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三合土浇浆墓的源流

2022-03-27张梦花

关键词:墓葬城墙石灰

张梦花

墓葬中使用三合土作为建筑材料由来已久,目前普遍认为,三合土在宋代已经被运用到墓葬当中。郭正军认为,浇浆墓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并提出浇浆墓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出现,是由于江浙一带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较大,浇浆墓的运用起到了防水和防腐的作用[1]。战丽芳同样认为,三合土在宋代就被运用到墓葬的建造之中[2]。霍巍在《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中认为,在墓葬中使用糯米石灰浆作为黏合剂浇灌墓穴,最早出现于唐末五代南方地区,而广泛流行于宋元明时期。而这一筑墓形式在南方的广泛出现与南方的地理因素及重视尸体保护的丧葬习俗有关[3]。但其未对三合土浇浆墓的具体起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彭红涛等人则提出不晚于南北朝时期,三合土就已经运用到各类建筑当中[4]。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考古材料进行整理,追溯三合土在墓葬中的早期运用,分析其源流。本文着重讨论三合土墓的早期源流,因此,广泛流行三合土墓的明清时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一、三合土及三合土浇浆墓的形成

三合土一般由石灰、细沙、黄土混合而成,辅以糯米汁作为黏合剂。作为建筑用材,三合土具有非常好的坚固性和防水防腐的性能,在古代被广泛运用到房屋、城墙、墓葬等建筑的修建中。

三合土浇浆墓,即使用三合土石灰浆对墓圹或棺椁进行浇筑的筑墓形式。《天工开物》记载:“(石灰)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杨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鐆坏,名曰三合土。”[5]《天工开物》成书于1637年,可见至少在明末,用三合土筑墓的技术已十分完善且被广泛推广。宋代朱熹《朱子家礼》记载:“作灰隔,穿圹即毕,先布炭末于圹底,筑实,厚二三寸,然后布石灰、细沙、黄土拌匀者于其上,灰三分,二者各一可也。筑实,厚二三尺。别用薄板为灰隔,如椁之状,内以沥青涂之,厚三寸许,中取容棺。”[6]113这里所说的“作灰隔”,即三合土浇浆墓的形制。三合土浇浆墓在宋代,以其极好的密封性得到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倡导。《邻几杂志》有载:“近日江南有识之家不用砖葬,唯以石灰和筛土筑实,其坚如石,此言甚中理。”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可知,在宋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合土浇浆墓这一形制已开始流行。宋代最早运用三合土筑墓的实例是江苏南京林学院北宋墓,该墓墓砖用糯米汁拌石灰的三合土粘连,墓主下葬时间推测在1032—1033年[7]。这座墓葬并没有使用三合土对棺木进行整体浇灌,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浇浆墓。江西南城陈肃墓,整座墓室使用三合土浇筑,下葬年代为1054年[8]。江苏江阴孙四娘子墓,下葬年代为1055年,该墓同样使用三合土对木椁进行了整体浇浆,异常坚固[9]。陈肃墓和孙四娘子墓是目前已知宋代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浇浆墓形制。从其形制演变过程来说,浇浆墓的起源应早于这两座墓。1975年,在江苏邗江蔡庄发现一座五代墓,该墓墓道为土坑墓道,墓道底层用石灰糯米汁浇浆,厚约10厘米[10]。五代沿袭唐制。1973年,在江西南昌发掘了一座唐墓,该墓的墓坑中用厚约10厘米的青灰色胶结物构筑墓椁,棺椁之间填塞了厚约16厘米的三合土石灰浆[11]。这是南方地区三合土浇浆墓的最早范例。北方墓葬中三合土发现极少。1963年,在对陕西唐桥陵的勘查中,发现桥陵墓道使用三合土夯实[12]。实际上,汉墓中已有三合土的使用痕迹。河南永城西汉柿园汉墓的壁画地仗层由石灰、黄土、沙子混合而成[13],河北望都二号汉墓中则使用三合土灌注墓顶[14]。可见,三合土至迟在汉代已经运用到墓葬的修建当中,主要用于壁画墓的地仗层及墓顶的灌注。唐至五代三合土浇浆墓形制雏形初现,北宋时期这一墓葬形制完全成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流行,明清之际在整个南方地区的墓葬中被广泛运用。

