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实效性路径探究

2022-03-27谢家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小学生

谢家新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和学校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小学生普遍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鲜有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比较浅薄,并且缺乏一定的实践劳动能力,这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新”劳动教育理念,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展开探究,以期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生;劳动素养;实效性路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中都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其中要求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得少于一课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情感态度都尚在成长时期,尤其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在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因此,在新劳动教育理念下,小学要重视劳动教育,立足学生实际开设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一、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缺乏重视

想要顺利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意识培养要先行。当前,部分学校未能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引起重视,而是直接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没有把握好劳动教育的科学顺序。学生未能在脑海中建立起对劳动的正确认识,甚至带有对劳动的抵触进行实践。因此,学生便不能理解自己进行劳动的意义,只认为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即可,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缺乏科学顺序的劳动教育,与实现真正的教育意义还存在一定距离,教育结果与“新”劳动教育理念不符。

(二)劳动教育内容缺乏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教室内接受理论知识后,常常需要走出教室进行劳动实践。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磨练学生坚韧意志品质的过程,是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劳动教育课将重心更多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未能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制订实践内容,导致学生会因客观原因而影响实践,造成劳动教育缺乏可行性。

二、实施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要具有可行性

第一,劳动教育形式要因地制宜。为了确保劳动教育的可行性,教育形式要以学校的客观环境为基础,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例如,位于城区地带的学校,学校校园面积小,周边多商业区和居民区,教师就可让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等活动。如果学校位置远離城区,周边拥有大量的绿化和较为宽阔的场地,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如,开垦“小菜园”、创办“小小动物园”等,让学生真实地参与播种、浇水、拔草、喂养、打扫等劳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在“小菜园”收获后,再带领学生一同采摘。学生看到丰收的蔬菜,便能感受劳动的价值与喜悦,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第二,劳动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智能电子设备已经广泛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劳动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特色机器人编程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劳动内容打开学生对劳动定义的视野,使学生明白劳动不仅仅指的是体力劳动,像编程这样的脑力劳动也属于劳动范畴,从而让学生更科学地看待劳动,尊重每个人、每个行业的劳动成果。

(二)劳动过程要具有真实性

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不仅要对“质”提出要求,也要确保“量”的达标。科学的劳动教育需要让学生真实地付出辛苦、付出汗水,而不是停留在“听”“看”“玩”中。只有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苦和累,才能真正磨练其意志品质。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过程要讲求真实性。

第一,劳动要身体力行。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中,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能感同身受地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因此,劳动教育要具有真实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安排符合他们劳动能力的任务,让他们真正付出辛苦和体力,磨练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第二,组织劳动技能竞赛。竞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胜负欲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对待劳动,从而改变过去对待劳动被动的情况。通过竞赛,学生会更认真地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反复验证理论知识的可行性,加深对劳动的思考,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劳动技能等都能得到提升。劳动技能竞赛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发现劳动离他们其实并不遥远,就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劳动过程的真实性。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有效促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前进,有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自理能力。

(三)劳动教育要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我们的生活处处体现劳动,劳动教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应当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跨学科,还要将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劳动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因此,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之中,还应当将其融入语文、数学、体育、《道德与法治》等多门学科之中,实现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可以始终受到正向的劳动教育引导。同时,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载体中也要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意识。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要立足学生实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及时反思,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学习体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玲,朱新峰.新时代省域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20(2):4.

[2]代云.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