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致远文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2022-03-28马海英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致远核心素养

马海英

(东光县致远小学,河北 沧州 061600)

一、问题提出

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关乎国家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所以一个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就意味着这个民族能否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只有重塑文化自信,摒弃崇洋媚外,才能守住文化的“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落实核心素养的实际需要。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各教育阶段、各领域、各科目均须重点关注和体现的“内核”,渗透于相关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怎样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归根结底需要通过课程进行体现和落实。

河北省东光县致远小学以“弘扬致远文化,成就智慧人生”为己任,挖掘东光县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发本土资源——致远文化,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在课程构建中寻求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为破解课改难题进行了扎实探索。

二、课程的开发

致远小学是2006 年东光县政府、东光县教育局为打造文化强县,由马祠堂小学改名而来。700 多年前,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现今叫做马祠堂的村中,马祠堂村因建有供奉马致远列祖列宗的祠堂而在后世被命名为村名。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被誉为“秋思之祖”“千古词宗”“曲状元”。马致远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他的杂剧很有影响,现存世仍有15种之多,他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现存世120 多首,代表作品杂剧《汉宫秋》、套曲《秋思》和小令《秋思》构成了马致远艺术创作的三座高峰;“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由马致远其人其文演绎而成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在民间时有显现;东光县域有关马致远的遗迹和后世建筑多处,包括马氏族谱、马致远墓碑、马致远祠堂、马致远纪念馆、元曲公园等;马祠堂村一带有关马致远的传说趣闻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冯马不杀”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致远文化,是指以东光名人、元曲大家马致远名字命名的国学经典系列文化。致远小学以马致远的出生地(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为源点,走向社会、深入民间、叩问文学殿堂,进行发掘、整理、筛选,汇聚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致远文化。

致远文化系列课程分为五类、十个主题(如图)。一是以东光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系列,二是以马致远生平事迹、家乡风土民情和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人文系列,三是以古代优秀诗词、马致远元曲精品为主要内容的小学古诗词曲读本系列,四是以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欣赏和小学生课本剧创编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系列,五是遵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编写的一至六年级课外阅读主题读本系列。

三、致远文化课程指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21 世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致远文化课程研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对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中落地,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让致远文化课程担当起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任务。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应窄化为编写教材,而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去关注相应的某一关键素养。致远文化课程将关键素养以渗透的方式融入课程,给学科层面的课程发展预留出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助于突出不同科目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致远小学归纳梳理了五种致远文化课程,并直接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是生命课程。通过考证马致远籍贯宗祠、收集民间传说轶事,让学生知道名人生平事迹、了解乡土民情,从而形成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

二是公民课程,通过进行文献资料收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县域的传统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形成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三是艺术课程,通过开展戏剧文化通识教育、结合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课本剧创编,让学生对中华民族艺术形式进行发掘、继承、创新并演绎、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审美情趣、勇于探索、乐学善学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

四是智识课程,通过诵读中国古代优秀诗词、选编马致远精品散曲,让学生品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人文积淀、人文情怀、批判质疑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五是主题阅读课程,依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开展单元主题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宽松、充满想象的学习空间,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人文底蕴。

四、致远文化课程实施

课堂落实是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为了避免将课程开发窄化为教材编写,致远小学将教师培训、教材编写与课堂转型工作同步推进,回归教学实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实施——灵活性,科学划分课程实施的适用学段,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需求。在精心挑选文物资源、大量筛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目标,致远文化课程形成了五大类、十个主题,编写配套学生教材、教师指导用书28 册。经过系统科学的学情分析,将这些教辅资料划分使用序列和学段,主题阅读课程、智识课程和艺术课程按年级分册编写,生命课程和公民课程的实施依次是一年级马致远生平轶事、二年级致远家乡的传说、三年级致远家乡的风土民情、四年级致远家乡的名胜古迹、五六年级致远家乡话物产。

合理安排课程实施的教学时间,学校统筹安排课程表,以确保课程实施的顺利开展。在保证学生科学合理作息、国家课程开齐上全的前提下,按照致远文化课程的内容特点,主题阅读课程从校本课程课时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的阅读指导课,智识课程设置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10 分钟诵读,艺术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学科结合,同时每周安排一次课后服务时间进行演练,生命课程和公民课程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外研学的形式开展。

恰当采取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通过课程讲座、课例研讨、示范课展示、教材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课程观与教学观的不断转型,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跨越学科边界,进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课堂教学设计,带领学生走进致远文化,或将致远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型。根据课程内容,分别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诵读、师生展演、调查寻访、参观研学、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

课程评价——多样性,致远文化课程的直接指向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更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主题阅读课程、智识课程、艺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展示、演出、汇报为主,生命课程、公民课程多采用办手抄报、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评选好少年等评价方式。

课程管理——实效性,致远文化课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支持、以致远文化为依托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将所有与优秀文化的遇见转化成自我修为,从而使师生生命更加丰盈。其中,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蓝本,教学过程往往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实验报告来反思课程实施的效果。

在工作总体安排上,打破学科界限,形成以骨干教师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充分发掘致远文化的优秀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致远文化课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实践新课改理念和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有益尝试,有力促进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它将以致远小学为源点,不断辐射扩展实验区域,取得更大成果。

猜你喜欢

马致远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天净沙·秋思》新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马致远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