二、三合土的早期应用

讨论三合土在墓葬修建中的源流,其在房屋与城墙上的早期运用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三合土在房屋、城墙建筑中的运用远早于在墓葬中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至仰韶文化晚期。根据发掘材料,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地面中已经开始使用早期三合土。其成分主要是石灰、黄土和集料[4],是三合土的最早表现形式。河南三门峡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中使用的白灰面地坪,其成分是在石灰中加入了草梗、谷壳等植物纤维[15]。在陕西宝鸡、岐山等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同样发现了白灰面的痕迹。这一阶段三合土的使用主要是在石灰中掺入沙砾、碎石作为建筑基础,也有的是直接用石灰三合土夯打地面,再则是用石灰浆涂抹墙面。到西周中晚期,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中也发现了三合土运用到建筑中的实证。该基址的地面及墙壁采用了泥浆掺细沙和石灰涂抹的方式,使其表面光洁,质地坚硬[16]。其在房屋建筑中的运用轨迹经历了从地面到墙壁的过程。

石灰是三合土最重要的成分,人工烧造石灰的技术在汉代发展成熟,自汉以后,三合土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各类建筑中。除房屋建造外,运用最多的是城墙的修建。霍巍先生在其研究中提出,三合土在墓葬中的运用史与砖筑城墙的发展史是一致的,并认为三合土作为砌砖材料,随着包砖城墙的出现而被广泛运用[3]。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包砖城墙在唐代开始广泛出现。实际上,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包砖城墙[17],唐宋时期砖在城墙中的使用逐渐增多,明清之际包砖城墙渐次普及。前文论及三合土浇浆墓在唐代已经初现雏形,目前最早的发掘材料是江西南昌的一座唐墓,而江西南昌的唐代城墙中不仅采用了青砖垒砌,同时也使用了糯米灰浆勾缝。到了宋代,包砖城墙的数量大大增加,“(至宋代)淮河以南的许多重要城垣,外面已经全部砌砖”[18],江苏扬州城、安徽寿县古城墙、山东济南宋明古城墙都用三合土作为砌砖材料。三合土浇浆墓的形制也是在这一时期成熟的。明清之际,长江中下游三合土浇浆墓的大量流行也与同一时期包砖城墙的流行趋势一致。此外,据笔者对资料的整理来看,早在包砖城墙的出现之前,三合土就已经被运用到筑城活动中了。早期的夯土城墙一般很少单独使用一种土进行夯筑,通常都是将黄土、石灰、河沙按比例搅拌,形成三合土进行夯筑[19]。最早在山西汉代左国城的城墙中就开始使用三合土夯筑城墙了。左国城是早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人建设的第一座都城遗址,该遗址城墙是用黏土、沙子和石灰组成的三合土进行夯筑的[20]。西夏统万城也是夯土版筑的土城墙,城墙材料同样使用了石灰、黏土、沙子混合的三合土[21]。可见早在夯土城墙的修建中,已经开始使用三合土。

总的来看,三合土在房屋、土城墙等建筑上的运用,为三合土在墓葬修建中的应用打下了社会基础,而包砖城墙的流行让三合土作为砌砖材料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三、三合土墓的形制演变及葬俗思想

在成熟的三合土浇浆墓出现之前,三合土在墓葬中的使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本文针对其使用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类,用于铺设墓道、墓底及墓顶。分为三型:

A型。三合土用于墓顶。这一型最早在汉墓中出现。河北望都二号汉墓墓顶的每层券顶上,均以白灰砂浆浇灌。宋代的代表墓葬有江苏淮安宋代壁画墓二号墓[22]。

B型。墓道铺三合土。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唐桥陵,其墓道底以三合土夯实[12]。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墓道为土坑墓道,其底层同样铺有石灰糯米汁浇浆[10]。

C型。墓底铺三合土。浙江绍兴漓渚棠棣乡南宋砖室墓,该墓为夫妇合葬墓,两室墓底均铺设了三合土石灰浆[23]。江苏江阴市青阳镇里泾坝宋墓同样也在墓底铺设了三合土石灰浆[24]。

第二类,用于墓砖砌筑抹缝。江苏南京林学院北宋墓的墓砖使用三合土石灰浆砌筑。浙江杭州南宋梁端礼墓,在使用石灰抹缝的同时,用类似三合土的材料填充了内外两重砖。[25]浙江诸暨南宋董康嗣夫妇墓[26]和福建朱著墓[27],同样使用石灰糯米汁混筑砌成,砖与砖之间用石灰浆勾缝。

