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课设计思路

2022-03-27陈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5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文化

陈丽

【摘要】本文根据“冬至”这一节气设计活动课程,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活动总结与反思五个方面阐述“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课设计思路,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发展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精髓,培养当代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关键词】冬至;“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课案例

一、活动背景

(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各环节,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申遗成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内容也被各科教师引入教学与研究中。德育工作中要推行生活德育,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引领。开展结合侨乡特色的冬至节气地域文化活动课,培养学生合作、探索、思考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知乡爱乡、崇德向善的优秀品质。通过 “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活动目标

(一)结合地理、物候知识了解冬至的来历。

(二)了解南、北方冬至日习俗上有差异,了解中山南区冬至习俗。

(三)了解数九寒梅图和数九诗的精神含义

(四)感悟冬至节气文化里隐含的传统文化之美

(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熱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主动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活动准备

(一)学生全面搜集整理有关冬至节气的知识。

(二)学生与家长一起制作冬至节气的美食,拍照或录制视频。

(三)联系部分有条件的家长准备一些活动课当天需要的冬至特色食品,注意兼顾南北方的差异,并有意识地挑选几位中山南区本地家长准备本地特色食物。

(四)提前完成冬至节气问卷前测,统计数据。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学生主持人朗诵《二十四节气歌》

2.指名学生回答“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强调“二十四节气”的地位

3.引入冬至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三个节气,冬至到白天短,夜晚长,为什么?

(二)冬至探秘

地理教师结合天文、地理知识生动形象演示冬至到来昼短夜长的原理,讲解相关物候现象。

(三)天南地北聊冬至

来自北方和南方的教师、家长交流冬至各地习俗上的差别:1.教师介绍广东各地冬至美食。2.南方家长代表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冬至习俗:吃茶果、吃糯米饭、祭祀。让学生走近父母童年的生活,拉近家长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感受时代变迁之美。4.北方家长代表介绍饺子样式、寓意、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及自己在老家过冬至的习俗。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气文化的认识,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感受不同地域之美,培养民族自豪感。5.南方家长代表特别讲述中山南区冬至风俗习惯上的不同,感受中山南区侨乡特色文化。6.学生表演各地数九歌。感受古人智慧,体会文化的多样性之美,锻炼学生上台的表现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7.学生、家长、教师共享冬至美食。“民以食为天”,活动前家长与学生共同制作冬至美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融洽了亲子关系。活动中,不同地域家长提供的特色美食,让学生领悟农耕文化下中国人创造性的将饮食与节气融合,“不节不时”,中国传统节气、节日中的饮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印证,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精神内涵。8.学生表演中山市南区特色冬至娱乐节目《马家枪》。近距离感受中山南区侨乡特色文化。9.外国也有冬至吗?英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四)消寒活动悟冬至

1.九九消寒字

清宣宗曾经下御指命令制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图,图里一共有九个字,每个字有九画,人们将这个图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日开始,每天填一划,经过八十一天就填完了整幅图,以此消遣和打发冬日漫长的时间。后来,这种玩法传到民间。

2.数九寒梅图

(1)学生上台为寒梅图填色。

(2)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寒梅图的深层含义与魅力。

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在纸上画一枝素梅,不染任何颜色,梅枝上画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合计八十一个花瓣。然后,每天为一瓣梅花染色,八十一天后,素梅全染红,此时正好是冬天过去,春日融融,柳树变绿,百花盛开。这就叫做“一花引来百花开”。有时为了丰富色彩,增添趣味,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使用不同颜色来给花瓣染色。

数九的生活,不仅为冬日无聊时光增添了色彩,还考验着人们的记忆力和持久力。这样的活动,既计算出了人们度过冬天的天数,也算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天数,每给一个花瓣染上颜色,就预示着春天、温暖、希望离人们又近了一点。

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将自然之美与哲理之美交融。让人们认识到:人虽然无法驾驭自然,却可以融合共生。

(五)诵读声里颂冬至

学生情景朗诵冬至诗词三首: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朱淑真《冬至》;范成大《满江红·冬至》。

