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验到思辨性产出: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模式
2022-03-28易利,曾蕾
易 利,曾 蕾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一、跨文化交际课堂体验性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多元文化频繁沟通的全球化时代,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术竞争力、走向职场成功,而且能协助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共治,协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一直是外语教育的社会人文高级目标,[1]其培养过程需要合理融合讲授型和体验型两类教学活动,两者相互补充以共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2]
然而,尽管体验性学习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得到高度认可,其开展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教师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的问题。教师受限于“文化即信息”的传统思维,课堂90%的内容以国别文化传授和对比为主,缺乏深入体验性活动。[3]讲授型主导的教学简化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4]导致狭隘的文化观与僵化的思维。其次,学生经常接触间接体验、缺乏真实体验。受限于中国较单一的文化现状,学生日常只有间接接触文化产品类的机会,[5]在课堂只能通过角色扮演、影视展播、关键事例等活动参与间接体验,[6]容易产生所学毫无用武之地的错觉。最后,体验常浮于语言技能、忽视思辨性产出。学生体验性学习往往仅依赖角色扮演等开展表层体验或技能训练,而无深入跨文化理论的系统性、思辨性训练与产出,难以达到深层内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效果。
因此,跨文化外语教学亟待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体验性学习、增强真实体验感、促进思辨性产出。借助体验性学习模型提出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初体验到再体验进而形成SAI三模块思辨性产出。该体验性学习模式利用丰富的线上线下跨文化资源,运用科学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利用真实跨文化体验完成思辨性产出,以满足新时代跨文化外语教学“思辨性转向”[7]的需求,走出静态国别文化知识传授的束缚,转向跨文化交际思辨能力培育;也进一步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做到在信息知识时代引导学生思辨性地分析、研究、评估、应对已有问题与未知现象。
二、体验性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体验性学习理念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8]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指导理念。[9]体验性学习理论是库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勒温的社会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提出的主动性学习理论,[10]他指出学习是由体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体验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核心环节。库伯的体验性学习模型(ELT: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包含四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学习步骤: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化概念、主动检验。然而库伯并未明确体验的具体类型或主动检验的方式等。因而,Morris[11]系统性地回顾了近二十年库伯模型的各类应用研究,着重强调体验情境的丰富性、体验的具体性与学习的思辨性,并将体验性学习进一步明确为(见图1):在场景信息丰富环境里的具体体验、对具体经验的思辨性反思观察、针对具体场景下体验的抽象概念化、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主动体验。
图1 Kolb体验性学习模型修订版
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通过真实交际体验提升,[12]其体验性学习近年呈现出交际场景真实化和电子化、学习过程重视思辨性和产出性等两方面特征。首先,早期研究关注课堂的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间接体验方式,现在则更注重如何利用真实化场景与网络化平台增强参与性体验。全球化带来更频繁的跨文化机遇,大量研究[13-14]关注真实体验场景下的跨文化体验,并指出真实场景下的体验才是克服刻板印象、[15]发展跨文化思辨能力、成长为全球公民的关键。[16]只有随着体验深入到更细微、更复杂的交际场景,跨文化能力才能随之逐步提升。同时,互联网也使得电子化跨文化沟通成为日常体验,研究发现网络社交媒体[17]等体验能良好地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网络不仅有利于交际者以更轻松自如的心态参与沟通,也更有利于双方超越文化差异构建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18]经历复杂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文化身份多元重构。[19]跨文化网络协作、[20]社交媒体等方式也在教学中被广泛利用。
其次,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体验性学习更应当重视思辨和强调产出。在具体体验之后对跨文化现象或问题的积极思辨与概念化,才能促进学生思辨性地审视多元文化现象,进而提高交际语言能力与行为能力。而浮于表层体验或流于技能训练的体验并未能形成知识转化,并不能促进跨文化能力同步发展。[20]更为重要的是,产出是体验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应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形式客观地阐释跨文化现象或问题、科学地解释其社会文化原因、建设性地提出个人见解等等。思辨性产出促进高阶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深度掌握和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理论。[21]
因而,将真实化和电子化的交际场景融入跨文化交际体验、促使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辨性产出成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结合这两大趋势,基于体验性学习模型提出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模式,从体验激发思辨性反思和学习,进而指导再体验与再思辨与产出,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并积极引导他们未来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与实践。
三、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模式
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是一个从真实体验到思辨性产出的过程。该体验模式在体验性学习的模型上依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学科特色改进而成,包括五个环节:跨文化交际初体验、初反思、抽象概念化、再体验、再思辨性思考学习并产出。
