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

2022-03-29郑媛媛

理财·收藏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底径官窑粉彩

郑媛媛

清代官窑在历经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后开始衰落,咸丰五年至同治五年(1855年—1866年)更一度停烧,直至光绪时期,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这时社会进入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相对平稳期,历史学者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这一时期的官窑在恢复前朝的基础上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生产出了一大批精品,尤其是在光绪大婚,慈禧太后五十、六十和七十大寿时制作的大批用于庆典和赏赐的瓷器,更是工艺精湛,无论是胎釉,还是彩绘的制作水平,都达到了晚清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光绪时期的瓷器多以效仿前朝器形而闻名,其中尤以仿康熙、乾隆两朝瓷器最多。有学者认为,仿古瓷的大量烧制可能与上层社会对清三代瓷器的好古风尚有关。虽然是仿古,但其制瓷工艺和水准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像光绪朝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仿乾隆粉彩百鹿尊等,仿雍正、乾隆官窑的粉彩瓷器,器物胎釉大都细致缜密,工艺精湛。

随着官窑工艺制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光绪时期的手工彩绘技艺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并烧造出许多特殊的创新器形,如粉彩秋操纪念杯、云蝠赏瓶等,其纹饰丰富多彩,装饰华丽生动。在釉彩方面,光绪朝仍以粉彩、青花及单色釉为主流,但也出现不少新釉彩品种,如浅绛彩。而对于瓷器的款识种类,光绪朝也居晚清几朝之首,除常见的干支年款外,堂名款也较多,其中以“长春宫制”“大雅斋”“永庆长春”等款识的瓷器制作较精。本文选取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光绪时期精品瓷器以供赏鉴。

光绪款粉彩云蝠赏瓶(图1)

此瓶高39.1厘米,腹径23.7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7厘米。撇口,束长颈,圆腹,圈足。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口沿下为如意云头,颈部、腹部为云蝠纹(蝙蝠与祥云),肩部两道金彩弦纹之间饰以缠枝花卉,4个金彩篆体“寿”字衬托其中,圈足处为变体莲瓣纹,器底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双行6字楷书款,无圈无栏,字体粗放有力。

赏瓶系清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形,一般用于皇帝赏赐,一直延续烧造至清末宣统年间。雍正至咸丰年间多以青花缠枝莲纹作主题纹饰,同治以后又新添了粉彩、粉彩描金及单色釉等品种。云蝠纹是清代瓷器装饰中吉祥纹饰之一,以飞舞的蝙蝠和流云组合在一起,构图上有很大的随意性,绘画方法多以写实为主。

光绪款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盘(图2)

此盘于1980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新乡市博物馆收藏。高5.2厘米,口径21.8厘米,底径13.5厘米。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内黄地粉彩,内壁为描金圆圈内书 “万寿无疆” 4字,间以彩带、如意云纹点饰,内底中间为海水簇拥团寿纹。瓷盘外壁以白釉为地,饰三组粉彩折枝花卉纹,底部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6字楷书红字款。此盘黄釉较昏暗,加饰金字“万寿无疆”给人以华贵之感。

黄色乃帝王之色,有明快而鲜亮的色彩和权力、尊贵、奢华象征,是贵族色彩的意象。黄色在粉彩瓷比例搭配运用中,多与红色、蓝色对比色相搭配,给人以鲜明强烈、富贵、华丽、活跃的感情特征。纹饰中描金的“万寿无疆”4字及中心的团寿纹,表明它是一件祝寿之物,应该是为庆贺慈禧寿辰特制的成套瓷器之一。

光绪款粉彩百花不露地盘(图3)

高2.5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7.6厘米。敞口,弧腹,圈足。盘内以黑釉为地,以粉彩绘百花锦地纹,花团锦簇,牡丹、百合、莲花、芍药、朝颜等各色娇花争相绽放,极尽其妍,仿佛置身在百花丛中,令人目不暇接。外壁白釉地上饰有两组粉彩牡丹花卉纹,圈足底部书“大清光绪年制”6字红彩楷书款,无圈无栏。

百花不露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直译为许多花把底部盖住,使其不露出地,也叫作“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百花不露地的画面结构繁缛,绘制纹饰时多在瓷器中心部位绘牡丹等大的纹样,再在周围以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等各小花作陪衬,可谓各尽其致,繁密至极。这种百花呈祥的画面覆盖在整个瓷器上,不仅衬托出器物本身的雍容华贵,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繁美的花纹能够彰显国家的昌盛与统治者追求完美的审美喜好,以“求全”“求百”的思维模式,表达所做之事都尽善尽美的冀望,反映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事物发展的积极心态。

