赛的胜利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动脑子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比赛之前拿出一张纸,来分析自己该怎么样取胜,并且通过和團队内其他成员的沟通来设计属于自己的战术。而输了比赛或者赢了比赛之后都要对自己一整盘的表现进行分析,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失误了,不该那样做,什么时候应该去投篮或者射门,而什么时候又应该将球传给队友,让队友来完成。
战术体系的建立会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什么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和实践。体育运动是如此,而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那么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会花费更多精力。而且这种战术制定也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尝试着制定计划,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已经是完全行不通了,现在的教学需要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来说,体育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教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知识,完成高校体育的育人任务,帮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基金项目:1.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体育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2020C05)。
2.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研究(2021-KYYWF-0154)。
参考文献:
[1]刘聪聪.针对“课程思政”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融合渗透的意义和具体策略探讨[J].信息周刊,2020(09):1.
[2]范欢欢.“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路径[J].东西南北:教育,2020(12):2.
[3]孙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J].青少年体育,2021(01):28-29+33.
[4]田小静.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1):45-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