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唠叨,看见爱
2022-03-28陈亚萍赵颖唐蕾
陈亚萍 赵颖 唐蕾
关键词:亲子关系;定格画面;六年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8-0026-04
【活动背景】
日常心理咨询中,六年级学生多次提到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尤其父母太唠叨让人受不了。
钟志农教授曾说:小学高段,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渴望自主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而父母发觉孩子与自己渐去渐远,内心不免倍感焦虑,于是他们(特别是母亲)往往采用说教、唠叨的办法来加强对孩子的掌控,结果引起孩子的厌烦和反感。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突出地表现为“唠叨—反唠叨”的矛盾。
【活动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活动理念】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自我(整体)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内在)七个层次。在交流中,孩子们可以学习理解父母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期待。其实我们在探索和父母的相处之道时,也是一次探索自我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选取了六年级学生比较好理解的情绪、想法和期望三个层面。
教育戏剧中的定格画面是让参与者自己用身体或者一组参与者用身体创作一副静止的、没有声音的画面。它就像摁下了录像机的暂停键,让画面定格。通过静止的画面,学生更能够去感受肢体动作背后的感受、需要等。
【活动目标】
1.认识定格画面,知晓父母唠叨背后的需要,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个体。
2.感受不同身体姿态下的不同情绪体验,通过调整自己的状态,获得积极的家庭感受,促进亲子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3.主动去理解父母,懂得在唠叨面前按下暂停键,去看见需要和目标。
【活动准备】
学习单,分组场景条,角色抽签条,两个小娃娃,信封8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唠叨视频 (5分钟)
师:各位同学,最近听到很多同学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像没有之前那么和谐了,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关于亲子互动的视频,请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来观看。
1.视频中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2.如果你是视频当中的孩子,体会一下你会有什么感觉?
播放视频《小孩不笨2》—— 父母、奶奶轮流唠叨孩子的场景。
生:老师,这个视频太真实了,这俩孩子不停地听父母唠叨,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我家也这样,有时候真的让人很烦。
生:这俩孩子好惨,耳朵估计都起茧子了。如果是我,我会觉得好无奈。
教师小结:一项课前调查显示,在孩子最受不了父母做的事中,唠叨排在了第一位。不少学生确实经历了很多唠叨,有烦躁也有无奈。唠叨就是不断地重复让人不满意的事情,例如不停地要求、不停地提醒、不停地抱怨批评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唠叨吧。
板书:听见唠叨
设计意图:通过电影画面里唠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展开:定格初体验
活动一 吐槽大会(3分钟)
师:你们生活中都经历过一些什么样的唠叨场景呢?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吐槽一下:
我的家人很唠叨,经常说: 。(一句话)
生:作业写完了没有?就开始玩手机。
生:怎么又在玩手机?不怕近视眼吗。
生:你看别人家的谁,写完作业还主动看书。
生:不要整天在家,出去锻炼一下。
教师小结:看样子,大家都经历了非常多的唠叨场景,对唠叨深有体会啊。
设计意图:通过吐槽大会,宣泄唠叨带来的情绪,唤醒学生们的情绪感受,同时发现原来同伴们的家里都会有很多唠叨的场景。
活动二 定格画面初体验(3分钟)
师:面对唠叨,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生:很烦,很来气,很無语,有时候不理他们,感觉他们说多了我听着就是了。
