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居正《纺车图》探析

2022-03-29董丹青

东方收藏 2022年2期
关键词:宋代

摘要:宋代以前女性形象虽然时而瘦骨清像,时而丰腴华贵,但是大多是刻画表现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宋代宽松的环境、浓郁的市民文化和较为自由的审美精神,使得宋代关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更加丰富,从皇宫贵族、官宦女性到市民日常生活和乡间劳作,各阶级女性形象都跃然于纸上,极具时代性。其中王居正的《纺车图》是北宋风俗画广泛传播的一幅,这幅作品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宋代劳动妇女的生活状况,是宋代劳动妇女形象在绘画作品中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宋代;劳动妇女;风俗画;生活水平

宋代的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统治者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并且历代帝王重视与喜爱绘画,这为北宋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艺术氛围宽松,形成“雅俗并举”的环境。而女性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刻画往往是带有这个时代的审美与观念,受到时代的经济、文化、艺术直接影响,北宋时期劳动妇女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这一时期劳动妇女特有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普通妇女在农业生产劳作中担任的角色,同时传递了宋代社会的阶层状况、文化信息与生活水平。

一、《纺车图》的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政治氛围宽松,社会阶级流动通道扩大,大量选拔贫寒之士,带来了生活化平民化的审美视野。宋代初期在相对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下,农业快速发展,城市的手工业、工商业也随之兴旺。据记载,“神宗时,都城开封已有二十万户,约百多万人口,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城市”。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据孟元老所说:“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工商贸易极大的利润吸引聚集了无数商人与手工业者,他们“趋利而逐末”, 从而形成了市民阶层。这些新兴市民阶级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保障了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东京、临安的瓦肆勾栏里,傀儡剧、皮影戏等伎艺曲目多样,茶楼酒肆、乐舞百戏的商业演出数不胜数,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丰富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的绘画题材,正如葛兆光所说,宋代绘画的主题已向着生活化、家庭化发展。街市、货郎、村医、婴戏等新题材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这也进一步推动风俗画的兴起。王居正作为北宋风俗画的杰出代表,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描绘得非常细致,据《圣朝名画评》记载,王居正经常出入寺观、苑圃等场所,留心观察游人生活,力求形神兼备。其中《纺车图》是王居正耕织渔牧题材中最广泛传播的一幅,所绘的场景真实再现了民间疾苦。

二、《纺车图》的妇女形象刻画

《纺车图》(图1),绢本设色,纵26.1、横6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幅作品并没有作者的印章,清代刘绎题跋:“右北宋王居正《纺车图》,旧为南宋壑相物,元赵吴兴购藏,见诸记录,今题跋俱佚去。”《纺车图》布局十分巧妙,刻画了两位妇女合作织布的场景,突出画面纺织妇女的中心地位。两条摇摆的线将画面分割为两个部分,线的左端是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佝偻着腰,好似要往前倾倒一般,双手缠线,双眼无神,身穿儒并搭配裤,衣服褶皱不堪,裤子还有补丁。沿着线则可以看到放着一架纺织车,一位妇女坐在小凳上,左手抱有一婴儿正在吃乳,右手同时摇动纺织机,头发松散,衣服是朴素耐磨的麻布,上着褙子内搭抹胸,下配裤子,毫无质感可言。她的旁边还有一小狗好似吠叫的姿态,画面最右侧还有一儿童,右手拿着捆绑蟾蜍的小棍,天真無邪地玩耍着,眼睛看向妇女们,观看她们织布,视线集中在画面右侧。《纺车图》中的两位妇女形象特点鲜明,刻画细腻真实,是宋朝底层妇女形象的真实写照。画面中的人物不是程式化的仕女造型刻画,而是以平民女性为主,表现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没有美化或是修饰。郭若虚曾言: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但此画人物刻画十分细腻,造型写实,可以看出已经突破了唐代以来仕女画的造型程式,有着重大突破与创新,宋朝之前的女性形象多是贵族女性,宋人首次将劳动女性作为主人公画于纸上。

三、关于《纺车图》中宋代劳动妇女的生活水平

“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的传统观念将女性局限在了家庭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对女性的职责或是担当的角色有了明确划分。虽然宋代环境较为宽松,但这是相对于两宋以降而言,所以女性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依然被限制于闺阁、内院之中。但是在宋代这样的局限性并不包括底层妇女,宋代苛捐杂税还是使得底层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出于谋生的需要,这使得劳动阶层女性除了需要顾及生儿育女的责任外,还需要参与到纺织业和手工业中,为家庭增添经济收入。

