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点亮高品质高中历史课堂
2022-03-28王小梅
王小梅
历史承载着我们民族发展的进程,记录了我们先辈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力量,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都应该研习的必修课。高中历史作为重要的升学考察科目,更应该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此才能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进步。
一、讲读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讲读法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同样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所谓讲读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与相关史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又可以快速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讲读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教学时,教师便采用了讲读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这样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教师在进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一幕的教学时便采用了讲读法。教师让学生先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完成后回答问题。对于学生回答较为完善的问题,教师不要过多重复,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而对回答不完善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补充,补充完成后由教师重点强调。比如,在本环节讲读教学中,学生对首相、责任内阁与英王、议会之间的关系了解得不够清楚,教师便出示了“英国首先决定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的事例,让学生通过现实问题深刻体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讲读法完成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是讲读法的重点,讲解是讲读法的关键。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切记不能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来阅读课文,而是要注重内容的讲解,否则就相当于取消了本节课的历史类教学活动,忽略了历史学科的特性。
二、记忆比拼,激发学生的附属动力
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贯穿古今,纷繁复杂。在习题训练的过程中一部分的问题可以通过史料的分析、图片的阅读得出答案,但这都是建立在史实记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记忆力的有效训练也是教学中需要侧重的内容。利用记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当堂需要识记的内容进行背诵,可以营造紧张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集体的影响下努力奋进。
例如,在进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的学习时,教师便采用记忆比拼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识记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在此之前本单元中也介绍了秦汉、唐宋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的组成与特点,为了让学生可以形成纵向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简易的记忆方法“三、三、二、一、废设、增”。第一个“三”指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第二个“三”指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二”指的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一”指的是元朝的中书一省制,“废设”指的是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增”指的是清朝的增设军机处。教师通过简易的数字概括,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朝代中央行政特点的认识,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在总结完成后可以当堂组织学生进行记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比拼,增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记忆的策略与技巧帮助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梳理,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之后又用组内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背诵的附属内驱力,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记忆比赛无关于知识面、解题能力等方面的素养,相对来说难度较小,班级成员只要努力都可能取得胜利,这些特性增强了班级成员对记忆活动的参与热情,促进了班级的整体进步。
三、事件串联,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件事情的结果往往是下一个事件的起因。面对这样特殊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找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联想能力,为学生的习题训练提供可用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同类历史事件的串联,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汉元时期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通史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變,教师提出了问题:“请说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学生都能找到教材中的内容,个别历史掌握较好的学生还能想起秦朝的军功爵制、周朝的世卿世禄制、明清的八股取士等。在学生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道:“那这些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又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大部分学生都会从科举制出发,能答出科举制的成熟与盛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书院的形成等,还有个别同学会答军功爵制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军队的战斗能力。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历史知识的串联先让学生对不同时代的用人制度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其以后的习题训练做好了知识储备,而后又引发了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政治与社会文化、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
四、史料实证,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是指对史料的真伪进行筛选与辨析,并运用真实的史料客观地重现历史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是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的态度与意识,是学生分析史料、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基础。锻炼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客观性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考试时主观题的作答提供便利。
例如,在进行《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运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便是让学生认识到宋代商业的繁荣。为了让学生对北宋的商业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教师出示了一系列的史料:“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皆归市易。”“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并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向学生再现了宋朝商业的繁荣景象,帮助学生塑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这五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训练也可以提升学生其他核心素养。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设计符合学生学科发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优势,发自内心地喜欢历史、想要学好历史,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成绩与能力的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