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加快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对策研究

2022-03-27林永然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摘要: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郑州、洛阳、西安沿线城市地缘相接、人文相亲,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但是目前沿线城市合作也存在协同水平不高、产业重构、边界壁垒限制、黄河文化协同保护不足等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先发地区经验后,认为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应健全合作机制、发挥交通连接作用、推动产业合作、加强生态协同保护、共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关键词: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城市合作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郑(州) 洛(阳) 西(安) 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就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进行了安排部署。然而,现阶段由于城市合作面临一定的瓶颈问题,涉及合作基础、合作机制、合作壁垒等多个方面。探索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有针对性的城市合作举措,是河南省加快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关键。

一、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 创新协同水平不高,创新协作链有待培育

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創新合作则是合作带建设的应有之意。然而,从发展现实来看,郑洛西沿线城市虽具备一定规模的创新要素集聚,但创新合作的优势尚未发挥,具体如下。一是对于存量创新资源的地方保护较为明显,郑洛西沿线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众多,但是创新要素之间的结合、自由流动和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各地重要创新平台间的互动明显不足,跨市联合专利研发申请的氛围也并不活跃。二是区域间创新协作的机制尚未建立,沿线城市缺乏支持科技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联手进行科技攻关的合作平台,科创人才、技术、信息等优质要素叠加的效应仍未显现。三是产业链与创新链尚未在地理空间上耦合,创新资源要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郑州、洛阳和西安三座核心城市拥有着大量创新资源、集聚了众多创新平台,而三门峡、铜川、临汾等若干城市则出现了局部创新塌陷,区域创新资源无法有效支撑当地产业的技术更迭和转型升级。

(二) 产业高度重构,城市差异化分工体系尚未构建

郑洛西沿线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不但需要产业规模的做大做强、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还需要产业系统内的顺畅有序、分工得当。郑洛西沿线城市资源禀赋类似,在过去几十年间逐步形成了相似的产业形态,产业门类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不利于区域产业分工的完善。第一,西安、郑州、洛阳三大核心城市产业现实基础和未来布局重叠明显,区域产业差异不明显,城市“精细分工”意识单薄。第二,都市圈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间尚未形成高效的合作模式,近年来,郑州大都市区、洛阳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规划相继发布,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尚未显现,仍停留在虹吸阶段,优秀企业向核心城市扎堆的现象仍然存在,节点城市产业发展存在显著断层。第三,跨省域产业合作网络存在断点,目前郑洛西沿线地区已有的产业合作主要集中于核心城市间与黄河金三角内部,跨都市圈、跨省域的次级节点间合作严重缺失。

(三) 边界壁垒持续存在,市场活力有待激发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涵盖18市1区,涉及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当前,郑洛西区域板块间合作仍然不够顺畅,市场活力尚未有效释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轨道线网存在断裂,直连直通式交通网络尚未构建。区域内路网密度仍然不足,省际断头路依旧存在,区域间人员、物资等流动持续受阻,特别是黄河金三角四地市,作为跨省合作的前沿区,城市间至今还未实现高铁双向互通。第二,生态保护存在地理隔阂,流域治理机制尚未理顺。环境治理手段和环境规划缺乏对接,流域景观打造存在不协调、不配套现象;同时,流域内缺乏相应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上下游生态保护压力不对等、收益不匹配。第三,政策壁垒成为影响区域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制约。沿线城市在土地价格、水电煤价格、税收政策、产业补贴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存在巨大反差,政策空间的高低落差造成了畸形的区域竞争,也严重损害了市场的调节配置作用。

(四) 黄河文化复兴使命重大,共同保护氛围尚未形成

近年来,郑洛西沿线城市对于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越发重视,在文化传承与合理利用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在协同联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协同开发水平低。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过度开发风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面临失传风险。西安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等地旅游承载量较大、商业化色彩较为浓郁,而秦腔、豫剧、皮影戏、腰鼓等文化在中青年群体中认知度、兴趣度和渗透度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代际断层。二是文化保护存在地域分割,联系合作机制尚不健全。黄河文化在时空维度下的一脉相承与黄河沿线行政区域分割存在一定不耦合现象,文化保护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视角下的统筹协调、分区推进。三是政府与市场、公众联动不足。政府部门承担着大量艰巨的文化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社会力量未能有效参与,优秀企业与民间组织承担专业化文化开发保护的渠道并不通畅,民间智慧并未充分激活,公众直接投身文化保护的参与感不强。

二、先发地区经验借鉴——G60科创走廊的主要做法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G60科创走廊在联动长三角三省一市、推动沿线城市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发展核心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经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构建合作机制

