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机制分析
2022-03-28安绪平
安绪平
(和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甘肃临夏 73120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进入人体后,高度聚集于肝脏并大量增殖所形成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肝脏细胞长期受到侵害可发生纤维化,严重影响其肝功能。CHB危害性和传染性均较强,亟需探索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案。恩替卡韦是高度专一治疗HBV药物,可抑制体内HBV增殖,但临床试验发现,长期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CHB容易增加病毒的耐药性,导致疗效下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双重途径起到抗HBV的作用,具有生物活性高、半衰期长、抗病毒作用强的优势,但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CHB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基于此,本研究前瞻性选取CHB患者168例,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恩替卡韦联合用于CHB患者的治疗,分析其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水平及HBV感染相关血清学指标转阴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和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HB患者16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84)及对照组(n=84)。试验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41例;病程3~6年,平均病程(4.51±0.30)年;肝功能分级[2]:A级40例,B级29例,C级15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35±3.6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病程3~7年,平均病程(4.47±0.36)年;肝功能分级:A级38例,B级30例,C级16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7.14±3.17)岁。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和政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3]中CHB的诊断要求且经临床确诊;②对研究所使用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恩替卡韦耐受;③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107拷贝/m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均在6月以上。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肝移植手术史或需行肝脏手术治疗;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合并药物性肝损伤、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肝脏病变;④心、肾、肺等重要脏器基础功能不全;⑤同期接受其他研究;⑥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如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等)、脊髓灰质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者;⑦合并阿尔兹海默症、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认知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片(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209,规格:0.5 mg/s)治疗,0.5 mg/次,1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74005,规格:90 μg∶0.5 mL)治疗,药物注射至皮下,单次应用180 μg/次,治疗频率为1次/周。两组均持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10 cm,转速为3 000 r/min,时间为10 min)后取上层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视黄酸相关的孤儿受体γt(RORγt)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α(IFN-α)水平。②细胞免疫功能。采集血液标本方法同①,采用流式细胞仪(湖南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EasyCell 204A1)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并计算 CD4+/CD8+。 ③ HBsAg、HBeAg、HBV-DNA 的转阴率。治疗3个月后,血清制备方式同①,通过荧光磁微粒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观察HBsAg水平,以HBsAg检测值<0.2 IU/mL为阴性,HBsAg转阴率=转阴例数/总例数×100%;根据化学发光法观察血清HBeAg水平,HBeAg检测值<1 PEIU/mL为阴性,HBeAg转阴率=转阴例数/总例数×100%;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定义HBV-DNA检测值<100 IU/mL即为转阴,HBV-DNA转阴率=转阴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分别使用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使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ORγt、IL-17、IL-4、IFN-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FN-α水平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清IL-17、IL-4、RORγt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表1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RORγt:视黄酸相关的孤儿受体γt;IL-17:白细胞介素-17;IL-4:白细胞介素-4;IFN-α:干扰素-α。
组别 例数 RORγt(IU/mL) IL-17(pg/mL) IL-4(ng/mL) IFN-α(pg/mL)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 84 1.80±0.48 0.92±0.25* 4.23±1.31 0.97±0.26* 5.73±1.62 1.22±0.23* 0.83±0.27 4.18±0.90*对照组 84 1.72±0.39 1.43±0.21* 4.15±1.28 2.19±0.42* 5.89±1.37 3.55±0.77* 0.88±0.22 2.10±0.68*t值 1.186 -14.316 0.400 -22.636 -0.691 -26.573 -1.316 16.90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全血CD8+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全血CD4+T细胞水平、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s )
表2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s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CD8+(%) CD4+(%) CD4+/CD8+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 84 37.80±2.48 29.03±3.50* 33.18±2.04 41.10±2.13* 0.88±0.14 1.42±0.19*对照组 84 37.72±3.39 33.24±3.23* 32.79±2.03 37.16±2.04* 0.87±0.18 1.12±0.13*t值 0.175 -8.102 1.242 12.244 0.402 11.94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比较 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HBsAg、HBeAg、HBV-DNA转 阴 率 为 11.90%、9.52%、83.33%,均高于对照组的3.57%、0.00%、5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比较[例(%)]
3 讨论
CHB为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患者可表现出厌食、乏力、呕吐、肝区疼痛等多种症状,如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药物治疗为控制CHB的主要手段,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分析其治疗机制为临床研究重点。CHB患者临床治愈中重要部分是尽早实现HBV-DNA和HBV相关血清学指标转阴,相关研究认为,CHB患者实现HBVDNA、HBeAg及HBeAg血清学转阴甚至治愈的关键在于机体免疫功能的激活[4-5]。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虽然是治疗CHB的一线药物,但长期临床实践显示,其抗病毒作用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衰弱。2018年美国肝病学会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列为治疗CHB的优先选择的药物之一,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可通过激活受感染肝细胞内多种抗病毒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在抗病毒的同时避免了病毒因变异对药物产生耐受,长效抑制病毒复制,限制病毒扩散[6]。此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免疫调节主要药物中增加大分子量的聚乙二醇,不通过静脉注射,而通过皮下注射,不仅可提高α-干扰素活性,还能够提高治疗的持续时间,降低用药频率,使其抗病毒效应得到持续和巩固[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为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可改善CHB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情况。
一方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皮下进入血液后主要富集在肝脏,可调节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增强巨噬细胞活动及增强T淋巴细胞对受到HBV病毒侵染的肝细胞的毒性,发挥抗病毒作用[8];另一方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可直接抑制HBV复制、增殖,继而抑制HBV及其代谢产物诱导机体炎症级联反应。RORγt与患者肝脏的炎性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可作为反映肝脏炎性程度的敏感指标;IL-17是机体重要的促炎因子,可造成患者肝脏有反复炎症损伤的情况出现,引起患者肝功能下降;IL-4多用于评估乙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IFN-α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病毒复制强度。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可对机体抗病毒蛋白的产生起到诱导作用,并对病毒核酸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改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全血CD4+、血清IFN-α、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L-17、IL-4、RORγt、全血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效果较好,可能与其改善机体细胞免疫、控制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有关。郑志恒等[10]研究亦显示,在抗病毒的基础上,接受免疫治疗可改善CHB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可提高CHB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可能与其改善机体细胞免疫、控制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