(一)纺织生产

古代传统社会,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妇人无与外政,虽王后犹以蚕织为事”, 《诗》云:“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宋人李觏说道:“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中国传统社会认为,“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 虽然规定丝枲纺织是各阶层妇女的日常性事务,但实际上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纺织业的主力军是劳动农妇。宋朝所处的特殊时代环境,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环境下,国家财政只能对内征收更多税收,在这些征收的赋税中,布帛之征占十种。 由此劳动妇女为了维持生计,自发地或被动地参加家庭小作坊的纺织活动,昼夜不停地纺织,国家规定的织布征收上缴后,只有少部分织布可以拿到市场出售,以换取生活费用。由此可见宋代的劳动妇女从事纺织工作,承担的家庭经济的重担,为家庭和社会创造价值。

(二)生子与育儿

宋代社会动荡不安,上至宋代皇室子嗣薄弱,下至平民百姓养育子嗣成人不易,子嗣的繁衍意义重大,所以子嗣延续是宋代社会重要关注话题,由此画家笔下的孩童形象从贵族世子扩展到市井乡村儿童,渗透到各个阶层的孩童活动。古代社会生子、育儿是家庭的重要事情,妇人生子育女是评判她德行的重要标准,生儿育女是中国古代女性重要“任务”,于是乎母子相伴的形象是古画常见的主题。《纺车图》所画的右侧妇女,右手摇纺车的同时,左手还抱着小孩喂他吃乳。另外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与《骷髅幻戏图》皆有底层妇女抱着怀里婴儿正在吃乳的场景描绘,即使在外人面前袒胸露乳好像也毫不在意,习以为常一般。但不同于普通百姓需要亲自哺乳,上流社会妇女更多是请乳母帮忙哺乳。袁采对于请乳娘的行为进行过指责:“有子而不自乳,使他人乳之,前辈已言其非矣。况其间求乳母于未产之前者,使不举己子而乳我子。有子方婴孩,使舍之而乳我子,其己子呱呱而泣,至于饿死者。” 无可厚非,上层阶级的妇女照顾小孩是相对轻松得多的,从《荷亭婴戏图》(图2)可以窥见一二。画中的小孩众多,左侧的夫人却没有担忧神情,她身穿淡雅华贵的服饰,身旁有婢女伺候,贵妇人一边拍打着小婴儿入睡,一边指挥着众多孩童,毫无疲倦之态。这与《纺车图》中所画场景截然不同,农家妇女既要劳作又要育儿。她们衣服破旧简陋,体态健硕,除了要担任好母亲的角色,还需要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并且受到社会鼓励多子多孙的观念影响,生养子嗣的数量较多,这就更加重了农村妇女的负担。

四、结语

由于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平民女性日常生活、劳动女性生活劳作场景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宋代劳动女性绘画题材是社会阶层关注普通阶层的切入点。《纺车图》再现了北宋底层女性生活,是宋代劳动妇女的缩影,她们不光要承担生儿育女的职责,更要为生计奔波,担当家庭的经济重担。“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是儒家社会的理想要求,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们为了谋取生计,在生产劳动领域打破了两性角色的明确分工,也成为了家庭经济的贡献者。《纺车图》的两位妇女困苦的表情,满是补丁的旧衣,被画家刻画得真实生动、细致微妙,同时引起观者的反思,即使如此努力地织布,也无法改变所处环境,依旧是被苛捐杂税压得苦不堪言的贫穷底层百姓,悲悯之情油然而生。画家也许是在宋代理学注重“格物穷理”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人物画面真实性的表现,作为一名画匠身处封建时代,可能并未产生批评现实主义的精神,但是这幅《纺车图》却真实地再现了宋代劳动妇女的艰辛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辛苦生存,这是宋代农村地区妇女的小小缩影。尽管《纺车图》的创作时代与具体作者仍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但画家于画卷上呈现的乡野妇女的形象、生活细节,使得我们可以透过画卷了解到宋代普通妇女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它是宋代劳动妇女阶层珍贵的图像资料,为妇女史研究提供一定史料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少锦、陈延斌著.中國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

2.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

3.南宋施谔(谔一作愕、锷):淳佑临安志卷六.

4.葛兆光.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朱杰人,李慧玲整理.附释音毛诗注释疏卷第十八.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唐代郑氏.女孝经.经书.

8.宋代李觏.李觏集卷一六富国策第四.中华书局,2011.

9.通志200卷:卷一百八十五.列女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陶绪.论宋代私营丝织业的生产形态及地理分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2)、宋代麻纺织业的发展(《史学月刊》,1991.6).

11.宋代袁采.世范卷下治家.岳麓书社,2003.

12.马利霞.论宋代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平民化转向[J].美术观察,2020(10).

13.张静淼.传王居正纺车图与宋代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平民化[J].美术学报,2020(04).

作者简介:

董丹青,学生,艺术学硕士在读,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民俗艺术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的义利思想的法律影响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