(一)线下初体验:跨文化交际间接感知或直接体验
跨文化交际的具体体验是指与来自其他国家、区域、宗教、语言、种族的“他者”接触或沟通,线下体验包括间接感知与亲身经历两个步骤。间接感受可以在课堂通过角色模拟、跨文化交际案例、小组典型事例分享等方式来进行,这些活动能提供交际场景模拟与语言技能训练机会,从而为未来参与直接体验培养好必备技能与信心。
在间接体验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展直接体验,包括跨文化交际亲历与设想。在跨文化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学生可在线上和线下积极开展与其他文化的人沟通,亲身经历跨文化交际过程。[22]在跨文化资源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则通过影像媒体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体验设想,[23]即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媒体作品中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而对自我交际行为的设想,思考对所见文化群体人物交际过程的异同,并设想在此情形下他们会如何采取交际行为。初体验是跨文化交际体验性学习的起点,为后续学习和思考提供分析素材、关注焦点与探究方向。
(二)初反思:跨文化交际体验RRR三步反思法
体验反思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可参照提纲式反思表(1)跨文化交际体验提纲式反思表:http://rm.coe.int/autobiography-of-intercultural-encounters/16806bf02d采用RRR三步反思法(Recall-Reflection-Review:回想细节与感受—反思行为与原因—总结经验与启示)。三步反思法包括三个步骤共九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回顾某一次关键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在无理论概念的背景情况下发现问题或差异,并初步反思如何得体表现、解决问题、后续改善(见图2)。
图2 个人跨文化交际体验三步反思法
反思的第一步是回想当时细节与自身感受,在头脑中再现个人亲历的或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尤其是相关场景、关键人物、个人感受、文化背景等,从而发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第二步是反思双方行为与背后原因,依据现有知识站在自身与对方角度分析当时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有可能改进和调整的方面。第三步为总结过去经验与形成未来启示,总结本次跨文化体验的经验教训,思考未来面临类似情况应采取的改进方案。通过提纲式问题进行个人体验的自述、反思、分析、设想能带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步转变,[24]尤其是批判性地反思与其他文化接触时的行为和态度。例如通过第4个问题“换位思考他者感受”,可培养学生站在对方文化思考的共情心、产生尊重差异的包容心、接纳交际中的不确定性等,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思辨意识,而思辨意识的转变又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精进。
(三)概念化:教学引导、网络拓充、同伴共进的主动学习过程
抽象概念化是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体验的基础上对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理论的探索学习,进而完成对个人跨文化体验的理论升华并形成系统化知识。抽象概念化并非粗放的学习过程,而是在教师教学引导、网络资源拓充、同伴共进支持等支撑系统下的主动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引导构建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为学生对个人兴趣点的深度探究提供系统知识背景,为学生的学习探索提供及时指导与建议。网络提供丰富的资源有效拓充学习范畴,尤其是经教师筛选的慕课、视频、网站等资源,在增强学习趣味的基础上扩展学生视野。同伴能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互助支持,在分享活动中对各自体验深度探讨,共同发展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化与研讨能力:[25]阐述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原因或后果的思辨能力;引用跨文化学术文献支持个人观点的学术能力;提出更好跨文化交际方案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线上再体验:以思辨性产出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
再体验是在深度概念化后在线上线下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重新或多次体验,是对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主动检验,是以思辨性产出为导向的体验过程。思辨能力是人际交往过程所需的高阶能力,包括对所获交际信息的阐释、分析、评价能力,进而在主动获取直接或间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推测、行动的能力。[26]个人跨文化交际体验过后的思辨性产出即从跨文化知识与理论上去分析、解释、评价、改善个人跨文化体验。
学生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线下体验既可包括接触外教、留学生以及其他文化差异地区的学生形成学伴,也可在协会活动、学术会议、游学旅行等场合结识外国朋友。线下方式可进一步融合线上,有效拓展体验性学习的边界,例如联合在线课程、视频会议、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互联网时代,电子化沟通不仅给每个人带来触手可及的跨文化交际机遇,而且将交际拓展到多模态维度、形成超越双方文化的第三空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线上方式可分为个体或群体两类沟通对象;实时同步互动和延时异步互动两种互动类型;[27]视频、图片、语音、文字等多种互动模态(见图3)。教师可联系和搭建其他文化的合作班级,示范常用论坛、社交媒体等等,学生则选取其中任意感兴趣的沟通类型来开展线上个人跨文化交际探索。
图3 跨文化交际线上体验性学习方式
(五)再思考:跨文化交际体验SAI三模块思辨性产出
再思考是对个人跨文化交际再次体验的重新反思与概念化升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口头汇报、小组分享、案例写作等口头或书面形式的思辨性产出。再思考的思辨性产出以SAI(Setting-Analysis-Implication:体验场景重现—问题原因剖析—启迪未来行为)三模块产出模式[28]为导向。
SAI三模块的第一模块是体验场景重现,是指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阐述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交际经历,包括细节性地描述个人体验的交际场景、参与人物、面临事件或问题、社会文化背景等四大要素。第二模块是问题原因剖析,即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上对个人体验的分析,要求做到使用学术性的支撑理据、逻辑性深度的因果分析、思辨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第三模块是启迪未来行为,是指能从交际体验中总结经验教训、提议问题解决方案、提出未来借鉴启示。在思辨性产出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形成新的讨论与探索,进行再学习、再体验、再反思的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开展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如图4),由浅入深地从跨文化体验达到跨文化思辨性产出。该学习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跨文化交际机会,有机结合课内课外资源,兼具教学宏观规划也注重课堂细节指导,不仅注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和技能锻炼,更注重利用思辨性产出激励和促进学生对个人体验的反思与面向多元文化思辨意识的提升,充分体现了跨文化外语教学“思辨性转向”的转变。
