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庄浪县出土隋代虎符铭文考释
2022-03-27王丽蓉张海宏
王丽蓉 张海宏
府兵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形成于西魏、北周,历隋代而趋于完善。《隋书》无兵志,对隋代府兵制相关议题的研究,除凭借《唐书》兵志及正史诸文献记载外,仅能从隋唐墓志和兵符铭文中获取些许资料。1974年,甘肃省庄浪县阳川乡刘家湾村民在葫芦河东岸的曹家源挖地时,发现一批铜虎符,均为左半符,共计14枚。这批虎符,系青铜铸造,整体呈立虎状,立虎突胸昂首,竖目,张鼻,立耳,张口露齿,做怒吼状,前肢直挺,后肢曲蹬,尾端卷翘,造型逼真,威武雄健。原有镏金已脱落。虎符头部有一穿系圆孔,内侧心脏部位有凸起的“十”字形对榫,应为虎符合缝的固定点。符身均刻有铭文,外侧腹部阴刻3个字,篆书,内容为军府属郡;内侧颈腹部阴刻3个字,楷书,内容为所属卫所名;内侧腹部阴刻3个字,楷书,内容为虎符编号;背脊合缝处阴刻8个字的左半部,小篆,内容为“××卫(卫所名)铜虎符之×(数字)”,与右符合符可得全文。铭文清晰,字口深峻。现分别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和庄浪县博物馆。薛英群、丁广学曾对这批铜虎符作过介绍。[1]本文依据史料文献,就这批虎符所属鹰扬府的府地位置作进一步探讨,以期为研究隋代军事、政治、兵符制度以及庄浪和周边地区的军事分布提供学术支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隋代虎符概述
1.“右翊卫永安府”铜虎符。现藏于平凉市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永安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翊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永安四”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翊卫铜虎符之四”8字之左半部。(图1)
图1 “右翊卫永安府”铜虎符
2.“右翊卫河阳府”铜虎符。现藏于平凉市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河阳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翊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河阳五”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翊卫铜虎符之五”8字之左半部。
3.“右翊卫渭川府”铜虎符。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渭川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翊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渭川三”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翊卫铜虎符之三”8字之左半部。
4.“左武卫大华府”铜虎符。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大华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左武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大华三”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左武卫铜虎符之三”8字之左半部。
5.“左武卫义门府”铜虎符。现藏于庄浪县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义门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左武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义门四”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左武卫铜虎符之四”8字之左半部。
6.“右武卫长利府”铜虎符。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长利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武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长利二”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武卫铜虎符之二”8字之左半部。
7.“右武卫甘松府”铜虎符。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甘松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武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甘松三”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武卫铜虎符之三”8字之左半部。(图2)
图2 “右武卫甘松府”铜虎符
8.“左屯卫安川府”铜虎符。虎符现藏于平凉市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安川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左屯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安川三”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左屯卫铜虎符之三”8字之左半部。(图3)
图3 “左屯卫安川府”铜虎符
9.“左屯卫清苑府”铜虎符。现藏于平凉市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清苑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左屯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清苑三”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左屯卫铜虎符之三”8字之左半部。
10.“右御卫清水府”铜虎符。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清水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御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清水四”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御卫铜虎符之四”8字之左半部。
11.“右御卫安亲府”铜虎符。现藏于庄浪县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安亲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御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安亲三”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御卫铜虎符之三”8字之左半部。
12.“右御卫洪塠府”铜虎符。现藏于庄浪县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洪塠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御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洪塠三”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御卫铜虎符之三”8字之左半部。(图4)
图4 “右御卫洪塠府”铜虎符
13.“左骁卫清宁府”铜虎符。现藏于庄浪县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清宁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左骁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清宁二”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左骁卫铜虎符之二”8字之左半部。(图5)
图5 “左骁卫清宁府”铜虎符
14.“右骁卫兰丰府”铜虎符。现藏于平凉市博物馆。虎符外侧腹部阴刻篆书“兰丰府”3字,内侧颈腹部阴刻楷书“右骁卫”3字,内侧腹部阴刻楷书“兰丰二”3字,背脊合缝处阴刻小篆“右骁卫铜虎符之二”8字之左半部。
