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应法 在儿童双语教育中的应用与突破
2022-03-27陈思谕赖浩涛
■文/陈思谕 赖浩涛
儿童时期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抓住关键期对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随着人们对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越来越多人认为学双语应从儿童抓起,以促进儿童语言、认知、交际、思维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本文以全身反应法为研究内容,分析其应用现状与突破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增强双语教学活动效果提供参考。
一、全身反应法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全身反应法,这是一种语言和动作协调统一的语言教学法。此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目的是在开口之前培养听力能力,做到言行协调一致,减少个体学习外语的心理压力。
(一)记忆痕迹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全身反应法符合记忆痕迹理论。该理论认为记忆联系越是经常和强烈,该记忆的联想和回忆就越容易。基于儿童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特征,全身反应法通过引导儿童听从指令和模仿教师动作,帮助儿童巩固所学知识。当教师发出双语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时,儿童能立即理解教师的指令并进行模仿,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左右脑分工理论
左脑起到形成逻辑思维的作用,右脑起到形成抽象思维的作用。美国生物学家斯佩里提出了左右脑分工原理,强调左脑和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全身反应法是一种利用右脑学习语言的方法,儿童通过模仿教师的教学指令或者做肢体动作理解新知识,减少左脑的干预和对目标语言的翻译,从而提高学习双语的 效率。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研究发现,儿童在开口说话前要经过大量的听力练习。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克拉申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他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应当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强调要“粗调输入”,即教师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语言输入并且选择儿童可理解的、略高于儿童现有语言水平的内容。
(四)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身反应法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减轻儿童在教师面前的心理负担。此外,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儿童学习双语的积极性,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减轻儿童出错后的心理负担。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全身反应法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语言输入的趣味性帮助儿童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全身反应法在儿童双语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双语阅读
阅读教学是儿童、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着儿童边读边看、边做动作,帮助儿童理解他所听到、看到的单词或句子。例如,在学习“Drive the car.”这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做手握方向盘并且转动的动作,让儿童大声说出“Drive the car.”并重复多次,促使儿童对这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当儿童第二次读到这个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动作,并明白这个句子是“开汽车”的意思。全身反应法符合儿童好动、好模仿的天性,肢体语言动作对儿童是具有吸引力的,不仅能激发儿童模仿的兴趣,还能帮助儿童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双语含义。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全身反应法不仅能提高儿童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儿童强化语言 思维。
(二)儿童双语歌曲
教师在教导儿童学习双语歌曲时,可以选择节奏性强、有明显韵律的双语歌曲,并利用全身反应法设计富有趣味的动作,结合儿童爱模仿的特点,让儿童充分运用肢体来学习双语歌曲,提高儿童对双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Up and Down双语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根据歌曲的节奏边唱边做动作,然后给儿童单独演示“stand up”和“sit down”的动作,最后和儿童一起边唱边做动作。这样儿童不仅轻松地学会这首歌曲,还学习到两个常用词组。
笔者曾开展儿童双语童谣课程,选择如My Body和Ra i n , Rain,Go Away等经典童谣,在学唱歌曲环节,带领儿童一边唱,一边做动作,比如在唱“clap your hands”时让儿童鼓掌,在唱“move your arms”时让儿童摸摸手臂,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通过全身反应法,运用表情、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双语歌曲的兴趣,还能增强儿童学习双语歌曲的 效果。
(三)儿童双语游戏
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以游戏促教学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指向。教师将全身反应法运用在双语游戏中,可以激发儿童对双语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把传统单词教学设置成游戏的形式,例如,在学习螃蟹、乌龟、海马、海豚等动物的双语名称时,教师可以让儿童一边听,一边扮演动物,同时学习动物双语名称的表达。基于儿童模仿能力强和表演欲望高的特点,教师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儿童通过模仿和表演,加深对动物双语名称的印象。
另外,全身反应法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物的声音或呈现动物的部分身体图,引导儿童在听到声音或者看到图案时说出该动物的双语名称,举起相应动物的玩具模型等,这不仅有利于儿童掌握该动物双语名称,还有利于儿童了解该动物的特征和习性,由点及面,帮助儿童建构知识经验体系,从而达到促进儿童掌握语言知识和主动输出双语词汇的目标。
三、全身反应法应用于儿童双语教育的局限性
(一)教学准备方面
首先,全身反应法是基于教师用语言、实物、动作等方式向儿童讲解目标语言,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使用的方式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向儿童讲解目标语言。教学准备的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儿童学习目标语言。其次,全身反应法的使用仅适用于实物描述,不适用于抽象物体的学习,所以在学习抽象目标语言时会受到限制,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最后,根据儿童的记忆规律,儿童早期正处于以无意注意为主导、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阶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上要选择贴近儿童日常生活且儿童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儿童把目标语言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增强儿童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实施方面
在实际课堂中,教师通常通过儿童的表现来判断儿童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判断的标准为儿童做出动作的速度,速度越快则儿童掌握得越好。但是这种判断是不准确的,因为儿童可能只是感到新奇而对教师动作进行机械性模仿,或者是短时记忆,并不能真正代表儿童对目标语言的理解程度。另一困境在于教师不能自然地过渡到语言运用阶段,全身反应法强调的是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内化后再进行语言输出,提倡理解先于表达,不强迫儿童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口说话。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准确判断每一名儿童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因而在安排课程进度方面有一定的 困难。
(三)教学管理方面
全身反应法在教学管理上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课堂纪律及空间选择。基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秩序难以把控的情况,对于经验不足的新手教师而言,这种情况更为频繁,这需要教师制定合理的活动常规,以确保课程顺利开展。此外,授课空间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身反应法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结合课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场所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考验。
四、全身反应法在儿童双语教育应用中的突破
(一)抽象名词具体化
全身反应法是儿童语言教学法中的一种,它以一定的目标语言作为基础,教师通过阐述、解释、演示等方式,促使儿童理解目标语言,从而对教学做出反应、回应。但是,在面对一些抽象化的名词时,教师无法直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其含义。对此,教师要把抽象名词具体化,添加一个词作为辅助,将抽象名词变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词组,然后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例如,“beautiful”这个词是无法直接应用全身反应法进行表述的,加入辅助词变成“beautiful girl”,并用照片作为辅助,便可以用肢体语言呈现“beautiful”的实际含义。
(二)拓展延伸,课内外 结合
课内外相互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内是输入,课外是输出。实践、输出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回忆课内知识这一过程就是全身反应法在课外的拓展、延伸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会调动全身感官,运用回忆、肢体语言等多种表达形式,回应课内教学。
例如,教师在课内教授儿童关于蔬菜类型的知识,当儿童在路上或和妈妈逛菜市场的过程中看到没见过的蔬菜时,课堂的强化印象会促使儿童想起与此相关的课内知识,并对自己没见过的蔬菜展开思考,进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软硬兼施,有的放矢
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纪律的维持方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全身反应法需要配合软硬兼施的方式管理课堂,这既是对教师把控课堂能力的检验,也是培养儿童秩序感的过程。在严格的教学管理规则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奖惩制度来促进儿童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儿童共同维护活动 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