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琴馆音乐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9

轻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琴艺术研究

项 尚

古琴艺术历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并且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这也是琴乐在古代主要的传承方式。历史上诸多琴家如东汉蔡邕、蔡琰父女,魏晋荀勖、荀藩父子等都具有一定的家学渊源,即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则是琴人与艺徒之间的传承,并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相近的艺术风格,诞生出各具特色的古琴流派。这些家族内、师徒间的传统琴乐传承方式为琴乐文化的继承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转变,古琴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日渐发生质的变化,传统的琴乐传承方式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也正是在此历史语境中,以“当代琴社、琴馆”为载体的新传承方式成为琴乐传承中的重要部分。琴社这一概念自古有之,而当代琴社与传统琴社有较大区别,传统琴社是以雅集为主要形式、琴人之间琴艺和琴技交流为主要功能;“当代琴社是由政府认定以各地传承人为核心,经政府文化部门批准,自筹资金和场地,开展包括琴乐传习在内各种活动的场所。”[1]“琴馆是由琴社演变而来,更着重定位于对古琴艺术的培训,是研究琴学、传习培训琴艺以及销售琴器、琴谱,追求商业利润,兼具民间团体与培训机构这两者特征的复合体。”[2]如今的琴馆已经成为当下传承与传播古琴琴乐的重要社会组织机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于古琴艺术的研究、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其中,有关“琴馆”的研究也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古琴的当代传承方式之一的“琴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与总结,籍此把握近年来琴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关注学界的焦点变化与最新动向,以期探讨有关琴馆研究中新的研究空间与不足。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琴馆的整体性研究、有关琴馆的地域性个案研究、琴学研究中对琴馆的思考,展开研究综述。

一、对琴馆的整体研究

目前针对琴馆的研究著作较少,仅有一本施咏教授的《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此书聚焦于2003年古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古琴文化呈现的新格局。上篇梳理了七个琴派各琴社、琴馆的生态发展环境和运作模式,展现了当前各地区琴乐的生存现状,下篇对当代古琴的传播、传承、保护、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此书也对古琴发展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施咏教授在各地区琴乐的生存现状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对各地琴社、琴馆有着较为全面的梳理,对古琴非遗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并且对于把握古琴文化当代的传承提出了整体的思考。

王耀珠教授在《琴馆时代》[3]中通过对琴社、琴馆、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三种文化形态的分析,对“琴馆时代”这一概念进行整体探究,并对古琴传承和教育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代琴馆形成原因与历史文化背景,并以经营者与馆主的关系与经营方式为标准将目前的琴馆分为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相较于传统琴馆的差异表现在商业活动、经营规模、经营内容三个方面。王教授认为当代琴馆的构成因素产生了一些全新的功能,使得琴馆与音乐高等教育之间可能形成了互为支持的良性机制。对于琴馆的发展问题,王教授提出了审美多元、定位普及、保持品格、平衡义利、特色经营等重要建议。

王耀珠教授对“琴馆时代”概念进行分析解读,并对“琴馆”提出许多前瞻性的观点,这些开拓性的问题一方面引起了学界对“琴馆”这一新兴现象的注意,另一方面指引了后续学者对“琴馆”研究的方向和道路。

二、对琴馆的地域性个案研究

通过对有关琴馆研究的分类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对琴馆的研究大多因地制宜,采用以地域或是古琴流派的划分方式进行专题研究。笔者以地区为划分标准,对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总结[4]。

(一)对四川地区琴馆的研究

蜀地古琴艺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中国古琴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对蜀地琴馆的调查研究也最为丰富。

对蜀地琴馆现状的研究中,王钰婷[5]对成都古琴艺术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以曾成伟古琴艺术机构和梓又琴馆为核心关照对象,从多方面展现了古琴艺术传统到当代的转变。该文作者认为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呈现出“传统与当代的矛盾与共生”,矛盾在于古琴艺术的传承应该选择“求古”还是“求今”。李松兰[6]的博士论文则以历史人类学“历史”观视角观察以琴派为表征的区域性古琴艺术背后的音—地—人关系。其文中的第四章“蜀派的现状”对蜀地古琴文化景观进行深入研究,该文作者认为受成都古典城市文化的影响,蜀派的琴艺活动具有开放性、封闭性的特点,反映了平民化和世俗化的审美习惯。