师:可能是烦躁、生气、无奈、紧张、害怕。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拍照定格活动,通过表情、身体姿态把一些情绪感受表达出来。当我说1、2、3开始,大家把烦躁、生气、委屈、欣喜、淡定五个情绪表达出来,我们进行五连拍定格。
全体学生起立,完成五连拍活动。
教师小结:让参与者用身体创作出一幅静止的、没有声音的画面,就像摁下了录像机的暂停键,这就是画面定格。(拿出两个小娃娃示意)这个画面中,通过表情、身体姿态表达了相关的情绪。通过距离远近、位置高低、表情、身体姿态定格,来反映我们的情绪感受,体现成员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画面定格,并领会定格中包含的元素和信息。
三、深入:定格唠叨
活动三 定格唠叨的现实画面
1. 排练及呈现(5分钟)
六人一组,角色包括孩子、父母、讨论者,呈现父母唠叨的场景,每个人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用距离、位置高低、表情、肢体动作来表示当时的场景,可以是任何动作。当父母唠叨(1句台词)完后,定格画面30秒。(练习排练4分钟,呈现30秒)
场景一:“作业写完了吗?”(十点半了,孩子在看电视,妈妈很着急,爸爸无所谓的样子)
场景二:“又在玩手机!”(妈妈下班回来打开门,看到孩子在玩手机。爸爸也很生气)
场景三:“还不去洗澡!”(爸爸一下班回来,走进房间,检查作业,妈妈很无奈)
场景四:“你多吃点菜啊!”(晚饭时,妈妈一直在帮忙夹菜,爸爸也在帮忙夹菜)
全班每个人在自己的小组位置定格画面。(黑板呈现倒计时30秒,老师用手机拍下各组画面)
2.书写练习单(3分钟)
在本组呈现的画面中,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完成练习单。
3.选画面并定格(10分钟)
选一组形象生动的画面(例如父母指责的姿势、愤怒的表情、手机等道具),到讲台前面来呈现。(关灯关窗帘,留下讲台前的一盏灯,营造舞台效果)
师:这个画面中,你观察到各自的肢体动作是什么樣的?彼此的情绪、想法和期望是什么?
台下学生们分享。
生:哈哈哈,那个妈妈好形象,我妈就是这样要抢我手机砸掉的……她很生气。
生:那个学生很疲惫,学习累了想玩手机休息一下也不行;妈妈也很无奈,孩子玩手机怎么说也不听,她应该也很担心孩子的学习不好,将来怎么办,有担心有焦虑。孩子管不好,全职妈妈也会被他老公数落,挺惨的。
台上学生们分享。
表演学生(父母角色):我真的很生气,说了一百遍少玩手机都不听,不光砸手机,还想把他赶出家门。我除了生气,觉得还有委屈,我管孩子那么辛苦,孩子爸都不理解我。
表演学生(孩子角色):我只是想放松一下也不行,唉……好烦,也恨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控制不住时间,好像一下子就玩了很久。
教师小结:刚刚同学们分享,看到关于手机的唠叨场景中,父母的情绪除了生气、愤怒,还有管教不听的无奈及育儿过程中的挫败;通过扮演者和各位观众,大家还发现了对孩子学业的焦虑和担心。被唠叨的我们,很烦躁,很无奈,也有担心,害怕父母对我们失望。对这些情绪,大家感受得非常细致,这些情绪背后是父母的什么想法和期待呢?他们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平衡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期望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健康生活。我们的情绪背后是期望父母可以理解我们学习的辛苦,需要放松,也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自由。
每个学生根据大家的分享,完善补充自己的表格。
板书:看见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定格画面,去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更好地理解对方。
活动四 定格唠叨的理想画面(5分钟)
师:既然看到刚刚这个画面,大家都不太满意,那么家里每个人希望的理想画面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描述一下,在玩手机这个情景下,理想的画面是什么,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刚刚这组同学继续来定格一下。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每个人定格的作品。
表演学生(父母角色):这是一个关心的动作,走到孩子身后,拍着背,看看他玩什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也可以先出门遛弯,给孩子带点宵夜回来,把宵夜递给他。我爸妈就这么做过,让我自惭形秽,默默去写作业了。
表演学生(孩子角色):不要反抗父母,微笑,幽默化解尴尬。拉拉妈妈的手,拜托妈妈允许玩十分钟。
观察学生:不管大家是什么情绪,动作上要表示友好,距离要站得近一些,这样感觉挺和谐的。
教师小结:确实,大家看这一家人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更近了。表情有什么变化?更柔和了。动作呢?更友好了。从这些肢体动作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的希望和目标是什么?
