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思政”:社会责任及建设路径模型

2022-03-28李三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人力资源管理

■ 李三山,李 智,高 坤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1]。自“课程思政”广泛推广以来,其理念已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同并积极践行,也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成果。但在“专业思政”方面,相关实践和研究成果非常少。以“专业思政”为主题词,从知网搜索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不足20篇。然而,专业是学生选择学校、就业的基本职业取向,也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从人才进口到出口,专业教研室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专业教研室如果不能从“专业思政”的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地进行思政教育体系的设计,那么在专业层面的立德树人工作将呈现出割裂的,各自为阵的状况,无法形成系统的合力,也无法达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的高度。

应用型本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承担了为社会输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其思想道德情怀相较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在道德引领方面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专业的建设应该特别强调“立德树人”、价值引领,通过积极开展系统的“专业思政”,培养、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怀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

何玉海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给出外延较为宽泛的“课程思政”定义:“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各学科课程)和隐性课程(包括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行为层面的、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2]131。现实执行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容易被部分学校误读,割裂为一门门课程,显得整个育人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思政育人效果难以保证。“‘课程思政’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等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1332。

由此,开展更为系统的“专业思政”建设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摆脱这种困境。所谓“专业思政”,是指: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总之一句话,“专业思政”是以专业为单位系统筹划德育育人工作,而“课程思政”则是以显性或隐性课程为单位,其理念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两个概念中都提到了“三全育人”。可以看出,其实广义的“课程思政”的概念在向“专业思政”靠近,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单独进行狭义的仅仅围绕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无法系统地构建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

如果说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每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专业思政的主体则首先在于负责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教研室。专业教研室是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单位,承担了人才培养方案拟订、教师教学组织和各项教学活动检查等核心而又基础的教学工作。也是专业人才规格的设计者和锻造者。由专业教研室统筹规划和塑造落实所培养人才的思想规格是最合适的。专业教研室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人才的素质规格,通过严格审查课程教学大纲,落实每一门课程和专业实践活动的德育育人工作,才能最终实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如果仅仅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则“课程思政”总归避免不了“在误区中徘徊”[2]132。

二、“专业思政”是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无论古今,无论中外,管人者“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必然会辐射到他/她所在企业的员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后,其思想道德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我国正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2019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众多企业更愿意采用“三叶草组织”①用工模式,人力资源外包、临时用工等必然带来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更大需求。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的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触角伸向了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影响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里的影响力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品格上的影响力。从另一个方面说,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果没有一支思想品德过硬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队伍,那么负面的蝴蝶效应将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思想道德修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广,其道德情怀影响面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在社会道德引导方面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当今,在整个教育体系呼唤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专业的建设应该特别强调“立德树人”、价值引领,通过培养、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怀的毕业生,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专业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才能培养出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通过在整个专业系统地开展“专业思政”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迫在眉睫的工作,也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者的社会担当。

现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尽管提出了相应的思想道德要求。然而,这些素质要求,尤其是在职业道德方面与社会、企业需要脱节。王碧英、杜欠欠在对比了70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招聘信息以及60所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后发现,企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而高校缺忽略了这一重要人格特征的培养[4]。因此,如何系统地从专业建设层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就认真思考人才的态度层面的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另一个长期存在问题是,高等教育对于人才思想道德培养结果的考查难题。如何具体落实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要求,还缺乏手段和方法。一方面,道德目标是否达成,难以通过一个时间点上的横截面数据加以衡量;另一方面,立德修身的德育工程、人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也绝非一时一事之功。为此,必须加以过程控制和过程考核。因此,本文提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思政”建设,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塑造融入到专业的每一个人才培养环节,通过人才培养的“素质养成手册”,规划人才培养的德育路径,将“思政”之盐溶于每一滴育人行为之水,最终塑造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思政”建设路径

如果说“课程思政”是育人过程中的一粒粒珍珠,“专业思政”就应起到串珍珠的作用。从人才培养方案纲领性育人目标制订,到专业课程体系分工合作,到专业实践、专业活动彰显德育育人功能,真正做到盐溶于水。依据系统管理思想,运用PDCA和管理的关键点原则,从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构建起专业思政建设路径模型(见图1)。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思政”建设路径模型

该路径模型由“专业思政”环境系统、“专业思政”基础工作、“专业思政”核心工作三个层面构成。模型从空间维度解释了“专业思政”与学校“立德树人”大环境的关系,以及“专业思政”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在时间维度上,用不断的PDCA循环解释了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德育育人目标)达成的过程。