一是形成区域定期会晤制度。建立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探讨G60科创走廊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实体化运营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分支机构,九地市共派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对接、协调和工作推进,及时汇总、上报、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二是实现区域协同治理。科技走廊沿线九市的行政执法单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构建区域联合治理工作机制。例如,劳动关系治理上,九地市人力保障局在德清举行G60科创走廊九地市劳动关系治理区域协作座谈会,就区域性劳动关系领域的共性和关键问题进行共同探讨解决;污染防治方面,上海市政协与苏浙皖三省政协协同联动,围绕“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落实情况”开展联动民主监督。

(二)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一是建设重大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G60科创走廊已经与国内科研机构成立一系列重大研发平台,先后与中国科学成立“G60脑智科创基地”、与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嘉兴分院等。同时,制定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构建以提供产业共性技术与转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二是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由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牵头并联合浙江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嘉兴学院等8所G60沿线高校发起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针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建立科技计划项目信息一体化发布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创新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双向互动服务,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三) 推进城市一体化发展

一是健全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九城市协同推进沪苏湖高铁、沪乍杭和商合杭高铁建设;扩容改造合肥—芜湖—宣城—湖州—苏州—松江高速公路,扩大同城效应;推进以上海、杭州、合肥机场为国际枢纽和区域枢纽的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二是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打造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标杆。例如,在上海市松江区创建的“分析仪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上海松江启迪科技园);江苏省苏州市创建的“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合作园区(苏州东沙湖基金小镇) ”等。

(四)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统一的政务服务生态,九城市充分发挥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作用,以跨城市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理为切入点,实现了G60科创走廊30个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网通办”,此外,建立交互投资分析和数据共享制度,初步建成投资项目储备库,实现政务服务高效统一。二是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建立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分中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缓解企业科研投入的后顾之忧;联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完善统一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三、河南加快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相关建议

(一) 健全区域协同体制机制,推进郑洛西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规划落地,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依托,以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大西安都市圈为主体,围绕合作带建设规划积极展开讨论、规划、编制、合作、分工、布局等工作,编制好新规划,勾画好新蓝图。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各参与主体应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构建利益共享、信息共用、风险共担等政策协同机制,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要素在空间上实现优化配置。

(二) 发挥交通联通作用

一是探索建立高速公路系统“客货分离”体系,基于郑洛西地区路网可达性和可替代性,构建客货分离的高速路网,结合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规划,构建客货分离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制定针对性的货运高速路网优惠措施,提升出行效率、保障人身安全、降低货运成本。二是夯实铁路运输基础,加快提升都市圈间的高铁动车通车频率,通过增开高铁旅游列车、中欧班列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的联系,为两地经贸合作、商旅往来、人员流动提供铁路保障。

(三) 深入推进郑洛西产业合作,推进产业发展协同

一是要建立地区间产业创新分工协作关系。统筹各地自身资源禀赋、空间位置,明确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分工,充分发挥郑州和洛阳丰富的制造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联动西安高校和科技资源优势,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协作关系。二是要推动产业布局一体化,整合优势产业,突出特色,深化分工,延长产业链条,做好前期布局、转移和承接等工作,在郑洛西地区内形成集中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要做大做强一批标杆性、骨干型企业,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推动产业点向集群化方向迈进,充分发挥其在产业上下游中的连通作用。

(四) 打造豫陕晋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一是开展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加大共同执法力度,强化污染排放标准协同、水质监测数据共享、监督管理协同;出台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环境准入政策单元和准入标准,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二是共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南太行山、小秦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谋划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三是跨区域环境保护司法协同,推进流域法院建设,负责流域跨区域环境资源保护案件的审理,以法治建设确保国家战略有效实施。

(五)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

一是加强地区文旅交流联动。借助高校历史研究、文物发掘、博物馆联合展览、举办华夏文明历史研讨会等学术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包旅游资源,共同举办世界旅游论坛、国际文化旅游节、共建旅游专线等文旅活动,弘扬地区文化,联合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品牌。二是重点打造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示范区。充分利用关中和中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区域历史文化遗产连线合作,通过多种现代技术的应用创新大遗址保护模式,增强中华文明的活力和影响力。三是共建高品质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弘扬汉、唐、宋文化,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打造世界級名城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杨越,李瑶,陈玲.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保护的创新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2):8-16.

[2]张学良,林永然,孟美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演进:经验总结与发展趋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01):138-147.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科技智库调研专项课题“河南谋划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NKJZK-2021-01B;2021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研究”,项目编号:SKL-2021-2638;2021 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以城市合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2400410127。

作者简介:林永然(1991-),男,河南内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 李琳)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