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笛曲《喜相逢》演奏分析

2022-03-27戚育萌

轻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吐音滑音乐段

戚育萌

一、《喜相逢》作者简介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年出生于河北阳原县。从小跟其二哥学吹竹笛。17岁时随其大哥到包头市谋生,在此期间他潜心钻研民间音乐,熟悉和掌握了当地小戏“二人台”的音乐风格特征,并糅合进自己的笛子演奏中。解放后参加察北宣传队。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引起音乐界的瞩目,后调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1958年后,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去芬兰、瑞典等国以及港澳地区演出。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几十年来,创作、改编和演奏了大量笛子乐曲,出版了《冯子存笛子曲选》,后又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由于他来自民间,具有丰厚的民间音乐素养,对流行于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的民歌、戏曲、二人台音乐等非常熟悉,所以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2]代表作品有《喜相逢》《五梆子》《万年红》等。

二、《喜相逢》创作素材

冯子存的代表作《喜相逢》,此曲原为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3]在1950年,笛子大师冯子存先生在此音乐风格上将其改编创作成笛子独奏曲;后又由作曲家周成龙先生改编为四重奏,用两支G调梆笛、一支C调曲笛、一支G调低音笛演奏。乐曲风格粗犷豪爽、热情奔放。

《喜相逢》原来的曲调比较简单、短小,用拍子记谱只有16小节(见谱例1)。

谱例1:

然而,一首简单的乐曲经过冯子存先生的加工改编,成为了一首具有北方“二人台”戏曲音乐风格特色的、生动活泼的、极具表现力的笛子独奏曲。改编后的《喜相逢》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二人台风格的同时,让人们听到了笛子独奏时的音响色彩,感受到了音乐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冯子存先生通过多种创作手法高度集中地将二人台的戏曲因素及特点融入到乐曲中,取其精华,开拓创新,赋予了这首乐曲久盛不衰的生命力。[4]为了表现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的情景的音乐主题,作者充分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和改变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加花、扩充、变奏,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主题的音乐形象。[5]

三、独奏曲《喜相逢》作品分析

乐曲《喜相逢》可以分为四个乐段:第一乐段以散起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依依惜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第二乐段表现久别重逢时的喜悦;第三乐段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第四乐段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这是一首民间变奏曲,在演奏时,应依曲中所描绘的人物之情对乐曲作细致的艺术处理,以体现乐曲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感人的生活情趣。

第一乐段:1—30小节。乐曲以散起形式,以缓慢的速度以及滑音、花舌的运用,通过强弱对比明显地表现了亲人难舍难分的情绪。前六小节速度为56,从第7小节起稍稍提速到63,第12小节要求清脆地演奏出各个音符,第23小节又再次提速到84。在技巧上,该乐段运用了垛音、滑音、花舌、波音、颤音、赠音等,在强弱对比、单吐和双吐的基础上更好地表达第一乐段的情感。

第二乐段:31—58小节。该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第一次变奏,速度加快到92,优雅地演奏。在技巧上,该乐段运用了花舌与垛音,整个乐段大面积的双吐音烘托氛围,表达久别重逢时的喜悦、欢乐情感。

第三乐段:59—86小节。该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第二次变奏,速度提速至126,是第一次提速(63)的二倍。该乐段大量连续的三吐音,发音(TTK)在每个第一个吐音后都进行抢气,以保证长达21个小节的连续吐音的完整性以及饱满度。在三吐音期间有两次加速,从三吐音部分开始是第一次提速,过半后开始第二次加速。通过速度变化以及舌头灵巧的吐音将该乐段推向高潮,渲染乐曲、升华中心,表现出返回家乡时欢乐雀跃的情绪。

第四乐段:87—114小节。该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第三次变奏,除了前几个乐段中常用到的花舌、垛音外,加入了连续的两组滑音(低音6到中音1、中音6到高音1),且两组为高低八度关系。最后两个小节为渐慢处理,与倒数第三小节做个接近于“中断”的处理效果,缓慢地在渐强的延音5中结束。该乐段表达一种久别重逢、亲人回家团聚的场景,气氛更加热烈。

