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2-03-29石鹏王刚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石鹏 王刚

【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阐述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建立初中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着重探讨如何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与综合保障机制,以解决初中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路径模糊、资源有限等问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 普职融通 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04-04

学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砺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初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加上学生学业紧张,劳动教育实施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规范、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二是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模糊,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三是劳动教育资源有限,没有建立常态化机制。

我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绩,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基于上述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我校自2010年开始尝试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进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立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确立校本化初中生劳动素养目标体系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基于校情和学情,体现《纲要》的学段要求及各学段劳动素养的延续性和层级性。

秉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我校初步确立了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如表1)。“四维”指的是劳动素养目标的四个维度: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三阶”指的是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的不同发展层级,凸显劳动教育的认知层级和能力层级两个方面,用以指导劳动教育的实施。

表1 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

[素养维度 素养目标 初级 中级 高级 劳动认知 了解劳动的价值 了解职业的特点与魅力 了解自己,发现兴趣 劳动技能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掌握项目式学习方法 尝试自我规划与管理 劳动习惯 主动,认真 勤奋,高效 实践创新 劳动品质 担当与合作 理性与诚信 热爱与奉献 ]

(二)构建“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

“普职融通”就是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丰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劳动素养培育与职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既区别于小学阶段的初级劳动认知与劳动技能教育,又为高中、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奠定基础,凸显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承前启后的特点。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如图1)强调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互补。模块化课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原有的劳动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劳动教育多维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程的选择与重组,应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模块化课程使得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

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我校整合開发了劳动认知、劳动体验、生涯规划三大课程群,共13个课程模块,总计200个课时,同时制定了课程实施计划,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劳动体验与技能掌握、创新实践与职业意识相结合,遵循“基础认知—直观体验—创新实践”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连贯和内在逻辑性。

1.劳动认知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劳动认知微课、劳动素养讲座、财经素养课程3个课程模块。这一课程群主要通过榜样人物故事、劳动主题讲座、财经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发现不同职业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和职业价值观,懂得热爱与奉献、责任与担当,体会劳动的价值与幸福。其中:劳动认知微课模块含课内4个课时和课外6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课程内容包括观看经典节目《大国工匠》《典籍里的中国》,以及学校制作的劳动认知微视频;劳动素养讲座模块共4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主要是邀请劳动模范和行业专家进校开展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成就,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财经素养课程模块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是我校与广西财经学院合作开发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和消费观,强调公平交易、义利统一、家国责任等财经素养。

2.劳动体验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糕点制作课程、家政课程、茶艺课程、果蔬种植课程、定格动画课程、俱乐部课程、主题式体验课程7个课程模块。这一课程群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体验生活、生产和服务等劳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珍惜。其中:糕点制作课程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烘焙教室上课,主要学习传统特色糕点制作技艺,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茶艺课程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茶艺教室上课,主要是了解采茶、制茶、泡茶、品茶、制茶席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谦恭平和的品质;家政课程约8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由家长教给学生日常生活技能,让学生形成爱整洁、讲条理、讲效率的劳动习惯,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果蔬种植课程共5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主要是依托学校开辟的“追梦”农场和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果蔬种植,学习科学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培养认真专注、持之以恒、注重细节等劳动习惯,懂得尊重生命、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定格动画课程共27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定格动画教室上课,学生通过制作动漫感受行业特色,体会工匠精神;俱乐部课程共2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以学生俱乐部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主题式体验课程共2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利用职业院校、社区单位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

3.生涯规划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自我认知课程(2个课时)、职业测评课程(2个课时)、职场模拟课程(2个课时)3个课程模块。这一课程群依托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兴趣,学会自我管理和规划,明确奋斗方向。

二、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

针对初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搭建了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家校共育的“普职融通”综合平台,通过整合学校、职校、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开发劳动教育配套课程。

(一)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

11年来,我校通过加强普职合作、校企合作,在校内相继建设了烘焙教室、茶艺教室、定格动画教室、创客教室、校园电视台、心理团辅室、“追梦”农场等劳动教育场地,配齐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在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校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团队,编制了配套课程读本,制作了相应的视频资源,编制了实践活动方案、微课PPT和课程评价手册。

(二)搭建校外“普职融通”综合平台

1.基地共建。11年来,我校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财经学院、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院校和企业先后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在学生实践、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一方面是协议单位派教师到我校授课,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到我校教授茶艺课程,广西财经学院派出专家教学财经素养课程,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派出工作人员教学烘焙课程。另一方面是我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劳动热情。