光绪款斗彩描金折枝莲花纹碗(图4)

此碗高7.2厘米,口徑19.3厘米,底径8.5厘米。敞口,深弧腹,圈足。内壁施白釉,碗心两圈青花内饰斗彩折枝莲花纹,外壁通体以斗彩描金装饰,腹部为6组青花折枝莲花纹,周围点饰橘、黄、绿三色釉上彩。圈足上方绘有一圈变体莲花纹,外围绘青花双线圈,内施白釉。碗底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双行6字楷书款。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最受推崇。它是预先在高温1300℃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烘烤而成。其装饰花纹以花鸟、团花、葡萄、团龙等居多。因画面好似釉上彩与青花斗艳斗美之姿态,故名“斗彩”。

光绪款青花缠枝莲纹盘(图5)

此盘高3.3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9厘米。敞口,浅弧腹,圈足。通体以白地青花装饰,盘心及内外壁均饰青花缠枝莲纹,用青花绘制莲纹,寓有“清廉”之意。外底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6字楷书款。此盘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质莹润,青料发色艳丽,底部款识工整,应为清代光绪官窑的典型器物。

缠枝莲纹是缠枝纹的一种,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明代也称为转枝纹。缠枝莲纹兴起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被大量装饰在青花瓷器上,受到了从皇家到百姓的一致喜爱。青花缠枝莲纹以类玉的白瓷为背景材质绘制青花,青白两色互相映衬,给人一种幽雅、沉静、明快、高尚、圣洁之感,而缠枝莲纹又强化了青白两色产生的美感,更加相得益彰。在古代,花卉植物因其形态和体现的美感不同,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文人雅士认为莲花清爽雅致,朴实自然,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君主愛莲在于他们希望臣子能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并取谐音“清廉”,当然他们也常将缠枝莲纹用在皇家瓷器中,希望后世子孙能够长长久久,其统治能够百代延绵。

光绪款青花云龙纹盘(图6)

此盘高3.8厘米,口径16.8厘米,底径10厘米。口沿微侈,浅腹,下承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白润,内壁口沿及盘底绘青花双圈,盘底圈内绘一腾龙戏珠,龙头怒目圆睁,张嘴露齿,扬须摆尾,毛发后飘,身上鳞纹为斜方格内点染青花点块,秃尾。周身云纹呈“山”字形火焰纹。外壁口沿及圈足以青料饰双弦纹,腹部绘青花双龙首尾相继追赶两颗龙珠,周围空隙点饰“山”字形火焰纹。外底书“大清光绪年制”6字双行青花楷书款,款识字体较大,书写工整。

龙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象征,也是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龙饰图案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对官吏平民的使用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制。回看各时期官窑的瓷器可以发现,青花缠枝莲盘较为多见,而带有龙纹的瓷盘则较为少见。到了明清时期,有些富商大贾虽然开始使用四爪龙纹的器皿,但五爪龙纹仍仅限于皇宫使用,而且规定只有官窑才能生产五爪龙纹瓷器。此光绪款青花云龙纹盘,其盘内的腾龙和外壁赶珠的二龙均为五爪,由此可知此盘应为官窑所制的皇室用品。纹饰中的龙珠,据《庄子》记载:“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这种龙戏珠的图案被用在瓷器纹饰中,不仅体现出使用者尊贵的地位,也为器物本身增添了生动活泼之气。

光绪款霁蓝釉摇铃尊(图7)

此尊高23.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0.8厘米。敛口,长束颈,斜肩,腹部微收。通体施霁蓝釉,口沿及圈足处露白胎。圈足外撇,平底,底书“大清光绪年制”6字双行黑彩楷书款,字体端正隽秀。该尊整体造型丰盈端庄,线条简素,颈部颀长,挺拔秀美,丰硕的腹部立定重心,使器物更加沉稳。

摇铃尊是康熙时期景德镇模仿藏传佛教法器长柄铜铃而烧造的创新器型,因其形状近似手执的小铃铛,故而得名“摇铃尊”。摇铃尊在当时一经研造成功,便得到皇帝的喜爱,成为皇家对藏传佛教寺庙及高僧的赏赐。但由于其造型口沿微撇,颈部细长,肩部丰满,线条力度感强,无论是青花、釉里红还是其他色釉,在古代窑烧的过程中,都容易发生变形,故而烧制成功的概率不高,也由此摇铃尊成为古代瓷器中的稀世珍品。

猜你喜欢

底径官窑粉彩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官窑驿站”寻踪
此“官窑”非彼官窑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