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大羽《色草》看抽象油画的东方化烙印
2022-03-29冯婕
摘要:著名油画家吴大羽传奇式的创作经历和艺术成就,反映了中国抽象油画不断发展的历程。在其成为“中国抽象绘画之父”的转变过程当中,就呈现了油画传承与传播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油画发展的困难矛盾和错综复杂。
关键词:《色草》;风格;抽象油画;东方化烙印
20世纪早期,吴大羽以法国现代派绘画风格为自身创作风格,追求现代主义艺术,想要打破中国传统艺术的固定界限而追求新的表现技法,突出新的时代精神。他的创作集中于形式美和抽象美,并始终坚持求真的艺术创作理念,让心灵与艺术共鸣,在与主流意识形态写实主义发生冲突时,仍坚定自身风格。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政策的转变与调整下,吴大羽创作的现代主义画作风格才开始为大家所熟知,同时他的画作《色草》也在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而后开启了以现在主义为特色的美术浪潮。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给中国引入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西方美术画作中的形式和风格不断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输入灵感。
一、《色草》中“书势”到“势象”的风格转变
在《色草》這幅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再只是简单地追求写实的艺术创作,而是通过笔触给人以心灵上和大自然的融合,画家通过画作抒发自我感受,以及情感的释放,正对应画家提出的“势象”概念。他将“势象”之美加以冰清玉洁的美感,没有性质上重感的修饰,又比现实中的建筑形态更加抽象,所以当《色草》呈现于眼前的时候,如同一首优美的旋律通过画面的无尽韵味呈现于观众眼前,又像是优美的舞姿暗含在静止的画面里,更像是一篇没有任何过分修饰的文章,不能言语于表相。在《色草》中,有着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探索,他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书法、音乐、舞蹈等民族艺术特色的重要美学理论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吴大羽的《色草》这幅艺术作品中,我们能看见暗含其中重要的书法形式,这也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吸收,他说:“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势象美,绘画随其后,而书法则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的精华。”看《色草》的空间画面上,其和书法抽象艺术上的共通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作者深入研究过中国传统书法理论后,便将“势”的概念应用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中,同时在其中不断进行转化,从而形成自身对于优化创作中的“势象”理论。在吴大羽《色草》的“势象”中,我们看到的类似于书法间“势象”的点与画间不断交接,字与字间互相呼应,呈现出画面上的动感交错。
从画面创作中,作者在书法的“书势”中又融入塞尚式的几何势象,不局限于空间上的真实感,而是让观者的感觉更加真实,为了达到满足良好的观赏感受,对绘画空间进行不断的扭曲变化,以虚求实,给有限的画面以无限的想象,让空间范围领域更加宽广。《色草》中,我们能看见的空间明暗关系没有特别强烈的突出和呈现,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平面画的空间构成关系,是以《色草》这个画作完美地呈现出吴大羽推出的“势象”理论。作品中色彩的呼应、空间的受放、行笔的疾缓、半包围式的放射构图,都体现出作者自身对抽象油画的理解和运用。《色草》在主体瓶上用笔果断肯定,在其余处则缓缓下笔,粗犷的画面风格像是能把纸穿破。通过快速的用笔让空间上花朵更加的婉约空灵,笔端而意连。
《色草》画作创造中以蓝色为基调,背景在用笔上复杂多变,大的区域色块让画作看起来十分浓烈,深色的重色块在画面上主要通过纵向用笔进行交错涂抹,而在周边浅色系的则采用横向用笔,在整个画面中以视觉中心的花瓶作为主体,右下方群青色用笔上的横向用笔和背景纵向用笔呼应,以中间的物体来起着连接作用,中间的扭转交错让画面有着放射的技术手法的运用,将空间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吴大羽在东方书法艺术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艺术主义进行探索,达到中西融合而实现很好的文化传承,在抽象艺术的创作中,吴大羽的画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的画作中脱离了西方波洛克式的滴洒和苏拉吉式的涂鸦,而呈现出东方独特的文化风韵,温婉而灵动。在画作中,结合东方意蕴去进行绘画创作,让更多的可能性在东西文化的解构重建中得到升华,文化的碰撞让作品焕发出新的魅力,同时也根据现代风格审美去不断解放光和色的配合感觉,让色彩在静止的画面中呈现运动的效果,同时保留色彩上的纯粹。在对艺术的探究上通过优秀的创作风格而不断向着最高处探索,以《色草》为例,其中对于色彩的表达,我们看到作者在根据中国传统文化、音乐、书法的不同感觉和韵律的变化,将其运用在色块和笔触中,呈现出具有东方烙印的艺术作品。
二、《色草》中纯粹性与运动性的色彩表现
