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

2022-03-29朱亚辉吴歌

理财·收藏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唐三彩博物院口径

朱亚辉 吴歌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器物上有明亮鲜艳的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釉彩而得名。它是以黏土作胎,以铜、铁、鈷、锰等矿物和铅的氧化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和助熔剂,经过8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无论在造型、装饰、色釉还是烧制工艺等诸方面,都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唐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之花。河南是唐三彩的故乡,唐三彩不仅首先在河南洛阳发现,离洛阳不远的河南巩义县也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中心区域之一,黄冶村更是最早发现烧制唐三彩窑址。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文物藏品重要收藏研究单位,不仅参与了唐三彩窑址调查取得了一些窑址发掘的标本,也保存着河南各地出土的唐三彩精品,这些标本和藏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河南唐三彩文化概貌。本文就结合河南博物院收藏墓葬和窑址出土且有代表性的唐三彩藏品谈一点认识。

三彩带流罐(图1),1957年泌阳县板桥乡唐墓出土。高8.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39.6厘米。白色胎,广口内敛,圆唇,鼓腹,圈足有鸡心,肩部一侧有管状短流,体外部施有绿、黄、白三彩釉不及底。

三彩宝相花盘(图2),1979年巩义市北山口乡铁匠炉村出土,高2.3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2厘米。白色胎,敞口,浅腹,平底。盘内底中部用蓝、黄彩施一朵宝相花,周围饰6个花叶。通体施白釉。

三彩带盖三足炉(图3),巩义市站街镇大黄冶村出土。残通高19厘米,口径15厘米。白色胎,模制作而成。盖、身组合一体,整体为圆形,盖上有一小纽,内侧子口,身为敞口,束颈,圆腹,下有三蹄足,通体饰黄、白、蓝色釉。

三彩双系钵(图4),1976年在巩义市站街镇黄冶发掘出土,口径14.5厘米,高11.9厘米。白色胎,敛口,内斜沿,鼓腹,小平底,口沿外有一对对称的葫芦形系,钵施褐、绿、白三彩釉到腹中上部。

三彩贴花炉(图5),1976年在巩义市站街镇黄冶发掘出土,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腹围70厘米。白色胎,侈口,翻沿,圆唇,矮颈,鼓腹,圆底,三蹄足,口沿及炉身外部施蓝、黄、褐条状彩,釉不及底,内腹施黄釉,腹部有四个宝相花图案匀布,肩部有四个桃形花瓣图案匀布,凡图案均为贴花。

三彩豆(图6),1976年巩义市站街镇小黄冶电灌站发掘出土,高6.2厘米,口径13.5厘米。白色胎,豆盘敞口,折沿,圆唇,弧腹,喇叭式圈足,腹内及足无釉,沿至腹施绿、褐、白三彩釉不及底。

三彩贴塑炉(图7),1982年巩义市站街镇小黄冶村采集,高16.2厘米,口径13.8厘米。胎为粉红色。体为圆式,侈口,卷沿,短颈微束,球状腹,圆底,下附三兽蹄形足。腹部贴塑四肢腾空而起昂首翘尾的2匹大马、四肢柱地的2只绵羊及5个相对称的面部狰狞做欲吞状的兽首。通体施黄、绿、白三彩釉色。

绿彩荷花洗(图8),巩义市站街黄冶村出土,高3.5厘米,口径最大14厘米。白色胎,整体为椭圆形,敞口,莲瓣式腹壁,洗内底雕塑一展翅欲飞的鸟纹。外部模印焦叶纹和点状纹。通体施绿釉不及底。

三彩人物凤首壶(图9),1965年洛阳东郊塔湾村出土。高32.5厘米,腹围40厘米。白色胎,小口,細颈,椭圆形扁腹,喇叭形足。口下雕塑鹰头饰,瓶颈即为鹰颈,鹰首至壶肩部设有褐色把手,鹰头施黄、绿色釉,腹部两侧分别浮雕骑射和金鸡图案,四周饰团花补白,整体饰有贴花以作装饰。

三彩鸳鸯尊(图10),1974年新安县十里村采集,高13.5厘米,身长29厘米。尊白色胎,呈卧姿鸳鸯形,背部有椭圆形口。鸳鸯扁嘴长颈,昂首卷尾,两翼覆身,通体施白、褐、绿三彩。

三彩牛角形孔雀杯(图11),郑州西郊后庄王村出土,高7.8厘米,长14厘米。白陶胎,状如牛角。肖形孔雀呈仰卧回首姿,躯体为杯身,尾部为桃形敞口杯,孔雀回首衔翎止于口沿,成为杯的执把,头顶微有而起象征雀冠。通体施褐、绿、白等色釉。

三彩执壶(图12),郑州发掘出土,高13.2厘米,口径7.2厘米。白陶胎,侈口,沿外折,管状颈,鼓腹,饼形足,沿至腹上部一侧有一双泥条弓形执把,对侧有一管状短流。内沿至外腹施褐、白、绿三彩釉不及底。

三彩莲瓣纹罐(图13),1959年洛阳玻璃厂采集,高12.1厘米,口径10.5厘米。粉红胎,口微侈,圆唇,矮颈,圆鼓腹,饼式足。肩颈之际饰凸弦纹一周,肩部饰有钴蓝彩覆莲瓣纹环绕一周。其余饰褐、绿、黄等三彩釉不及底。

