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2022-03-29常思扬
常思扬
摘 要: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非凡的魅力在于作者以乡土文学和“白话”,真实反映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现实生活;在于作者以高超的艺术特色,深刻地描绘了小说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艺术性;魅力;象征;幽默;反讽
马克·吐温是美国人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广为流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费恩》)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1884年这本书出版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从那时起一直吸引着公众,在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它是译成外国语中最多的一部。纵观美国文学,自欧文以来,精品华竟,浩如烟海。各种类型的小说同时并荣,杂然纷陈,形成一种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彩局面。其中,开一代文风的艺术天才马克·吐温独树一帜,以对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揭示和精彩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永不晦谙的艺术形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哈克·费恩》就是这样一部杰作。它被誉为第一部以“地道的美国话”写成的伟大作品,影响了从安德森、海明威、福克纳到赛林格及至80年代成名的美国小说家温斯顿·格卢姆等几代作家。它像水势浩淼的密西西比河,滋润着丰富多彩的美国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海明威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这是我们创作的最好一本书。所有的美国作品发源于此,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哈克·费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匀称的场面组合。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形成对称的模式—在陆地和河流上。这两个场面交替出现,将哈克的冒险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故事是以哈克在陆地上的生活开始的,最后又以他在斐尔普斯农场的经历结束。有趣的是,哈克对陆地及其所谓的文明并无多大的兴趣,整天想离开这块文明的土地,回到自然的怀抱。这与马克·吐温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他留恋工业社会以前的乡村生活,痛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病。1882年回到密西西比河时,他看到的并不是记忆中童年的乐土,而是到处都有现代工业的影子。哈克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似懂非懂地认识到,在道格拉斯寡妇的关照下,他得不到任何乐趣与自由。“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他的儿子,说是给我受点教化。可那寡妇一举一动都很讲究规矩和体面,实在太闷气,在她家里一天到晚过日子真是活受罪;所以我到了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偷着溜掉了。我又穿上我那件破烂衣服,钻到我那空糖桶里去呆着,这才觉得自由自在、心满意足。”那个空糖桶是一道墙,象征性地将哈克的世界与道格拉斯寡妇所生活的文明世界隔开。当时,现代文明社会束缚了哈克,“他不得不用刀叉吃饭,还不得不用餐巾、杯子和碟子;他还得念书,还得上教堂作礼拜;谈起话來总是斯斯文文,以至语言在他嘴里变得枯燥无味;无论他走到什么地方,文明的栅栏和障碍物老是把他关在里面,连手带脚捆绑起来。”忍受不了这些规矩的约束,哈克躲进废弃的屠场后面的空糖桶里,他只有在那里才觉得快活开心。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个文明世界呢?这就是马克·吐温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揭露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
如果说,作为一个“自由”的白人——哈克,是为了摆脱父亲的暴虐管制和传统教育枷锁去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话,那么,吉姆从一开始逃亡就是因为不堪忍受黑人沉沦人间地狱之苦,为了反抗罪恶的蓄奴制。作者以精雕细刻的手法,通过生动而具体细节对这一人物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塑造。把他刻画成一个令读者感到真实亲切的有血有肉的人。作为自幼囚于“主人家”的奴隶,一个饱受倒悬之苦的黑人,他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竟至达到荒诞不经,十分可笑的程度。他用从牛胃里掏出来的笔球算卦,还想顺便骗几个钱花;别人趁他晚上坐在树下睡着的时候捉弄他,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挂在了一根树枝上,吉姆醒来后把这事渲染得神乎其神,添油加醋地说是妖巫们骑着他游遍了世界,然后把他的帽子挂在了树上等等。他为自己这番胡编的“经历”而得意忘形,竟至不把别的黑人放在眼里。但是出逃后的吉姆,在种种为争取自由而经历的千难万险之中,却显示出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纯洁的灵魂。他是黑奴,但并不逆来顺受,听凭白人的摆布。他在思想上是独立的、自由的,具有与蓄奴制相抗争的顽强精神。他不承认蓄奴制是天经地义的,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享受自由生活的权利。他渴望着自身和老婆孩子的自由,但并不是一味考虑自己而不顾他人。在逃亡途中,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哈克;为了让汤姆治伤,他宁愿冒再度沦为奴隶的危险,留在汤姆身边细心服侍他。但这种服侍,不是对白人奴隶主的卑躬屈膝,而是对朋友、对友谊竭尽忠诚,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助。《哈克·费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象大自然中自由生长的野花一般生命力旺盛。哈克的方言和吉姆的土语使该小说不再是雅致的摆设,而是构划密西西比河畔浓郁的风土人情的工具。马克·吐温的叙述就象滚滚前进的密西西比河一样,滔滔不绝,它自然连贯,把整个故事组织得天衣无缝。正象海明威所赞赏的那样:“这是一部最好的书。所有的美国文学都源自此书。以前没有一本书能与它抗衡,现在还是一样。”
参考文献:
(1)《一八九0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夏平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67页.
(2)《马克·吐温小说全集》,张友松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3)梅·兰伯顿·贝克:“《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怎样写成的?见鲍德温·哈斯插图本《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克利夫兰和纽约世界出版公司出版)1947年.
(4)《社会批评家马克·吐温》,菲力浦,方纳编著,1958年,纽约,英文版.
(5)门德松著,冀刚译:《马克·吐温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234页.
(6)Ian Ousby, 50 American Novels, Barnes &Noble, P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