林文铮评论吴大羽是中国色彩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浓烈的色彩包含了万千的变化,在他的画笔下,就像音乐家们对于旋律不断变化的乐曲,以《色草》为例,我们可以很直白地看见他的作品色彩上的浓郁,没有色彩技巧上的平涂和分割,也没有过多涂抹的色块,在画面上没有空间上的固定,让色彩的纯粹性和生动跃然纸上。整个创作画面以抽象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色块通过堆积成型,大色调下跳跃着不断变化的小色调,画面中写实的花瓶被拆解,画面中固定的蓝色被重构,画面的光与色纯粹而绚丽。整个画面中的物体与背景相交融,又十分和谐。西方的色彩配合东方的笔触,蓝色的冷色调配合黄色的暖色调让画面此起彼伏,明暗的对比也得到展现,画面中各种颜色不断叠加在一起,使空间更加饱满而又通过笔触的变化加深空间通透感,中间主体的花瓶和花色彩丰富,色彩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在《色草》中,我们走进作者内心深处,通过笔触间的交相呼应来给我们呈现故事的情感,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东方的韵味正是在这种由色彩构建的诗性空间中得到体现。
《色草》中,吴大羽没有用西方中科学的色彩配比和处理方式,在大面积蓝色中凸现的一点点黄来构筑一个现实的场景,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背景下有着暖意的赭石和深沉的褐色,呈现明暗、冷暖交替的节奏。从画面的主体花瓶中进行分析,深色的群青将花瓶拆解重构,可见笔触的苍劲有力,直接而纯粹。在主体花瓶周边配有暖色的明黄色和赭红色的花朵,丰富多变,色彩上画面的上下都点缀赭石和褐色,无论从色相或色调冷暖上都能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画面和谐统一,亮部的白和暗部的反光让画面在色彩的变化中充满神秘和想象,观众可以在不断的韵律中看见满屏的生机和活力。
吴大羽的绘画规律上很好地结合了势象、光和韵调。光的颜色可以作为色彩创作,链接画面的形与声,可以关乎时间和空间。因此,色彩作为画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来连接空间,将造型和意境结合起来,在《色草》中的光,有着印象派的光影手法和后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同时结合东方文化的精华,将其意境的表达通过对西方画作的拆解和重构来实现,并结合了现代化的表现艺术,通过画面中对光与色的处理去实现色彩的纯粹性和运动性。这种色彩的探索是基于众多优秀的绘画理论不断进行探索的,色彩的运动表达,更多的还是对于东方传统文化中,音乐文化、书法艺术上得出的共性,借鉴其中具有东方魅力的重要表现方式,而呈现具有东方艺术审美的作品。
三、《色草》中意境的诗性表达
吴大羽在《色草》的创作中,也是基于现实的感性去进行不断的探索,在吸收过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创作手法后。对光影、色彩和立体主义上的多次拆解和重构下创造出具有东方韵味的意象,而在这众多的创作本身的现实画面下以现代主义的创作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色草》初看,可能众多的观赏者会认为是一幅具有抽象画面的作品,到深入地对作品进行探究,作品在创作中的笔触运用,空间结构关系上我们仍能看出其中对于传统书法上的借鉴,在色彩范围上有着古典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以此创作出具有东方意象的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这种具有诗意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吴大羽先生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等包含艺术元素的理解和运用,更能看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热爱和吸收下呈现的文化魅力,这种对中国艺术的不断吸收和重构满足了观赏者对于东方文化欣赏的诉求,让更多的人感受东方文化,学习东方文化从而传承东方文化。《色草》意境的呈现与写实的风格有着截然不同,作者在方寸的画纸上想象着浩瀚的宇宙,然后将情感与激情存于纸上,创造抽象生动的美丽画面,意境的营造,物体的似与不似,画面的虚实交错,笔触的奔放,色彩的转换,给整个意境笼罩神秘的色彩。
《色草》的文化创作上,充分解读了诗歌和绘画之间的艺术创作关系,诗的表达讲求诗的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来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共鳴,传统文化中的“诗画一律”有着更加深入和紧密的联系,作者将诗的品质转移到抽象绘画语言中,在进行绘画创作中紧扣主题,所以整个画作中的微妙情绪也透露着无尽的诗意,节奏上的丰富变化,让艺术的风格也更加浓郁,很好地实现了东方艺术文化的传承,绘画的灵魂也正是很好地体现在这种意境的营造中,《色草》也是深谙这种绘画体系,从最开始的立意到笔触和色彩上的表达,都有着诗性的表达和对于生命的震撼,意境用诗句“余亦存余梦,飞光嚼采韵,东西迷岁月,蹄笑醒秋春”便是最好的诠释。笔触的转换,光色的流动,跳跃的色彩,似花似草,笔间的线条和色彩的构成下诗意的创造让画面的意境更加生动。
四、结语
色彩上的跳跃,虚实的感受,花叶的相拥,点面的交织,在一个尺寸间的小画面中包裹了浩瀚宇宙。吴大羽说“人生和自然的交接点是诗,是艺术,诗包括美术、音乐、舞蹈,诗就是节奏,概括了艺术的一切”。吴大羽的绘画中,诗贯彻了所有绘画的作品,在艺术领域的创作中,以诗入画,让画更加灵动多彩,同时在其中也包含了众多中国内部文化的韵律,让我们在欣赏画作中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抽象油画需要这种艺术的交融和碰撞,也更需要融入众多的新鲜血液,在画作中,感受作品之中表达的情感,通过不同的画作来呈现独特的形式之美。
参考文献:
1.石珩伯.吴大羽对抽象表现绘画的承续与背离[J].美术,2020(10):136-137.
2.张斌.吴大羽意象油画中去西方化的图式研究[J].美术文献,2021(03):64-65.
作者简介:
冯婕,女,1989年7月生。河南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油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