第三类,用于墓室抹壁。江西南丰桑田宋墓,墓室四壁都抹了石灰砂浆[28]。浙江丽水南宋墓,墓壁抹有三合土,墓室中部还有三处抹三合土拌小石子的面,简报认为应为石柱基础[29]。湖北襄樊檀溪北宋墓,墓壁整体为石灰浇筑[30]。墓壁抹石灰浆的一般多为壁画墓,除防水防潮外,也为方便作画。

第四类,浇灌棺木。根据墓葬形制,将其分为四型:

A型。竖穴土坑浇浆墓。根据墓穴数量可分为二亚型:

Aa型。为竖穴土坑单穴浇浆墓,代表墓葬有江苏江阴孙四娘子墓[9]、江西南昌唐墓[11]。

Ab型。为竖穴土坑双穴浇浆墓,代表墓葬有安徽南陵铁拐宋墓[31]。这一类的浇浆墓都属于北宋中晚期,数量少,至今仅发现两座,且都是品官家眷墓。

B型。砖室浇浆墓。根据墓室数量可分为二亚型:

Ba型。为长方形单室砖墓。代表墓葬有江西吉水西园北宋墓[32]。

Bb型。为长方形双室砖墓。代表墓葬有福建邵武县接龙头宋墓[33]。

砖室浇浆墓的年代从北宋到南宋都有发现,数量较多。多为品官墓,少量几座无法确定墓主身份,根据随葬品情况和葬制来看,应为平民墓。

C型。石室墓。根据墓室数量可分为二亚型:

Ca型。为单室石墓。代表墓葬有江西乐平宋代壁画墓[34]、铅山宋淑国夫人墓[35]、瑞昌李洋湖南宋墓[36]、南城陈肃墓[8]。

Cb型。为多室石墓。代表墓葬有安徽无为宋墓[37]、福建福州北郊南宋墓[38]。石室墓发现较少,年代集中在两宋之交。

D型:砖石合构墓。根据墓室数量可分为二亚型:

Da型。为砖石合构单室墓。代表墓葬有浙江兰溪南宋墓[39]、嘉善县宋墓[40]等。

Db型。为砖石合构双室墓。代表墓葬有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41],上海嘉定宋赵铸夫妇墓[42],浙江武义徐邦宪墓[43]、武义徐谓礼墓[44],江苏南京建中村南宋墓[45]等。这类浇浆墓发现最多,贯穿整个宋代。

从以上整理可以看出,三合土在墓葬中的最早运用可以追溯至汉代,主要用于墓道、墓底及墓顶的铺设。唐宋以后,除将三合土直接用于墓室棺椁的浇灌外,也将其用于墓砖的砌筑勾缝和墓壁抹光。这一进程大致是从墓道至墓底再到墓壁,最后形成对棺椁的浇灌。若以棺椁为中心,可以总结为对棺椁的由远及近,其思想的根源是对尸柩的保护。历来,丧家治丧都极为重视对尸柩的保护,“古之葬者,厚之以衣薪,后代圣人易之以棺椁。有发冢者,加役流”[46]。在唐律中已有对开棺毁坏尸体的处罚且刑罚极为严苛,这也导致了后代对棺椁的逐渐加固。《司马氏书仪》载:“葬有二法:有穿地直下为圹,置柩,以土实之者;有先筑延道,旁穿土室,撺柩于其中者。”然“筑土实其延道,然恐岁久终不可崩坏,不若直下穿圹之为牢实也”[47]。穿地宜狭而深,仅令容棺最佳,司马氏强调墓室应小而深,大则容易崩坏。从发掘材料来看,宋代以后的墓室空间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其目的也是对墓室棺椁的保护。朱熹在司马氏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作灰隔”的筑墓形式,因“石灰得沙而实,得土而黏,岁久结为全石,蝼蚁盗贼皆不能进也”[6]114。三合土坚似水泥,既防水、蚁又防盗贼,完美契合了古人对尸体及墓葬保护的要求。而逐渐缩小的墓室空间也为三合土的浇灌提供了可操作性。由此,这一墓葬形制在朱熹等大儒的推广下得到普及。