四、重奏曲《喜相逢》作品分析

重奏曲《喜相逢》以56的速度自由地开始,由两句梆笛对奏,演奏时声音要放开做到干净利落,音质饱满。乐句中C调曲笛和G调低音笛的长音音准要统一,收尾时注意吹奏角度与口风的运用。

第1小节起的前两个乐句分别是梆笛1与梆笛2相对自由地独立演奏,在技巧上使用了垛音、花舌、滑音等。曲笛、低音笛声部均是在两个乐句的尾音处衔接过来,并通过长音加滑音的方式使乐曲变得生动。

第19小节乐曲入板后,速度稍变慢达到48的速度,保持两小节后渐快,四声部间要准确把握节奏,互相聆听,注意配合。在技巧上,注意跳音要短促、有力;花舌的突强与突弱,四声部要统一、整齐。

第72小节起的小快板,要热烈地演奏,两支梆笛在旋律上相互呼应、衔接准确,曲笛、低音笛做旋律伴奏,但也需要紧密配合,不仅仅是曲笛与低音笛两个声部间的配合,还有四声部间的默契配合。尤其在第77、78小节,曲笛、低音笛声部的各自先后四个十六分音符需要彼此衔接好。

第108—121小节为梆笛2的三吐音部分,根据旋律分为三组,分别做出各组的先渐强后渐弱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速;从第121小节的最后一拍的后半拍起相继加入了其他三个声部,随着音符四个声部间一起做渐强渐弱效果。

第143小节起的快板,前四小节为两支梆笛与曲笛、低音笛间的对话,以f(强)的力度演奏。

第151—158小节,连续八个小节的曲笛、低音笛先后的四个十六分音符衔接与上面所提及到的类似,需要彼此间仔细聆听,及时做出调整,并且需要配合好梆笛的旋律部分。

第166—170小节是曲笛、低音笛两个声部安静的伴奏,以mp(中弱)的力度演奏。

从第188小节起到结尾,四声部的整体旋律线条大体上一致,节奏型也大面积相同,该部分是一个四声部合奏的听觉效果;到最后四个小节时,突然停住,声音戛然而止,再次起拍缓慢结尾。

五、独奏曲《喜相逢》吹奏处理

首先,在技巧方面,独奏曲《喜相逢》中大量运用了花舌、滑音、垛音、气震音等,那么笔者先就这些技巧进行简略分析。

花舌:舌头在嘴中“打嘟噜”,发“的儿”的音,以达到类似于琵琶轮指的音响效果。花舌是在二人台戏曲音乐中常使用的技巧之一,它需要舌头、气息、手指三者之间的配合。在该曲中,花舌的处理有长有短,随着音符的时值来决定。比如,在句尾长音时,就需要长的花舌音;在十六分音符处,就需要短的花舌音。

滑音:普通的滑音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上滑音就是由两个音之间的高音滑向低音,反之则为下滑音,通常在谱面上会有清楚的符号。滑音在吹奏时相对柔和些,从谱面上的前一个音符,按照滑音方向,轻轻地向上或是向下抹,从而达到滑音的吹奏效果。滑音能使笛子的声乐更加华丽、流畅并富有色彩。该曲中除了上面提及的常规滑音外,还运用到了回滑音。回滑音就是由这个音符开始先滑上去再滑回来最终再滑上去,例如,该曲中1的回滑音的音响效果就是6161-。

垛音:是通过手指快速地、同时地、有力度地将手指按到笛孔上所产生的音。要与历音做好区分,并非是从高音按照音阶逐一向下运指。该曲中的第一个音就运用了垛音,要有力度地开启乐曲的演奏。