对蜀地琴馆发展的建议,朱江书、甘绍成[7]提出各琴馆、琴社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培养研究人才。王海娇[8]提出琴馆、琴社需要依靠现代科技的传播力量,借鉴高校的管理体制和现代化高端企业的运行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对广东地区琴馆的研究

广东作为岭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亦是古琴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浙派琴艺的传习、梅庵派琴艺的传习、岭南派琴艺的传习、北京钧天琴院的古琴传习方式、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学习理念与方法等在广州这样的都市中各放异彩。

魏伶旭[9]的系列文章全面地展示了广州地区琴乐文化教育空间现状。该文作者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切入,探究琴馆在广州兴起、发展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深层缘由,并选择广州七木琴社、浙派徐门琴馆、心灵树古琴生活艺术馆、钧天静池琴馆进行个案调查,从教育观念、构成要素、教育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广州琴馆琴乐文化的教育空间存在“各自为政、相互竞争;传承琴派的观念淡化;濡化教育方面缺失的问题”。并提出“琴馆需将古琴普及教育、濡化教育、琴学研究三者相结合,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琴乐文化教育的平衡、有序发展。”另外陈华丽、吴晓明[10]对广东江门古琴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反思,并对景堂图书馆和华厦大音琴筝学苑的古琴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李谦[11]则探讨了广州市古琴雅集的形式与内容。

(三)对江苏地区琴馆的研究

江苏地区从古至今可谓是流派林立,源于扬州的广陵琴派;源于常熟虞山的虞山琴派;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南京地区的金陵琴派;以南通、镇江、安徽合肥为活动中心的梅庵琴派都在江苏地区聚集。有丰富琴派历史背景的江苏,当代琴馆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施咏[12]选择了南京地区的金陵琴社、幽兰琴馆、青衫琴堂等作为调查对象,将南京地区的古琴传承总结为“琴人身份之民间与专业结合;琴人年龄老中青三代结合;保护传承结构体系多层面、立体化;演奏风格开放交融、淡化流派传承形式多元综合;注重琴人全面修为”五个特点。在施咏另外两篇论文[13][14]中,分别对“南通梅庵琴社”和“南通古琴研究会”、镇江“梦溪琴社”进行了调查研究,施教授认为影响广陵琴社发展因素是古筝的影响、商业利益与文人情谊的矛盾、政府的忽视和琴人的素质问题。

王霓[15]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切入,总结了苏州目前古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征:“古琴销售单位数量增多、古琴教育培训产业规模庞大、空间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并提出“构建古琴文化传承体系、搭建古琴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延伸古琴文化产业链长度、构建苏州古琴产业生态圈的四大产业发展重点”。田青[16]对徐州地区的古琴艺术发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提高传承品格、加强琴社联盟、开展师资培训”等建议。

(四)对山东地区琴馆的研究

对山东地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诸城派的古琴传承研究。杜晶[17]从诸城派古琴传承体系、生存现状、变革和创新切入,较为立体地体现了诸城派古琴的传承系统与传承方式的变化,并对山东古琴社、泉韵琴社和德音琴社进行了深入调查,该文作者认为山东地区的琴社现今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找到发展的出路。张满[18]从诸城派古琴的历史渊源、传承系统和当代发展三个方面切入,提出山东区域的古琴传承局限在济南地区,各琴社之间需要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彭明妍、杜琳琳[19]认为山东诸城派在古琴艺术发展方面具有分散性特点,导致琴派内部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从而阻碍古琴艺术的发展。

(五)对浙江地区琴馆的研究

施咏[20]介绍了杭州霞影琴馆教学、管理、产业、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特色,认为霞影琴馆新的模式与路径是在构建现代社会意义下的古琴馆富有实效与时效的古琴传承之路。施咏的另外两篇论文也集中探讨了杭州琴馆的发展,一篇[21]以杭州霞影琴馆老年古琴班为个案,探究了老年古琴班琴乐学习中的特殊性,另一篇[22]总结西湖琴社活动的新的模式与路径。