此外,笔者对已公布考古资料的26座宋代三合土墓作了初步的整理(表1)。其中,江西地区有7座三合土浇浆墓,数量最多,且形制基本完整。浙江地区也有7座墓葬使用了三合土,但多只用于抹壁,用三合土浇灌棺木或墓室的仅有3座。江西地区的三合土墓不仅数量最多,年代也较早,多在北宋时期。加之江西南昌唐墓和南昌唐城墙中三合土的使用,或可将江西作为三合土浇浆墓的源地进行探讨,证明这一观点还有赖更多的发掘材料和进一步的研究。

表1 宋代三合土墓一览表

四、三合土浇浆墓成因蠡测

三合土作为建筑材料具有极强的坚固性与防水性,在仰韶文化晚期已经作为建筑用材被运用到房屋地面和建筑基础上。西周至汉代由于人工烧造石灰技术的发展以及砖砌建筑的出现,三合土被更多地运用到房屋及城墙的修建中。这一使用基础为三合土墓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事死如事生”的葬俗思想影响下,三合土逐渐从地面建筑转移到地下建筑的使用中。根据前文论及的,三合土在墓葬空间的使用进程似乎与三合土在房屋修建中从地面到墙壁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所谓“事死如事生”,为逝者修墓多模仿生人宅第,这一模仿体现在北方宋墓中是对空间布局和器物陈设的模仿。北方仿木结构墓葬可以看作墓室模仿生人宅第最为极致的表现。而体现在南方宋墓中或许就是对建筑用材即三合土等材料的使用。

发掘材料透露出三合土墓的分布特征,目前已发现的三合土墓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3个省份,福建、湖南、安徽等省份有零星发现。对这一分布特征,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水患及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导致夯土建筑容易被毁。在修建房屋和城墙时,砌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的使用年限,而三合土坚固密封的特性使其作为砌砖材料得到极广泛的推广。为生人筑城修屋所考虑的问题,为逝者修墓也同样被考虑到,这一认知促使三合土在墓葬中的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以致在同时期的技术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宋明以后浇浆墓的发展历程和分布区域与同时期包砖城墙的发展历程和分布区域相重合。二是政治因素。宋室南渡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政治中心。南宋皇室葬于南方的皇陵采用“石藏子”形式,石藏子一个重要的结构就是在墓壁和石椁之间填塞胶土,石藏子制度原是“以异日迁葬之便,玄室做长方形一间,外周石壁一重而已,其后因江浙地卑土湿,复增外壁一重,二壁之间,以胶土打筑”[48]。石藏子从形式上看与浇浆墓极像,其主要目的也是加强对尸柩的保护。从已发掘的材料来看,两宋时期的三合土浇浆墓基本都是品官墓和品官家眷墓,品级不低。这类墓葬易受上层阶级丧葬思想及礼制的影响。鉴于此,在南方的地理因素及政治因素双重影响下,三合土墓逐渐流行开来。

除技术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外,唐宋丧葬礼制的变革也极大地影响了唐宋以后筑墓形式的变化。关于宋代丧葬的厚薄一直有所争议,近来,学界逐渐认识到丧葬厚薄不能简单以随葬品的多寡来判定。宋代纸质明器和焚祭的盛行导致宋代墓葬中随葬品数量远不及前代,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宋代盛行薄葬。有学者认为宋代属于“厚丧薄葬”,提出宋代虽然随葬品少,但是丧葬仪式繁复,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厚葬。北方宋墓随葬品少,但盛行仿木结构,形制复杂,壁画砖雕十分精良。南方宋墓中仿木结构少于北方,但南方浇浆墓的筑墓流程与成本并不逊于仿木结构墓。浇浆墓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宋代在丧葬活动中的投入不仅不算是薄葬,甚至可以认为其所需较前代更胜一筹。此外,在朱熹等理学大家的倡导下,宋代崇古之风盛行,体现在筑墓形式上就是深埋密封,三合土浇浆墓也是这一礼制变革背景下的产物。

猜你喜欢

墓葬城墙石灰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暮春壁秀映石灰
不同有效成分的石灰消毒防病效果的比较试验
墓葬中的女人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高浓度高气压在烧结用石灰气力输送中的应用
石灰: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在公司的应用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