三彩镇墓兽(图14),1991年孟津县西山头唐墓出土,高69.3厘米。镇墓兽白色胎,为人面兽身,头顶卷曲状独角,两耳直立,双肩各有一张开翅膀,前腿柱立,身蹲坐于半圆形座上。周身施黄、绿、白三彩釉。

三彩武士俑(图15),1991年孟津县西山头唐墓出土,高69厘米。武士俑白色胎,头戴盔,身穿甲,甲附双胸及护心,下着长裙铺地,露双足,站立于腰圆形座上,蹙眉鼓眼,高鼻,左手叉腰,右臂抬起握拳,拳心向上,形象勇猛,是当时武夫的真实写照。除头部无施彩,其余施黄、绿、白三彩。

三彩狮面镇墓兽(图16),1991年孟津县西山头唐墓出士,高62.5厘米。镇墓兽白色胎,头长双角,巨目阔鼻,张口露齿,两耳直立,背部出戟,两肩各饰翅膀。前腿直立,蹲坐于半圆形墩上。除面部无彩,其余施黄、绿、白三彩。

三彩文吏俑(图17),1991年孟津县西山头唐墓出土,高65.5厘米。文吏俑白色胎,头戴鸟冠,身着宽袖长衣至膝,腰系带,下着长裙铺地,双足蹬履上翘,站立于腰圆形座上。

三彩文吏俑(图18),1991年孟津县西山头唐墓出土,高66.5厘米。文吏俑白色胎,头戴梁冠,面目清秀,身着右衽,宽袖长衣铺地,露足。腰束带,双手相握拱于裙外,站立于半圆形台座上。周身施黄、绿、白三彩。

三彩武士俑(图19),1991年孟津县西山头唐墓出土,高69厘米。武士俑白色胎,束发高耸,蹙眉鼓眼,怒目而视,上身着高领窄袖长衣,下身穿长裙至地,足蹬尖靴,左手叉腰,右手抬起握拳,周身施黄、绿、白三彩。

三彩骆驼及牵驼俑(图20),1962年洛阳市南郊唐墓出土,驼高84厘米、通长66厘米,俑高62厘米。白色胎,骆驼站立在一个菱形踏板上,昂首甩尾,做嘶鸣状。施绿白黄褐色彩釉。俑站立在一个托板上。深目,高鼻,胡人模样,身着翻领交襟袄袍,腰系行囊,下穿小口窄裤,足蹬尖靴。双臂曲置胸前,做执缰牵驼状。

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河南出土的唐三彩总体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河南博物院收藏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的器形丰富。可分两大类:一是俑类,除武士俑、文吏俑、天王俑、镇墓兽外,还有骆驼和马及牵驼牵马俑,基本上包含了唐三彩俑类的主要种类;二是日常用器类有炉、豆、钵、罐、壶、杯等,特别是牛角形三彩孔雀杯、三彩人物凤首壶和三彩鴛鸯尊,形神兼备,色彩艳丽,不仅有一定的实用性,也是当时较为时尚的工艺品,代表了唐三彩日常器中的最高成就。总的看来,由于唐三彩属低温铅釉陶,生活日常用器也主要是用来随葬,以随葬为目的明器在唐三彩中占有主导地位。

其次,河南博物院收藏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在地域上有一定局限。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在出土地域上,除泌阳板桥出土的三彩带流罐距巩义相对较远外,主要集中在唐三彩烧造区巩义及其周边洛阳、郑州、孟津、新安等地区,这说明巩义烧造的唐三彩主要作为随葬品除满足生活在唐东都洛阳的王公贵族和官员需要外,对外影响并不太广。这从河南考古发掘资料中也能反映出来,如安阳、南阳等地唐墓也偶有唐三彩出现,但多为孤件或极少量。

再次,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的胎料主要是一种优良的白色黏土,即所谓的高岭土。烧成后胎体细腻,一般呈白色,少数因为含铁量较高而呈粉红色。

最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装饰手法多样,艺术成就较高。装饰手法有釉彩、印花、刻花、贴花、雕塑、捏塑、堆塑、绞胎等多种技艺,相互配合使用,构成不同的艺术形象。由于铅的易熔性和烧制过程的流动性,运用点、画、泼、洒等方法,使釉汁按预定的要求烧制出富于装饰性的各种纹样,使优美的器物造型更富有韵律感的变化。器皿类的装饰部位依器物而定,小口深腹器多装饰在器体的肩部、上腹部或口沿上,大口浅腹器如盘、洗等则多装饰在器物的内壁或内底部。贴花、印花、刻花和划花是黄冶窑最常见的几种装饰工艺。黄冶窑的装饰技法不仅继承了前代,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贴花装饰是以胎泥为原料,用模印或堆塑方法制成单独的浮雕状花纹坯,用泥浆贴在已制好的器坯肩、腹部,然后施釉,入窑烧成。该装饰技法广泛运用于炉、豆、钵、罐、壶等器皿上。印花装饰是用事先制成的带有纹样或图案的陶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器皿坯体上拍印或压印出纹样、图案。这种技法多应用于盘、洗等器内的底部。划花装饰是指用尖利的工具在半干燥的器物上划出花纹,烧成后的器皿上就形成了由线构成的图案。

猜你喜欢

唐三彩博物院口径
唐三彩烧制技艺
梅花依旧向阳开
——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春意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唐三彩”是哪三彩
视觉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
鲁格公司新型6.5mm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
唐三彩大举布局华中地区武汉20家门点正面对抗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