图4 从体验到思辨性产出: 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模式
四、学生评价与教学启示
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模式于2020年春季学期在某研究型综合大学《高级英语》三个班级(共95人)开展实施,并以20%权重纳入总评成绩。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微信群与课堂派与学生保持实时沟通,了解和记录学生困难并予以及时建议与帮助。在课程结束后,95名学生完成了思辨性口头汇报和写作任务,并参与了问卷完成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前期个人跨文化经历、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习对未来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影响三个模块;问卷采用Likert Scale量表,5为“非常认同,1为最“很不认同”;问卷还包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收获、建议三个开放式问题。
问卷调查数据(见图5)显示,学生认为该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方面:与他者文化沟通所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理论;对多元文化敏感、包容、理解、赏识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善于倾听观察、思辨分析、灵活调适的跨文化沟通技能。[29]98.9%(94人)的学生均表示他们一般或非常满意他们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意识、技能三个方面的收获。学生也认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上有很大收获,58人(61.1%)表示非常满意。学生尤其认可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意识上的提升,65人(68.4%)表示非常满意,例如学生反馈:“感觉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促进理解‘歪果仁’的行为,以后即使不解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我都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与包容了。”学生也较为满意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技能方面的积累,39人(41.1%)表示非常满意,这也说明跨文化思辨性产出应与语言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图5 跨文化体验性学习产出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n=95)
同时,统计数据(见图6)也表明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也对学生未来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态度与行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98.9%(94人)以上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未来将更包容多元文化差异、更留心观察跨文化现象、更乐于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积极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能,尤其在未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态度改善明显,分别有56.8%(54人)与49.8%(47人)表示非常认同未来能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跨文化差异现象、更能接受文化沟通中的不确定性。在体验基础上的深入思考更是增强了学生未来对跨文化现象的研究兴趣,例如学生表示:“太谢谢ICC story这个活动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使我未来更愿意从一些让我疑惑或者感兴趣的事情的表面去探讨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图6 跨文化体验性学习产出 对未来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影响(n=95)
因而,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体验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跨文化交际初体验、初反思、抽象概念化、线上线下再体验、再反思与思辨性产出的过程来螺旋式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积极影响未来跨文化交际行为。该学习模式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语言和技能基础上更加注重跨文化思辨性产出,解决了现阶段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际教学问题,既可应用于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堂,也适应于其他外语类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备教学实践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最后,该学习模式的开展实施也给跨文化外语教学带来三方面启示。首先,合理利用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在间接体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拓展到直接体验。毋庸置疑,跨文化交际场景的直接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直接参与真实交际场景也是充满压力与不安的挑战,因此在课堂上应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间接性体验,为直接体验做好完备的前期准备。其次,重视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语言技能是参与交际的前提,思辨能力是引导交际顺利进行的根本,教学中应做到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训练有机结合,确保两者相互促进与共同精进。体验性学习不应为体验而体验,而应该具备系统科学的指导并完成思辨性产出。最后,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跨文化交际机会,全方位多层次融入课堂教学。在全球化电子沟通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超越国界限定、通过互联网在生活中时刻发生,网络是跨文化体验的必然与必要方式。未来可深入探讨将互联网跨文化交际资源实时融入课堂,使用更细微更立体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