二、隋代虎符考释
(一)使用年代
隋初,沿北周之制,设置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侯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等十二府统率禁卫之兵。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其中,十二卫为左右翊卫(原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卫(原左右备身府)、左右武卫(原左右武卫府)、左右屯卫(原左右领军府)、左右侯卫(原左右武侯府)和左右御卫(新置);四府为左右备身府(原左右领左右府)和左右监门府(依旧名)(《隋书·百官志下》)。唐初,沿袭隋制,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将十二卫四府删改为十四卫府,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侯、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旧唐书·职官志一》)。
甘肃庄浪出土的14块隋代虎符中,右翊卫3块、左屯卫2块、右御卫3块、左右武卫各2块、左右骁卫各1块。这些虎符上所记的卫所,符合公元607年至公元624年之间卫所建制。又,唐高祖李渊为避祖父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制为鱼符或兔符,据此推测这批虎符使用年代在公元607年至隋灭亡之间。
(二)持有者
兵符,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遣军队的信物。一般来说,兵符可分为两半,右半部分由君主保存,左半部分由统兵将领或地方军事长官持有,下达重要军事指挥命令时由使者持符合验为信。甘肃庄浪出土的14块隋代虎符均为左半符,在正常情况下应由14位统兵将领或地方军事长官分别保管。
(三)出土地点
庄浪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西周时为西戎游牧之地,划在“侯服”的范围。东晋十六国时,庄浪县域全部处于民族政权下,“庄浪”一词即来自吐蕃语,为野牛沟的意思。庄浪,地处关山西麓,环拱皆山,境内有7道山梁,皆为关山余脉,地貌以高山、丘陵和河谷为主要特征。祝中熹先生指出:“庄浪县所在地正是古代著名的水洛城,自汉代到宋代,一直是甘肃东部的军事重镇,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曾在此地参与指挥过战斗。此外,面对强大的突厥军事威胁,隋朝政府非常关注西北边防和西域之路的开通,因此,在庄浪地区设置府兵驻防点,是各种形势所需的必要举措。”
(四)府郡考释
永安府。《隋书·地理志中》载:“西河郡,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永安,有雀鼠谷。”《新唐书·地理志三》记载:“汾州西河郡……孝义,望。本永安,贞观元年更名,有隐泉山。”西河郡,领隰城、永安、平遥、介休、灵石、绵上6县,治所在隰城县(今山西省汾阳市。永安位于今山西省孝义市一带。
河阳府。《隋书·地理志》有两处记载:一处为天水郡河阳。《隋书·地理志上》载:“天水郡,旧秦州……陇城,旧曰略阳,置略阳郡。开皇二年郡废,县改曰河阳,六年改曰陇城。”另一处为河内郡河阳。《隋书·地理志中》载:“河内郡,旧置怀州……河阳,旧废,开皇十六年置。有盟津。有古河阳城治。”鉴于隋代虎符启用时间为公元607年,天水郡河阳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称陇城,河内郡河阳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故笔者认为此处河阳应为河内郡河阳。河内郡,领河内、温县、济源、河阳、安昌、王屋、获嘉、新乡、修武、共城10县,治所在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河阳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甘松府。《隋书·地理志》中无文字记载,但《隋书·地理志上》中如下记载:“同昌郡,西魏逐吐谷浑,置邓州。开皇七年改曰扶州……嘉诚,后周置县并龙涸郡及扶州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三年郡废,七年州废……常芬,后周置,及立恒香郡。开皇初郡废。”这一记述,可分别与《旧唐书·地理志四》“嘉诚,历代生羌之地……至后魏……始置甘松县……隋改甘松为嘉诚县,属同昌郡。武德元年,于县置松州,取州界甘松岭为名”的记载,以及《元和郡县志·陇石道上》关于“常芬县……县属芳州……甘松府,在城内”的记载对应。根据以上记载,嘉诚(今四川省松潘县)在隋时即已改名为嘉诚,故笔者认为:此处“甘松”指的应为常芬。同昌郡,领尚安、钳川、贴夷、同昌、嘉诚、封德、常芬、金崖8县,治所在尚安(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常芬位于今甘肃省迭部县一带,与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
清苑府。《隋书·地理志中》记载:“河间郡,旧置瀛州……清苑,旧曰乐乡。后齐省樊舆、北新城、清苑、乐乡入永宁,改名焉。开皇十八年改为清苑。”《新唐书·地理志三》载:“武德五年以博野、清苑、定州之义丰置蠡州,八年州废,县还故属,九年复以博野、清苑置。贞观元年州废,以博野、清苑隶瀛州。”河间郡,领河间、文安、乐寿、束城、景城、高阳、鄚县、博野、清苑、长芦、平舒、鲁城、饶阳13县,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清苑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一带。
清水府。《隋书·地理志上》记载:“天水郡,旧秦州……清水,后魏置,及置清水郡。开皇初郡废。”《新唐书·地理志四》载:“秦州天水郡……有府六,曰成纪、修德、清德、清水、三度、长川。”此外,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萧浮丘墓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历秦州清水府折冲并长上。”天水郡,领上邽、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6县,治所在上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府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一带。
隋代虎符上所刻军府前皆冠以地名,这反映了府兵的地方化。14块虎符中,仅有5块可找到对应的行政区划,渭川府、大华府、义门府、长利府、安川府、安亲府、洪塠府、清宁府、兰丰府皆未找到对应的行政区划,相关史籍也未见记载。笔者初步推测:这9处军府中,部分名称可能是由两个地名合并而成。如:“渭川府”由陇西郡(甘肃)的“渭源”“长川”组合而成,“长利府”由武都郡(甘肃)的“将利”“长松”组合而成,“安川府”由西城郡(陕西)的“金川”“安康”组合而成,“清宁府”由清化郡(四川)的“清化”“始宁”组成,等等。这一推测,尚有待下一步考证。
三、结论
按以上考证,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所属府地涉及范围较广,明确行政区划的有:位于河东的西河郡永安,位于河南的河内郡河阳府,位于岷蜀的同昌郡甘松,位于河北的河间郡河间府,位于关陇的天水郡清水府。从其所属地理位置来看,这些地方不是某一集团的势力范围,因此,由于某一集团势力造成这些虎符同时出现在同一地区的可能性较小。又,因为这批虎符使用年代为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隋灭亡之间,所属军种涉及十二卫中的七卫。笔者据此推测,这批虎符的出现,与隋末的大型战役有关。
《历代兵制·隋》记载,隋炀帝多次发起伐高丽之役,“四方兵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是以远近骚动,士卒死亡,耕稼失时,田畴荒芜。加之饥馑,谷价踊贵,挽运劳弊(大业七年,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其推米三石。道涂崄远,不足以充糇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在这数场战役中,隋炀帝从各地调兵,这14块虎符的持有者可能就在调兵之列,并因种种原因,逃至甘肃庄浪。
此外,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这批虎符,皆为左半符,即这些虎符应由14位统军将领所持有,为何能收至一处,还无法确切推断。有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战胜方所缴,因突发事件,被匆匆掩埋于此,或者因为隋亡,汇集此处的统军将领在解散部队之前,将虎符收归一处并进行掩埋。具体缘由,尚有待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