(六)对吉林地区琴馆的研究

关注该地区琴馆的研究较少,仅有两篇。蒋子郁[23]探索了长春地区古琴琴馆的经营发展模式,对龙人琴苑、春暖古琴和纳音堂三家琴馆进行信息整合分析,提出琴馆可以与国学学校和专业院校合作、完善网络平台与琴人资料的建设。毕新宇[24]也对春暖琴馆进行了个案调查分析。

(七)对辽宁地区琴馆的研究

关注该地区琴馆的研究较少,仅有两篇。顾永祥[25]从专业院校、社会、政府三个方面总结了十余年来沈阳古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提出辽沈地区教育机构、活动中应体现古琴艺术特色的建议。于晓雯[26]探讨了大连古琴音乐历史性和阶段性发展,对松风琴社、稽古琴居、金州古琴、琴韵轩古琴社、大连九社、大连市古琴研究学会及大连市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进行介绍。

(八)对云南地区琴馆的研究

关注该地区琴馆的研究较少,仅有一篇。韩玉[27]从公共治理角度切入,探析政府、琴馆及专业协会在古琴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概括出昆明市琴馆的古琴教学现状:形式多样,规模小微化;市场特征:儒化,教育淡化,并从政府、琴馆、社会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九)对上海地区琴馆的研究

胡斌的博士论文[28]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表征的理论视角对上海地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观点。其文中的第五章提到21世纪的新式琴馆的发展,对上海乐府琴馆、钧天琴韵琴馆进行实地调查。该文作者认为上海便利的交通、成熟的文化市场、庞大的教师队伍与受众群体,再加上社会主流意识对古琴文化的提倡,以及社会人群时尚生活的实际需要,共同构成了当下上海古琴消费文化的潮流。胡斌提出当前古琴文化发展机遇与困境共存的情况下,应当对“全球化”多元话语进行有效调控和合理利用。

(十)对安徽地区琴馆的研究

关注该地区琴馆的研究较少,仅有一篇。施咏[29]对安徽合肥两家同名的梅庵琴社进行了实地的考察,认为安徽梅庵古琴传承状况不尽如人意,需要在不背离传统琴乐文化理念的前提下,通过琴乐与商业活动的恰当结合,合理化的琴乐商品运作,在文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谋求适合的生存方式。

(十一)对陕西地区琴馆的研究

关注该地区琴馆的研究较少,仅有一篇。陈安之[30]对古琴艺术传播方式及传承现状进行探讨,对西安禅韵琴社、终南书院古琴社的调查研究,针对古琴教学的问题提出艺术性和文化性两手抓的策略。他认为古琴艺术孤芳自赏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生存,古琴艺术需从小众层面、精英文化层面,转变到大众文化层面。

(十二)对贵州地区琴馆的研究

关注该地区琴馆的研究较少,仅有一篇。朱博[31]介绍了古琴艺术在贵州近百年的发展状况,以及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贵阳九嶷琴社、春草堂琴社。

(十三)对江西地区琴馆的研究

关注该地区琴馆的研究较少,仅有一篇。王颖[32]探究了江西古琴发展历程与传承意义,认为江西地区琴社开展效果不佳,宣传效果范围较小,缺乏有效的管理,提出增强保护意识、吸引古琴爱好者、强化校园讲学的建议。

通过对琴馆地域性个案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针对性的琴馆研究已经被学者们所关注,也体现出一定的特点。其一,各地区琴馆研究并不平衡,整体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点。其中对四川、广东、江苏等地区的琴馆研究数量较为集中,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资源结构框架,对吉林、辽宁、云南等地区琴馆的研究数量目前还较少,内容相比较也稍显薄弱,还有一些地区处在研究空白状态。其二,各地区琴馆也体现出很强的地区特色,如广东地区琴馆呈现多元化、融合性强的特点,而四川、山东地区坚持于本地派系传承,体现出坚守性的特点。其三,一些学者在地区性调研中总结出当代语境下古琴艺术的传承所面临的困难,并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三、当代琴学研究中对琴馆的思考

当下的琴馆已然成为当代古琴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因而在琴学研究中亦有对琴馆的关注与研究。