生:家庭和睦,美好和谐。
教师小结:每个家庭成员都希望家是一个美好、放松的地方,唠叨的背后其实是希望一家人都和和美美。
板书:看见共同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理想的定格画面,发现亲子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美好轻松的家庭氛围。
四、升华:理想画面中的我(5分钟)
师:假设自己是场景里的孩子,你打算怎么摆放自己的空间位置,还有身体姿态、面部表情。
生:我打算乖乖地、认真地写作业,他们就不生气了。
生:我主动给老妈倒杯茶,保持微笑,摆出递茶的样子。
师:在自己经历过的唠叨场景中,想想要实现什么理想的画面,我要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我的期望是什么?写在学习单上。
生:先写完作业,洗好澡,再看会儿手机,在客厅他们规定的地方看十分钟,遵守约定。
生:我帮忙照顾我妹,帮忙辅导一下她的功课,帮忙搞一下卫生,整理自己的物品,我妈肯定就没什么唠叨我的了。
教师小结: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到,原来我们可以做的还有这么多,先做好作业再玩手机,看到父母开始唠叨,赶紧帮忙做家务,倒茶端水,赶紧帮忙辅导弟弟妹妹写作业……面对父母的唠叨,不仅仅被动接受,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可以改变这个场景的走向和结局。
板书:看见我的力量
设计意图:看见唠叨场景中,作为学生可以做的很多小事,通过这些小事发现“我”的力量。
五、结束(2分钟)
板书:看见爱
教师小结:唠叨在我们身边非常常见,我们不光要听见唠叨,还要看见唠叨背后有什么,有彼此的需要和期望;有共同的目标;有我的大大的力量。唠叨背后是爱。
课后作业:角色换一换,回家扮演父母,家长扮演孩子,来完成一个定格画面。并记录父母和孩子的情绪、想法和期望,同时进行理想雕塑的设计和呈现。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更加深刻地去体会父母的情绪和需要,更好地理解父母。
板书设计:
听见唠叨 看见爱
看见彼此需要
看见共同目标
看见我的力量
【活动反思】
准备设计亲子关系主题的活动时,进行学情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亲子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自己很难决定,也很难改变,也想过和父母好好沟通,但是父母基本听不进去孩子说什么。所以孩子们希望父母可以学学心理学的课程,对于亲子关系,孩子是被动和无力的。
在改善和提升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的活动设计中,选取该阶段最常见的唠叨场景,探讨如何更好地去理解父母,发现彼此的情绪、想法和期望是什么,以及意识到学生自己的力量,成为本节活动课的着力点。
设计活动时,看到了四川达州中学白东老师的一堂课“心灵的距离”,在高中阶段用雕塑的形式呈现家庭的人际冲突,重塑和谐家庭关系。由此想到,小学阶段也可以借鉴这种活动形式中的肢体动作呈现。依据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教育戏剧的定格,从肢体动作、表情中去发现唠叨背后的信息,是学生容易去体验和发现的。另外,在微信公众号“穗心家园”上看到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心理教研组杨阳团队的一节微课“如何面对‘爱的唠叨’”,其中也提到“透过看见找到理解的桥梁,看见焦虑的背后是什么,彼此的交集,我的渴望是什么”,因此把看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下来,非常流畅。
从学生上课的状态看,全员参与,积极投入,认真体验。从各个环节看,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在导入和展开部分,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深入部分,活动组织稍微有些乱,但定格画面的小组,想法、感受和需要都表达出来了。在理想定格部分,在充分观察和思考后,自然而然引出共同的目标。在理想定格中的“我”阶段,学生们提到幽默化唠叨、管好自己等,可以挖掘学生们更多的力量,充分感觉到在唠叨面前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戴佳玲.心理雕塑技术在高中心理课堂的实践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9):38-40.
[2]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第二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
[3]杨凤. 萨提亚模式在家长心理沙龙中的实践与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9):38-41.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