2.资源共享。我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单位和企业开展“1+1+1”合作,要求学生走进社区单位参观体验1次,社区单位专业人员进校开展主题讲座1场,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1份。这一合作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体验与职业认知的闭环,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使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教学更具操作性。例如,我校与移动通信公司、邮政公司合作,先让学生分别参观两家公司,再邀请专家进校开讲座,最后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这样,学生对通信行业和邮政行业就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校还与社区合作,在节假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和福利院看望老人、孩子。

3.家校共育。家庭是生活类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我校依托家长学校举办主题讲座,给家长解读学校劳动教育规划,使家校形成共识;优化课程设计,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基地,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以家政课程为例,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承担家庭责任,掌握生活技能,培养感恩意识。我校制作了《“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单》(如表2),学生根据项目单完成家政课程任务,家长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学生在班级群晒图打卡。“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利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家庭生活更加和谐。

三、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

基于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内容,我校在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一体式的CICP教学模式(如图2)。所谓CICP教学模式,就是以全员必修(Compulsory)班级授课为基础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认知+实践的一体化教学(Integrate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俱乐部—项目式学习(Club-Project based learning)開展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基础认知—直观体验—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CICP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中时空与资源的局限性,增强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员必修,班级授课

我校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所有课程,强化师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保障劳动教育全覆盖。校内课程全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固定课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七年级每周安排3个课时,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周各安排1个课时,保障课程实施的规范、有序。

(二)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一体化

线上课程为劳动认知微课,包括《大国工匠》《典籍里的中国》等,还包括我校与职业院校共同制作的职业认知微课视频,侧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线下课程以实践和体验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课内课程包括糕点制作等9个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固定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课外课程主要是家政课程和主题式体验课程。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区、从生活劳动向生产劳动的拓展与延伸。以财经素养课程为例,学生首先要参加校内课程的学习,包括财经素养必修课《我的财富梦想》(4个课时),聆听市场调查、采购、营销策略等主题讲座;然后策划“校园创业汇”主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市场调查组、商品采购组、创业申报组、财务核算组、市场营销组,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开展市场调查,确定需要采购的商品,制定营销策略,筹备开店工作;最后与学校签订铺面租赁合同,缴纳租金(模拟),由市场监督部门指导申报营业许可证(模拟),休市后进行成本核算,并在税务部门的指导下依法纳税(模拟),另外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校提供场地,家长给予辅助,社区单位提供业务指导,学生自主操作,熟悉市场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各种职业,体会工作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

(三)俱乐部—项目式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我校创新“俱乐部—项目式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参加一个俱乐部,以项目式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熟悉各种职业的特点和素质要求。11年来,我校先后成立了20多个学生俱乐部,每个俱乐部有20—40名学生。俱乐部—项目式学习是聚焦主题任务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生完成定格动画课程必修课之后,可以选择加入创客俱乐部或者校园电视台,在创客俱乐部或校园电视台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学生选择校园电视台《走南宁》文化研究系列项目,可以了解南宁的历史和文化,熟悉电视制作相关职业的工作情况。

四、建立劳动教育综合保障机制

经过11年的实践探索,我校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常态化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包括全员必修机制、课程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障课程规范、有序地实施。

(一)全员必修机制

我校将所有劳动课程模块纳入校本必修课程体系,其中糕点制作等9个课程模块全部编入课程表,每周固定课时,以班级授课形式实施,确保全体学生受益,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二)课程评价机制

1.课程模块评价。课程模块评价强调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规范的操作,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教务处和课程中心通过听课、评课和学生评教等形式,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保障课程实施的规范、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品质。

2.课程学习评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兴趣导向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和激励导向评价。我校课程中心编制了《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手册》,每个课程模块采取教师(或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关注学生劳动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合格后颁发课程結业证书,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激励机制

我校鼓励教师自愿组队申报课程项目,负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保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我校还经常开展专题培训和集体教研活动,支持劳动成果物化及推广应用,将课程建设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目前,我校有70多名教师组建了6个项目团队,开发了9门课程。

我校劳动教育实施十余年,取得了良好成效。首先,学生的劳动素养明显提升。学生在家务、值日和社区志愿服务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劳动积极性较高,劳动技能得到提升。其次,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重要推手,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养。劳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师生对高品质教育的追求,优化了学校三风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助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最后,劳动教育成果在区域内产生辐射效应,2016年以来,我校共接待区内外教育考察团和培训班超过5 000人次,劳动教育成果得到来访人员的肯定。2018年以来,我校与区内外近20所学校开展成果推广与合作。

当然,我校的劳动教育改革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师授课对象多,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存在困难;二是学生劳动实践物化成果不多。这些都是我校下一步实践中将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石鹏(1970— ),广西南宁人,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课程开发与化学教育;王刚(1976— ),广西全州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与语文教育。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