(一)“专业思政”环境系统:学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

如同“课程思政”很难通过一门或几门单独的课程完成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专业思政”也需要学校“立德树人”环境的建设以及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首先是校领导的重视和提倡,建设“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从项目支持和学校各级部门在德育工程上的联动;其次,学校各级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专业院系、教研室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虚心听取专业教学管理团队的意见并予以积极支持配合,推动德育育人的组织协同[5],最终形成课程育人、专业实践活动育人、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合力;最后整个学校通过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建设,全方位打造让“思政之盐溶于水”的学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思政”思政的基础工作:打造专业建设的软硬件

1.打造一支有担当的“立德树人”教师队伍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道德垂范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可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在线学习专家杰·克罗斯指出企业中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的。这些非正式渠道包括与人交谈、观察他人工作、试错,甚至只是简单地与他人一起工作等方式。非正式学习在人的素质培养中起到80%~95%的作用。在学校中,非正式学习(指除课堂之外的学习)同样重要。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项目工作,教师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想要有一批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情怀的毕业生,必须有一批思想过硬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一教师队伍既包括专业教师队伍也包括了辅导员队伍以及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要建立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的长期稳定的交流制度,及时了解彼此最新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才能确保同向同行落到实处”[6]。“三全育人”的理念尤其要求专业建设与其它非专业教师队伍的合作共育。辅导员和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应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充分认识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所肩负责任,积极地参与专业建设。而专业教研室也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可仅凭专业教师一己之力,应加强与辅导员和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沟通合作。

2.实现“专业思政”资源共建、共享

不同的专业,其专业课程可利用、发挥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很大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各专业模块课程有着与生俱来的思政要求,无论工作设计、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无不是在处理与“人”有关的事,无不需要体现出对人本身的关心、关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各模块课程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应充分结合专业特色,构建适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资源。同时,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思政”育人,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案例库、活动库,积累丰富的实践育人经验。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启发,有利于形成专业育人共同体。使得一种德育思想可以在多处加以印证,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促进高尚品德的内化。

3.建设“专业思政”文化

为数不少的企业人力资源部肩负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责。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了解并实践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专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并感受文化建设的成果对团队成员的强大影响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去打造专业文化。这既是文化育人的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一个方面。专业文化的建设也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更加热爱专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实践他们曾经在学校的一些文化管理方式,用文化、用心去感染企业员工,产生巨大的优秀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效应。

专业文化的建设方式可以跟部分学生活动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从涉及文化的层次来说,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都应该有所实践。

(三)专业思政核心工作:PDCA人才培养循环

1.P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立德树人”的蓝图

对于人才培养诸多问题的回答都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依据国家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包含了对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但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落实,还需要在专业人才方案的培养要求中进一步明确、细化。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中应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比如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尊重人、服务人、依靠人、为了人”的宗旨,以及明确自己的两个服务对象,一个是企业,另一个则是员工。只有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有这样的角色意识才能“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观嵌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中,从而克服组织单边效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负面影响”[7]。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应最终形成学生的“素质养成手册”,用以指导学生大学生涯的成长。应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育人目标和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记录档案。学生手持“素质养成手册”作为参加各项活动的指导,手册上列明所有学生应达成的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目标。其中,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是否达成,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修课程学分和完成实践项目来判断,而应该深入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考察其在日常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品德是否过关。实行道德操守一票一事否决。否决并不是说对学生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直到合格再推荐到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2.D阶段:围绕学生发展,各“课程”之间的“思政”育人整合

学生在校的活动,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第二类是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外)实践、综合实训、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等;第三类是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校学生口组织的各类活动和学生自愿参与的各类社团活动。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打造,要求专业系统规划上述所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在明确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确立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并贯彻到所有的“活动”之中。例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尊重人”(包括企业投资人、企业员工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职业道德,应不仅体现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上,还要体现在各类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3.C阶段:评估和反省

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是否科学地界定,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否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体现和实现,需要教育者进行不断的评估和反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行动。通常,举办人才培养的多方联席会议是较好的日常评估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上级部门开展的各类评估(主要有: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和水平评估等)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

4.A阶段:“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的改进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应不断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否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否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PDCA循环改进的另一方面,是对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合理进行修订,首先需要检查的是教师是否进行了通力合作,在统一明确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前提下,做好了相应的各类人才培养工作。这种改进和协调,需要学校更高层面的检查和协调,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在学院、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各职能部门以及主管校长亲自坐镇指挥。经过改进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思政”建设进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由此,不断的循环改进,最终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

注释:

①“三叶草组织”:英国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提出的以基本的管理者和员工为核心,以外部合同工人和兼职工人为补充的一种组织形式。

猜你喜欢

立德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