其一,古琴文化研究中涉及对琴馆现状与发展建议的研究。如刘英丽[33]认为现代琴馆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琴馆需要与当代受众进行产业化对接,通过价值连通的方式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许珩哲[34]认为琴馆目前存在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封闭性较强、琴人缺乏机构管理意识与方法的问题。臧卓敏[35]认为琴乐传习的不利因素有现代琴馆的师资构成较为复杂,学费昂贵。与之相关还有汤素兰[36]、许甜甜[37]、李婷婷[38]、许珩哲[39]等学者的文章。

其二,在古琴文化传播研究中有关琴馆传播方式的研究。张馨予[40]认为现代民间琴馆对古琴文化的大众传播相较于学院、传承人的局限性小了许多,传播的方式与途径相对灵活,但传播标准较于学院、传承人而言不够统一,传播者水平参差不齐,还需要完善与统一。施咏[41]将当代古琴琴乐传播总结为“模糊性、反传播性与多层综合性”三大特征。

其三,古琴传承方式研究中对琴馆的研究。施咏[42]对当代古琴传承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和阐释,古琴群体传承类型正式产生于当代,而当代古琴传承方式整体表现为个体传承与群体传承并存、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方式交织、专业传承与业余传承互融、共生的多元化的态势。周扬青[43]也将古琴音乐分为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承并对两个现象进行比对。

其四,琴人研究中对琴馆的涉及与关注。南鸿雁[44]认为导致当代琴人认同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的琴人群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教习活动的出现。施咏[45]提出现代琴馆中多为较高学历现代知识分子的古琴爱好者,以其对古代文人内核的向往与认同,从而从某种意义上构建了当代的文人阶层,而琴馆里所具有的浓厚文化氛围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高端的具有“文人圈”意味的社交平台与场所。

余 论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读与梳理,我们能够看到近二十年来对琴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琴馆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参与到琴馆的音乐活动中,琴馆对古琴音乐的当代传承与传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笔者也看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些许不足,仍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来进一步拓展。

第一,琴馆研究中存在重复研究、研究视域较为单一的问题。由于目前对于琴馆问题的探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对琴馆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琴馆发展现状的调查,对于琴馆文化的进一步阐释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因此,现有的研究在某些程度上出现了研究视角与方法单一的问题。积极探索对琴馆的新的研究方式,采用多元的视角来切入对琴馆的研究与关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体悟、省察和理解琴馆以及琴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问题。

第二,对琴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稍显不足。目前对琴馆的地区考察有“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点,虽然这是受到派别、历史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阶段性特点,但也明显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对许多地区的琴馆研究并未涉及且急需补充,像上海、北京这样大城市的琴馆关注度并不高,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在对地域性琴馆个案的研究中,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琴馆发展情况各具特色,因此对单个琴馆或某个地区所体现出的特殊性、传统琴派对现代琴馆的影响等问题,也需要研究者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第三,对新兴琴馆的关注与研究还需补充。琴馆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也在加速更新,在瞬息万变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琴馆,也有许多琴馆被淘汰,所以对琴馆的研究要有前瞻性的思考。琴馆的阶段发展情况值得关注,近年来出现在古琴届、网络上独占鳌头的新兴琴馆也值得关注,他们利用新媒介、新方式来传播传承古琴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目前对于这部分琴馆的研究还需补充。

古琴音乐的发展承接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融合现代音乐的审美进行变革和创新,其背后蕴含着历史与当代文化的碰撞、融合与传播,在当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社会环境的推动下古琴艺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广泛的传播使古琴艺术受众壁垒逐渐被打破,古琴本身修身养性的特性也被社会大众赋予高雅艺术的标签。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琴馆承担着责任与挑战。一方面,琴馆成为推广古琴文化的主力军。琴馆作为古琴文化传播的前沿平台,可以敏锐地察觉古琴音乐的受众需求,不断拓展古琴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平衡传统古琴艺术文化韵味与当代人音乐审美。另一方面,当代琴馆突显出商业性与公益性并存的特点,琴馆可以在两种特性中相互转换,因此琴馆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怎么能够保证经营的情况下同时承担文化推广的责任,一直是琴馆面临的重要问题。琴馆的发展需要处理好文化、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古琴艺术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当中,并能够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更加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共同开启古琴发展的新篇章。

注释:

[1]臧卓敏.当代琴乐传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5.