气震音:气震音是由腹部的震动产生的,向前顶再放松、再顶再放松的一个过程,练习气震音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腹部越吹越紧,最后变成只有顶而没有松的状态,那便达不到气震音的效果了。该曲中气震音的运用要自然,随着旋律自然地在长音处运用气震音。

(一)第一乐段(1—30小节)

第一乐句的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由高音1垛音至中音3,要求有力度地演奏;紧接着的中音2做了个延音处理,并加上气震音、做渐强。第三个小节的中音1做回滑音处理(演奏记谱为6161-),并从滑音起就加上花舌,1做延音处理,随着节拍先渐强后渐弱(见谱例2)。

谱例2:

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处理方式相同。第三乐句的吐音部分(8—9小节),第9小节采用的是在连音吹法的基础之上加上吐音,形成一种音断气不断的感觉,第10小节是断开的双吐音做渐快处理。第12—18小节,演奏时连、断结合,增强乐曲的音响效果,丰富乐曲中蕴含的情感。第19—20小节处,将第二小节的低音7加上装饰音,使之与第一小节的装饰音相同,并形成相同的效果,将连接处的滑音加重,强调花舌与回滑音。第23—29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吐音部分,为第二乐段的快板起到铺垫的作用,该部分在到达快板92的速度前先提速到84的速度。

(二)第二乐段(31—58小节)

该乐段是优雅、欢快的快板,由大面积的双吐音组成,需要做到吐音清晰,控制好速度,不宜过快,速度应在第三乐段提到本曲的最高速度,达到高潮,该乐段只需为第三乐段做好铺垫即可。该乐段在适当的位置上比原本谱面上多加了一些装饰音,例如,花舌、垛音、滑音等。笔者的装饰音添加位置如下:第31小节的第一个3上加垛音、第32小节的3上加垛音、第34小节的3上加垛音、第41小节的第一个3上加垛音、第42小节的四个音符都加上滑音、第45小节的3上加垛音、第46小节的第一个1上加滑音、第49小节的7上加花舌、第54小节的3上加垛音。装饰音的使用为该乐段增添了快板所带来欢乐与喜悦,强化乐曲的情感氛围。

(三)第三乐段(59—86小节)

该乐段与上一乐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的是都是大面积的吐音部分,不同之处在于该乐段为三吐音,而上一乐段是双吐音。该乐段的连续后十六音符三吐音部分需要短促、有力地演奏,体现出生动活泼的吐音韵律,在演奏在此部分时可以每拍换气,换气位置在每个前八分音符之后与后十六分音符之间的位置(见谱例3)。

谱例3:

从一开始126的速度,随着乐句渐渐提速,在把控好速度的同时做渐强与渐弱处理,并注意力度记号,越来越快的速度将乐曲推向高潮,表达一种浓烈的情绪,将强烈的感染力与冲击力带给听众们。

(四)第四乐段(87—114小节)

该乐段表达久别重逢、合家团圆的欢乐场面。第95—97小节是一组连续的滑音,用p(弱)的力度演奏;第99—101小节也同样是一组连续的滑音,用f(强)的力度演奏。这两组是高低八度的关系,通过强弱做了明显的对比效果。第113—114小节,乐曲的末尾处渐慢下来,所有装饰音做慢处理,将这些小的细节凸显出来,最后尾音为一个长音5,将其加上花舌并做延音、渐强处理,最后滑音至1结束本曲的演奏。

注释:

[1]胡玉泉.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教案.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M].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05:721—722.

[2]陆金山.“吹破天”——笛子大师冯子存[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8(01):38—46.

[3]王文军.浅析在中国竹笛各地域音乐风格作品中吐音技法运用的辨析及其文化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2(13):117.

[4]庞海源.冯子存笛曲《喜相逢》《万年红》创作与演奏风格探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

[5]罗德栽.《喜相逢》与冯子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03):40—41.

猜你喜欢

吐音滑音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吐音在长号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浅谈小号吐音的吹奏技巧
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