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3-29梁丽娜吴洁罗爱春杨国航
梁丽娜 吴洁 罗爱春 杨国航
摘 要: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困难,农业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弱,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困难。因此,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进科研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现状;问题;对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5-0188-04
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服务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的重任,一直以科技创新为工作重点,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把创新技术、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融入我国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实际,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大力培养人才队伍,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奉献农业科研单位的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科研单位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等五大振兴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振兴方面,准确把握支撑产业兴旺的着力点和绿色发展的侧重点,依靠自身科技创新的驱动能力,在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上发挥自身的科技引领作用,为乡村产业绿色振兴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在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充分用好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资源、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持续不断地为农业、农村输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为农业行业、乡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技术人才队伍和乡土科技人才队伍。在生态振兴方面,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研发更多的绿色优质品种和高效节水高抗品种,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技术,示范带动农户采用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家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推广示范循环、清洁、低碳技术和模式引领乡村现有产业提档升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了乡村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
1 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情况
1.1 农业科研单位部署和行业分布情况 截至2019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共有1030个,其中部属农业科研单位72个(占总数的6.99%),省属农业科研单位433个(占总数的42.04%),地市属525个(占总数的50.97%)(见图1);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科研单位分别占农业科研单位总数的67.86%、12.23%、7.96%、4.47%、7.48%(见图2)。
1.2 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构成情况
1.2.1 农业科研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构成情况 截至2019年,全国农业科研单位中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7.12万人,其中科技管理人员1.13万人,占总人数的15.91%;课题活动人员4.71万人,占总数的66.22%;科技服务人员1.27万人,占总数的17.87%(见图3)。
1.2.2 农业科研单位从业人员分属构成情况 截至2019年,全国农业科研单位从业人员8.33万人,其中农业农村部属从业人员1.57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8.85%;省属从业人员4.11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49.34%;地市属从业人员2.65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31.81%(见图4)。
1.2.3 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 截至2019年,种植业从业人员5.7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69.39%;畜牧业从业人员1.0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2.97%;渔业从业人员0.63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7.56%;农垦从业人员0.54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6.48%;农机化从业人员0.3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3.60%(见图5)。
1.3 农业科研单位研究课题情况 截至2019年,全国农业科研单位课题项目33239个,其中基础研究课题项目5602个,占总课题项目数量的16.85%;应用研究课题项目6234个,占总课题项目数量的18.76%;试验发展课题项目13052个,占总课题项目数量的39.27%;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课题项目4838个,占总课题项目数量的14.56%;科技服务课题项目3513个,占总课题项目数量的10.57%(见图6)。
1.4 農业科研单位对外科技服务情况 截至2019年,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总量1.9万年,其中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工作0.9万人年,占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总量的47.61%;开展技术咨询工作0.3万人年,占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总量的15.95%;开展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各类检疫及专利服务0.2万人年,占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总量的11.77%;开展科技文献服务工作0.1万人年,占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总量的3.00%;开展科技服务活动0.4万人年,占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总量的21.68%(见图7)。
2 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困难 一是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缺乏市场竞争力,很难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虽然部分科技成果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但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其他途径参照、引进,再通过技术重装,甚至照搬照抄而来,农业科研成果原创的占比很低;二是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开阔的成果转化思维,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管理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不平衡,对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不足;三是农业科研单位用于科研成果应用的资金严重不足,在事业费、人头费、科研经费和政府补贴方面有着较大缺口,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
2.2 农业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弱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一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市场导向与激励机制;二是欠缺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些重大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没有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上来考虑科研项目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成果的应用;三是农业知识产权激励、宣传不足,由于对知识产权认识不足,导致多数农业科研单位保护与利用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缺少本单位对外、对内的专利技术的管理办法和利益分配规定,知识产权工作无章可循。
2.3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学科发展不均衡,缺乏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团队协作不够紧密,且事业经费保障不足,科研人员生存压力较大;二是高学历优秀人才引进困难,实用人才缺乏,同时项目检查评估过多,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三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积极性差,缺乏科研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及队伍管理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四是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有待健全,缺乏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和项目实施的绩效考评制度。
2.4 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困难 一是大量高端人才引进流出失衡,现如今高校成为农业科研人才的首选,更多农业科研人才从农业科研单位流向高校,人才流动原因多偏向于发展、待遇和工作环境,且人才流失多为高端农业科研人才;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缺少吸引力和科学的引进规划,引进途径单一,培养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激发人才的主动性,科技服务型人才严重缺失;三是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多是依靠农业院校输送人才。
3 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对策
3.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一是立足于农业生产,提高科技成果转换质量,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性,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二是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多形式合作,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三是在研究与成果转化上要突出创新,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等成果的接纳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果传递功能,不断总结经验,做好当前条件下的技术普及工作,调整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减少重复研究课题,强化应用技术研究,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大任务。
3.2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二是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选择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领域重点突破、优先实施,制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三是强化和规范农业科研档案管理,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科研成果,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地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四是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提高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水平,注重农业知识产权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出入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3.3 推进科研机制改革,加强对科研项目监督 一是明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对农业科研单位给予足额事业经费保障,简化项目中期检查和评估环节,让科研人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开展研究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创新能力;二是以战略规划为指导、自主创新为基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创新团队为主体、平台建设为重点、合作创新为手段、项目建设为引擎、科技投入为保障、科技产出为标志,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体系,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强化对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完善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关爱高层次人才,健全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形成引才留才的“软优势”,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为农业科研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舞台;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吸引人才计划,完善招聘机制,针对性引进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单位创新实力;三是加大项目投入,增加申报指标,改革简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克服浮躁的科研作风,加快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加强学科间人才的交流,建立青年科技人才下基层锻炼的制度;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深化自有人才的培育机制,建立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建立以项目带动为主导的人才成长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喜林.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科研单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农业与技术,2018(03):151-152,158.
[2]梁丽建,周建涛,刘华周,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省级农科院休闲农业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02):70-73.
[3]叶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引进与咨询,2003(5):30-32.
[4]李浩,赵予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7):83-84.
[5]马发展.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6):44-49.
[6]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等.浙江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3):73-78.
[7]周凯.农业科研院所人才现状及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2016(5):76-78.
[8]于大伟.新常态下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公共管理,2019:67-72.
[9]馬江.我国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6):229-230.
[10]梁雅妮,田胜平,姚旭国,等.知识产权视角下的农业科研单位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05):49-52,70.
[11]王挥,张玉锋,彭娇洋,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初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9):7-8.
[12]刘建峰,熊毅俊,林悦欣,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支撑县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东源县“院县合作”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20(07):155-162.
[13]刘小平,池丽娟,邹宝群.农业科研单位创新驱动发展保障政策落实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03):21-22,26.
[14]熊毅俊,刘建峰,李春雨.新常态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20(06):152-160.
[15]林剑峰,王相华,张如义.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7):357-360.
[16]邵文玲.加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J].辽宁农业科学,2020(02):68-69.
[17]焦隽,陈刚,蒋文林,等.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01):45-48.
[18]袁立新,史书强.发挥农业科研单位服务优势 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01):56-58.
[19]方松,张辰路,刘现武.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条件建设投资策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9(06):33-36.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