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视域下地方农业院校产学研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22-03-27杜东菊邵海龙仲庆振
杜东菊 邵海龙 仲庆振
摘要: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启动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更是面临了新挑战。基于新农科视角对产学研模式加以剖析,阐述了实践教学走产学研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产学研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能为农业院校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实践教学;产学研;可持续发展
2018年,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发布会”上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人才支撑的“新农科”建设目标[1]。2019 年,教育部奏响了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对新农科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体布置。地方农林类高校必须抓住新农科建设这个契机,与企业强强联手,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当今用于加速技术发展的常见开放式创新模式之一。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资源优势与社会功能上的集成与共赢。高校在发展技术和知识基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行业参与度不断增加,政府已实施政策支持以促进高校与行业的合作,尤其是以联合研究的形式。“大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将极大地帮助企业,而大学与科研机构研究所需的“适当设备和工具”将吸引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接收和转让技术的能力”可以表明企业进行联合研究的能力水平。大学可以与企业和政府研究机构、特殊领域的研究机构共同投入资源和研究工作,并鼓励政府提供更多的资助计划支持。
产业合作伙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将大学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产品,并将其引入市场,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增长。事实上,大学愿意与产业界合作,通过许可或制造新产品来获得他们对新技术商业化的支持。这将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带来有价值的收益以实现高效的技术开发过程,为大学研究人员提供接触行业的机会,并为大学生创造培训和实习机会。三方协作模式使产品开发与实际客户需求保持一致,从而使新产品的推出更加成功。
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模式的必要性
(一) 能做到主动迎合时代的变革
目前农业高校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与国家需求不是很契合,注重培养的是专科型人才,而现在的产业需要多学科背景的综合型人才。产学研模式有利于高校主动对接正在全球兴起的第三次农业技术革命,主动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 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开放性、合作性很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能将社会资源纳入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既可以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理论知识,又能深入到生产实践,提升个人能力,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效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 能拓展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培养
产学研模式教学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能力及职业素质方面都大有好处。除能缓解学校资源紧缺外,还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强化创造性技能的培养,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三、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够,发展方向不明
很多地方高校在服务社会意识和行动上都还存在不足。往往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性研究上,对成果的转化、应用做得还不够,产学研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二) 实践教学体系不成熟
虽然各涉农院校从没间断实践教学改革,但总体来看,并未形成良好的有效的系统性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育、实践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划拨和大学生基地实习服务等方面,没有进行高效管理和沟通。协同育人模式虽然多样但较零散,具有区域性和局限性,没有与专业精准对接。
(三) 政策支持及信息化建设尚需加强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政策宣传和资金扶持不够,致使缺乏沟通交流平台,产学研合作信息的发布受限,很多措施落实不到位,产学研合作链条就很难达成统一。
四、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 放眼新农科,树立新观念
“新农科”是在传统基础上契合社会需求进一步升级的过程,也是高等农林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革命。“新农科”建设的目标,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看,要服务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新农科”要培养“新农人”,要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2]。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要改变原有教育模式,更新老思想,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走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本研衔接协同发展之路,实现以大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服务地方区域发展为己任的教育。
(二) 面向新农科,构建新体系
1、“三元”联动育人。“三元”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和合作企业、科研机构应该有讨论、互动、建立联系和相互熟悉的场所,建立信任和合作。一旦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就应该讨论项目任务、伙伴关系、协作和所有权、承认每个伙伴的贡献以及自利和赠款的预测。项目启动后,应定期召开会议,以促进信息共享、解决问题和找到冲突解决方案。此外,还应鼓励高校、企业和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三方联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高校大学生科学研究水平和农业生产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三方”协同培养,要充分发挥三者的职能,增加能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课程设置比重,人才培养方案由三方共同制定。在教学内容上,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视角,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3]。高校每年可根据企业市场需求微调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须无条件满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习实训及科研开展,科研机构保证将最前沿的技术带到企业,企业有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特权。三方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共同应对竞争与挑战,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2、“三师”团队并行。建立协同育人“三导师”团队,在企业、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选聘导师参与育人工作。搭建三方育人平台,三方机构导师和大学生定期在育人平台进行讨论和交流。支持员工进一步学习、培训和参加职业课程,可以帮助行业员工增加知识。定期开展网络视频会议和高峰论坛等交流活动。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实验基地教学与高校课堂教学直播互动。建立育人智囊团,对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给予智力支持。建立实践基地现场沟通交流模式,三方导师共同深入企业参与高校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现场指导大学生应用新农业生产技术和实地研究。
3、“三层”管理共建。“三层”指决策层、管理层和实施层。决策层:要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就必须确保此方案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当然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产学研合作中突出政府的作用,加大其宏观调控的效果,建立全国性质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构,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共享育人资源、共享科研基地、共享研究成果、共建科学实验室、共同服务我国农业生产[4]。双方应学会在目标和目的以及经营理念的相似性方面相互理解并调整组织兼容性。企业应按照长期计划和时间框架开展工作,而大学应了解企业的局限性。
管理层: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利用各方优质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设立专项基金,对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机构、企业以及教师予以经费上的支持和补贴。建立质量监督监管制度,建立责任追究与监管体系,做到激励与约束协调统一,实现产学研合作持续有效的开展。“沟通”是进一步合作融合的先决条件,高校应与企业保持协调,保证合作政策一致,减少不确定性和分歧带来的风险,争取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
实施层:第一,按三方意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农业现代化对人的总要求来进行完善,打破已有专业和学科界限,多元发展。构建先进的教育模式,分类培养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注意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第二,信息的搜集及优质基地建设。目前,我国农业高校传统专业发展已动力不足,需要新的发展动能来激励,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前沿信息,以此为指引,建立起产学研实践教学的链条,为教学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与涉农智慧产业一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实践能力。第三,完善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是地方高校自身硬实力的一种表现,是实现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学校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5]。第四,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機制。打破传统的唯论文论、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体系,对积极投身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政策和经费的大力支持,在职称评定和评优选先中给予倾斜;加大学生实践技能评价力度,将学生创新设计、发明、操作技能等纳入到学生毕业评价指标中,同时作为保研就业的重要参考标准。
结语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将研究理念转化为成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铺平了道路,该伙伴关系提供了一种成本和时间有效的方法,将新技术交付市场,为社会增加价值。产学研合作教育既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提升自身能力的实践机会,也为农业高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做了铺垫,实现了产和学的零距离碰撞,使农林教育真正走下了“黑板”,为早日实现“新农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02):3-8.
[2]吴静.新农科背景下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0(07):46-48.
[3][4]陈乔.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余磊,江明明,郭宇燕,张栋冰.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及建设途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02):85-88.
基金项目:2020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禽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8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高等农业院校校企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H180208。
作者简介:杜东菊(1969-),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 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