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成长记
2022-03-27陈可
陈可
【摘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而我对语文素养更看重的是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我想这也是许多老师们所重视的。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这个问题时,我采用的是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小老师”的方法,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让“小老师”们真正获得“老师”的技能,把课堂交给学生。
【关键字】“小老师” 讲台 合作 汇报 指导
【正文】培养一名合格的“小老师”,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长期坚持,大量的指导,通过多次的实战训练,才能初步形成较好的模版。下面我就自己在3到4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前辈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总结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希望得到更多老师的指点和修正。
三年級,从汇报自学成果到以生字教学转换角色。
我们班在二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们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在课堂上交流学习能做到分工明确,组内积极发言。那么三年级,我们就要把台下的举手发言的学生请上讲台。
第一步,汇报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汇报的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派一名代表,也可以全员行动,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站在旁边壮大士气,给发言的同学壮壮胆、撑撑腰,减缓紧张情绪。
汇报的内容以小组的学习心得或感受为主,我会为学生规定格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我们小组读懂了什么”,“我们小组还有什么不懂的,请谁来帮我们解答”,“请问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当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后,要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经常会在汇报的时候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就课文里的某个自然段中某个词语展开了联想,并说出了自己对这个词语的感受。再如,一个学生发现有一篇课文和之前不一样,这篇课文先告诉我们结局,再慢慢解释原因,虽然他并没有更深入地探讨,但他却超出了之前我们汇报的三大版块。这些精彩的瞬间是必须要抓住,并且大肆地渲染,鼓励和表扬他们的突破创新,正面地积极地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第二步,从生字开启教学模式。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报,都是自己事先预设好的,只需要完整地表述出来即可。但是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教育机智,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所以,我让学生从生字教学开始,先体验一下如何掌控课堂。
1、选择较好的模范。必须选择反应快、基础扎实、语言表达强且声音洪亮、气场强大的人。
2、学会抛出问题。“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请问谁来拼读”,“请问谁来组词”,“请问······”要转换角色,不再是汇报“我的”心得体会,而是要通过询问了解“他的”学习感受。
3、老师注意适时补充。起步阶段是需要老师及时地进行补充、评价和指导,“小老师”请同学的手势语言是否礼貌;“小老师”的问题是否符合生字学习要求,是否通俗易懂;“小老师”的错误必须及时更正;学生回答及时完善等等。
四年级,初步形成“小老师”范儿。
升入四年级后,孩子们的身心发育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对语文的敏感度也明显增强。他们可以很快地找到课文中的关键字并体会到作者传递的情感,能够在读完课文后获得整体认知,知道主人翁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基本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但还不能准确地用文字归纳和概括。不过,我依然开始了大胆尝试,让孩子们担纲主演。
正确合理有效地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只能作为预习参考,不能代替学生回答问题。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利用它们找到关键的字词句,对课文进行分析和理解。但要求学生上课时不得翻阅工具书,否则会出现学生照书念答案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制止,学生会对工具书产生依赖情绪,再不愿动脑思考。
给予足够的课堂预习时间。
预习要分家庭预习和课堂预习。我认为两者皆不可少。家庭预习是学生自学课文,包括解决生字难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便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预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小组交流自学情况,解疑答惑。这样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综合学习成果,发现新的角度。所以通过几次实践,我发现如果本堂课要启用“小老师”,就必须给予足够的课堂预习时间。
不露声色地辅助“小老师”。
“小老师”在上课时,我也要进行角色转换。我会坐在最后和学生并排,并告诉学生们我是“陈同学”。但学生毕竟资历不够,不论是“小老师”还是同学们,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都会看我的脸色和表现,我便会点头或摇头示意。如果发现“小老师”的问题比较难理解,我就会举手回答,既缓和了尴尬局面,又能准确地给出答案。如果“小老师”有遗漏,我则会举手反问“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看似好像提问,实则是提醒“小老师”和同学们这里需要重点理解。
当然,这只是个例,受到个人因素、学生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制约。我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教育的成功与否也不是这一两件事例可以妄下定论的。所以,我抱着学习求教的态度,与教育同行们分享自己的浅略体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修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2012
[2]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6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美)谢弗(Shaffer, D. R.)等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5]范玉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才之路.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