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分析
2022-03-27张怀朋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方法;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张怀朋(1974.6—),男,山东省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一级教师,本科。
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师若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实现其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个人的思想、文学意识和文学积淀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丰富课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之所以选择语文这门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因为通过观察初中语文教材、分析考试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大量优秀的古诗文、古代散文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而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1]。所以,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有机地结合,想办法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意义。如果教师只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教材内容,没有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手段,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渗透、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有可能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久,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没有被完全消除。虽然大部分教师响应了教育改革的号召,但是仍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这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会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背景,不会刻意渗透其中的思想情感,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所以学生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无法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若教师没有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则会导致文化教育流于形式。例如,语文教材中,古文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可是有很多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往往只是按照文字表面的意义照本宣科,让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翻译之后,并没有对其中深刻的内涵进行挖掘,所以学生对这些文章的理解并不够深刻,从而很难感悟这些古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此外,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尚不足以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达到基本的发展标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的形成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而当前的教育工作在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使学生很难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品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有助于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了前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分析文学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如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守望相助等,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2]。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历史绵延五千年,产生了许多深刻隽永、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学篇章。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体会其中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简洁精练的语言,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以教材为本,引入神话故事、文言文、诗词等内容,利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较强的感知力,培养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孕育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所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从中汲取养分,主动、积极地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魅力,并逐渐形成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精神的汇集,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展现出各个民族的风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开发教育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都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也受到了教师、学校的积极重视。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让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教学营造出来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样的教育才更有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彰显出多彩的文化魅力,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品鉴,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精髓,学习到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学生个人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课堂学习体验的收获都有积极作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要适当基于教材的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拓展,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感悟以及优秀精神的传承。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初中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这个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开始萌芽,“灌输式”教学法显然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成为教学重点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不能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应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4]。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优势和缺点,所以,教师要想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特点等。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教师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活动,要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且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此外,要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只有知识储备量足够大,具备过硬的语文素养,才能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做好准备,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进而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基于教材拓展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多,而且具有一定深意。以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想快速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完全进行“灌输式”教学,会在无形中增加自身的教学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传统文化知识展开教学。鉴于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所以教师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比如,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古诗词有关的典故;在教学古代散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不断扩大知识面。教师要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挖掘学习的深度。
再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銘》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文章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词句、释义、作者的生平等知识,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奠定基础。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对刘禹锡产生敬佩之情。此外,文章中引用了很多典故,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典故进行知识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学习到一定的写作技巧,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汲取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基于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拓展,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进行有效的课外引导,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仅靠课堂教学进行知识教授,那么学生获得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将课外时间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在进行课外知识拓展以及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要挑选合适的文学作品。
具体来讲,教师不仅要选取意味深长的文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选取一些通俗易懂的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交流会,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看过哪些作品,作品中蕴含着怎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自己是如何看待、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既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个人展示,还给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令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但是,教师要注意初中生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但其自身的控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平衡,不能为了课外拓展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才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教师加强课外引导,可以有效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给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沟通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促进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除此之外,课外的引导还体现在课外活动的组织上,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学习或是参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等活动,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感受其中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授,还要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上述提供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基于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拓展;进行有效的课外引导,拓宽的学生学习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时代发展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万立新.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 好家长:创新教育,2018(18):65.
周茂洪.浅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 科普童话,2019(39):196.
邹艳梅.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新课程·中旬刊,2018(02):233.
陈雨晗,林莹莹.浅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0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