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

2022-03-27赵魏魏

求知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小学教育

关键词:德育课程;小学教育;生活论

作者简介:赵魏魏(1982.7—),男,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顾庄学校,一级教师,本科。

引 言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生活德育理论成为现阶段开展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理论,这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传统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使得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培养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下将生活德育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实现德育课程逐渐朝生活论的转向,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因此,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从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以及素材观念四个方面入手,根据小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将生活德育理论与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转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的生活论观念,优化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促使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以此来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

一、德育课程生活论的概念分析

(一)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主要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形成的概念。教师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发展中的道德培养和素质提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和谐互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德育资源,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从社会学发展的方向来说,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所以生活德育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日常生活的幸福美好。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以衣食住行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价值观念的沟通,进行社会劳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学,以生活为生长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征。另外,生活德育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和引导性,既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和相互沟通实现同步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自主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念培养的统一性。

(二)教师课程观

由于课程定义与课程内涵具有明显差异性,所以现阶段国内外关于课程观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从广义来说,课程观主要是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和看法,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育价值等表层因素的理解;从狭义来说,课程观主要是指对课程结构、课程本质、课程要求等深层因素的理解。不同学者针对教师课程观的研究角度不同,所取得的研究结果也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学者从教师课程观的内容、作用以及内涵等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教师课程观是在课程观的基础上向教育领域的引申,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需求以及教育价值等因素的理解。本文在研究德育教育生活论转向的过程中,对教师课程观提出了新的概念界定,即教师课程观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以及理论实践中结合课程历史发展状况和文化背景,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总结等多个环节总的认识和看法,包括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产生的行为影响和教育思想。

(三)教师德育课程观

现阶段的学术研究并未针对德育课程观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在研究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的过程中,认为德育课程观主要是在德育教学的基础上对德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德育课程观的构建是以德育课程为中心,并在逻辑特征和相关内容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德育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德育课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促使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德育课程。例如,当教师认识到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时,就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拓展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

二、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课程内容认识不足

德育课程作为现阶段小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教育价值。目前,部分德育教师对其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且缺乏正确的教学观念,使得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范围、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部分教师认为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年纪尚小,对德育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会减少德育知识的渗透;面对高年级的小学生,部分教师一般重点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和课堂表现,忽视对德育知识的渗透。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将小学生个性发展与德育课程相结合,这不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素质。

(二)缺乏德育课程教学体系

德育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缺乏相对应的教学体系作为辅助,从而降低了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参与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德育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来说,主要是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将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结合起来,关注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道德素质培养状况,但是部分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素质培养。就教学内容来说,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标准科学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但是部分老师并没有将教材作为教学基础,而是根据传统教学经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导致实践与理论相脱离。从教学流程的角度来说,大多数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教学流程,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控教学局面,这就会导致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三)德育教学资源不合理

在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的德育教学效果,但是在现阶段德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教学资源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校内教学资源的辅助,还需要根据德育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发展需求拓展校外教学资源,如此才能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但是,大多数老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都存在着对校内德育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校外德育教学资源开发不充足的问题,使得小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和提升的难度加大。另外,家庭教育是校外德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大多数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家长在德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忽视了对家庭德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老师和家长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缺乏交流和合作。这种对德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问题,直接降低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小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三、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观念变革分析

(一)挖掘课程资源,价值观念向生活化转变

为了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小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小学生价值观念要从小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入手,根据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价值观念培养内容,利用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来增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新课改强调在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开展德育教学,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学校、家乡以及生活中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对小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这种生活中可见的价值观念知识更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进行价值观念培养,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以此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实现价值观念的生活化转变。

(二)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向生活化转变

小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会影响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道德素质。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小学生掌握道德理论知识,还要锻炼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严格规范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方式。教师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利用小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案例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让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只有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借助生活化教学手段顺利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活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能力,引导小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通过教育观念向生活化的转变,小学德育课程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方式,学习观念向体验式转变

“老师讲、学生听”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处于被动的德育学习状态,从而让小学生无法有效掌握德育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的影响下,教师要让小学德育课程学习观念逐渐向体验式转变,引导小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学习习惯。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健康状况,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优化小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体验感,改变现阶段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情景,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场景,引导小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师生互动和学习体验,提高小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分析能力。小学德育课程中学习观念向体验式改变,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对小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局限性,有利于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的稳定发展。

(四)合理优化教材,素材观念向儿童化转变

传统的小学德育课程教材通常将历史人物代表作为教育素材,这些人物故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但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增强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体验感,反而影响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要将素材观念逐步向儿童化方向转变。儿童化素材观念主要是指在德育课程教学中从小学生实际状况入手,根据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综合表现和兴趣特征合理优化已有的教材内容,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德育素材,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小学德育课程中素材观念向儿童化转变后,教师以小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品德素养。

结 语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入发展,德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成为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要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小学生的成长特征转变自身观念,通过价值观念向生活化转变,教育观念向生活化转变,学习观念向体验式转变,素材观念向儿童化转变,激发小学生参与德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吸引小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道德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张雪.生活德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课程变革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20(03):128-132.

陈淑贤.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科学咨詢,2020(34):108-109.

李淑颖,冯实.新课程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77-78.

林兆昌.新课程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北桥,2020(09):101.

章乐.论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的定位与教学策略——兼论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知识的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1):84-90.

闫东平,董占仁.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语文课内外,2018(01):239.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小学教育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