[2]施 咏.当代琴社、琴馆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九[J].音乐探索,2011(02):23—27.

[3]王耀珠.琴馆时代[J].中国音乐,2009(03):20—24.

[4]对四川地区琴馆的研究共8篇、对广东地区琴馆的研究共6篇、对江苏地区琴馆的研究共6篇、对山东地区琴馆的研究5篇、对浙江地区琴馆的研究共4篇、对吉林地区琴馆的研究共2篇、对辽宁地区琴馆的研究共2篇、对云南地区琴馆的研究共1篇、对上海地区琴馆的研究共1篇、对安徽地区琴馆研究共1篇、对陕西地区琴馆的研究共1篇、对贵州地区琴馆的研究共1篇、对江西地区琴馆研究共1篇。

[5]王钰婷.古琴艺术在当代西南地区城市传承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

[6]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

[7]朱江书,甘绍成.蜀中古琴艺术资源现状调查[J].音乐探索,2016(03):12—20.

[8]王海娇.蜀中琴馆、琴社考察研究[J].黄河之声,2017(24):150—152.

[9]魏伶旭.广州琴馆琴乐文化的教育空间之现状研究[D].广州大学,2017.

[10]陈华丽,吴晓明.广东江门古琴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8(01):63—66.

[11]李 谦.广州市古琴雅集现状调查及其教育意义[D].广州大学,2019.

[12]王富康,夏 悦.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J].艺术评鉴,2018(21):45—46.

[13]施 咏.梅庵琴派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0(01):97—110.

[14]施 咏.扬州广陵派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二[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4):56—63.

[15]王 霓.苏州市古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16]田 青.徐州古琴艺术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17]杜 晶.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生存现状之调查研究[D].青岛大学,2010.

[18]张 满.诸诚派古琴传承发展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7.

[19]彭明妍,杜琳琳.山东诸城派古琴艺术发展现状及其传承保护[J].黄河之声,2020(03):5.

[20]张永芳,施 咏.杭州霞影琴馆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五[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4):25—29.

[21]施 咏.杭州霞影琴馆老年古琴班的琴乐传承调查[J].音乐传播,2015(03):34—36.

[22]施 咏.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4):114—120.

[23]蒋子郁.长春琴馆初探[J].北方音乐,2013(05):58—59.

[24]毕新宇.长春市春暖琴馆古琴教学的研究[J].北方音乐,2020(07):91—93.

[25]顾永祥.论十余年来沈阳古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乐器,2016(06):34—36.

[26]于晓雯.大连地区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8.

[27]韩 玉.昆明市古琴教育及其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8.

[28]胡 斌.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D].上海音乐学院,2009.

[29]施 咏.梅庵琴派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0(01):97—110.

[30]陈安之.古琴艺术当代传播方式与传承问题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7.

[31]朱 博.近现代贵州古琴艺术的历史沿革及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2014(02):107—109.

[32]王 颖.江西古琴的有效传承和保护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1):253—254.

[33]刘英丽.古琴艺术产业化对接的路径选择[J].当代音乐,2016(16):92—94.

[34]许珩哲.古琴受众拓展浅思[J].大众文艺,2014(20):159—160.

[35]臧卓敏.当代琴乐传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5.

[36]汤素兰.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J].民主,2017(05):28.

[37]许甜甜.对当代琴社发展的思考[J].黄河之声,2008(04):104—106.

[38]李婷婷.古琴艺术的当代意义[D].云南艺术学院,2017.

[39]许珩哲.古琴艺术与当代受众的对接研究与思考[D].中国音乐学院,2011.

[40]张馨予.当代古琴文化传播要素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9.

[41]施 咏.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古琴音乐——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02):133—143.

[42]施 咏.当代古琴音乐传承方式及其相互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03):42—48,77—78,161,8.

[43]周扬清.古琴音乐传承模式分析——基于“十二个两级传承架构”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138—139.

[44]南鸿雁.当代琴人的“文人”认同论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2):46—49.

[45]施 咏.当代琴人的文化修为与文人认同——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六[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4):102—106.

猜你喜欢

古琴艺术研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寻访千年古琴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