1.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及时检查大家对冬至及“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掌握情况。

2.部分学生展示问卷结果。

(七)总结及作业

1.学生齐唱节气歌。

2.教师总结

①感谢为此次活动无私付出的家长、教师,表扬为活动课做准备的学生,肯定学生在活动课中的良好表现。感恩教育,正面引导,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

②结束语:冬至日开始,预示着寒冷的大幕正在拉开,也预示着温暖的脚步一天天临近,皑皑白雪下隐藏着的浓浓春意,早已悄悄躲在梅树枝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冬至已到,春天就在不远的将来。

3.作业:班级学生接力绘完九九消寒图。

五、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一)一次学科融合的探索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中国上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做到了多方面的交融,传统课程,仅就某一方面进行讲授,总有意犹未尽之感,不能让学生全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本次活动课设计课程时长60分钟,分别有地理、语文、英语、美术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内容涵括地理、天文、气候、文学、美术、音乐、武术、美食、风俗等,将多学科进行融合,给学生一次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冬至节气,让学真正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二)一次家校合作的实践

中国人十分讲究“不时不食”,中华节气文化里很大一部分,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节气饮食在南北方地域上会存在不同。“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积极乐观、敬老孝亲、崇尚自然的高贵品格和美好精神世界的体现。对学生来讲,通过美食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最直接也很讨巧的方式。

此次活动课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与家长在家一起制作了冬至的美食,亲子互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次活动课中,部分家长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冬至美食到校,还分别邀请了来自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家长,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精彩分享,现场回答学生提问,亲子间互动频繁。家长深度参与课堂,是家校合作的一次有效实践。

设计时,特别考虑到对中山南区侨乡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土生土长的南区本地家长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解说南区侨乡冬至节气风俗,并有学生展示南区侨乡特色节目《马家枪》,是对侨乡文化的有力宣传,也是如何将侨乡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创新性探索。

(三)一次师生共享的活动

活动课前,学生积极准备。唱数九歌的学生,为了将特色方言表现到位,让活动形式有趣,排练中,她们反复打磨语言,积思广益,发挥主观能力性,创造性地表现数九歌内容。活动课中品冬至美食环节,学生将分食物、递纸巾、收拾垃圾等活动做得井然有序。课堂上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每一环节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班级体凝聚力。

(四)一场有深度的研究

制作了关于冬至中华传统节气文化问卷调查,分前、后两次进行测验。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冬至节气的知识积累情况,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通过后测客观、准确了解本次活动课程开展后学生对“二十四节气”、冬至节氣知识的掌握情况。既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反馈,也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活动课设计的专业性,严谨性。

(五)一些不得不说的后续

1.课堂上,数九寒梅图的解读,让学生明白画数九寒梅图,不仅为冬日无聊时光增添了色彩,还考验着人的记忆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布置的课后作业——画九九消寒图。课程结束后,学生将未画完的寒梅图贴在教室的墙上,由一位学生负责,每天指定一位学生涂一瓣。其中一幅,要根据天气的不同涂不同的颜色。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了这份工作,即使是遇到寒假,学生也灵活地克服了困难,历时八十一天,接力完成了寒梅图,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负责,什么叫持之以恒。此举让学生将课程中收获的知识技能,精神上的涵养融入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真正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2.元旦假期收到家长一封长长的邮件,讲述自己孩子在利和广场,看到商场外的圣诞摆设,孩子马上说:“现在我们都喜欢宣传西方文化,都没人知道冬至了,我班专门开设冬至文化活动课,课堂上家长们讲述冬至节和自己有关的事很有趣、冬至传统美食很好吃、冬至传统节目很有趣、南区侨乡文化很有特色。”家长感谢教师用一堂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课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并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与传承者。

(六)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时间的,场地的限制,部分环节开展比较仓促,适当调整环节安排,有利于更突出重点。

2.评价的机制可以更多样化,要注意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

3.可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开设系列课程。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