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27丁雯上官婷妤
丁雯 上官婷妤
摘要:现阶段小学教育需要进行德育渗透。德育工作无论在哪个学科里,都有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小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德育渗透工作的首选科目。语文教学过程中,文章众多,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容易实施德育渗透工作。并且大部分文章存在是讲故事的形式,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小学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课堂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课标改革中指出,德育工作需要渗透到学科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必须要渗透到文化知识、素质修养、思想道德、学科应用和社会实践环节中去。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负责,也是立德树人,义务教育的方向。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工作渗透的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条件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教育教学目标,更加成为现代教育过程中难以割舍掉的关键部分。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语文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需要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其实就是对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语文教学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让学生受到引导,从而去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这本质上与德育教育的目标相互一致。而在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目前于一个正在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成长非常的迅速。心智从幼稚逐渐向成熟靠拢。但是在这个阶段,他们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对于一些情感习惯还不能够完全的适应。通过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学生们接受了健康思想的熏陶,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多元
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我们可以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中看出,大部分课文虽然涉及到了德育教育,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德育教学渗透与教材本身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并且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属于实际的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选材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对立的思想基调。文章教学过程中,要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要么引导学生进行赞扬。这样的德育渗透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想丰富是极为不利的。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對立的基调渗透德育,使得文章自身的欣赏性下降,使得教学内容变得单一,缺乏创新。学生的思想品质,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健康的发展。
教学脱离实际,现实理想容易剥离
德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教师进行德育工作时进行反驳,并且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处境也比较尴尬。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容易脱离实际,成为课本上的理想化状态。这样的理想化状态一旦进入的到现实之中,就会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其难以实现。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品质的塑造,但是现实之中往往会因为不正确的行为而导致德育教学难以开展,对实际的德育工作产生的消极的影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的解决策略
利用古诗词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古诗词本身就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故事,并且古诗的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教师在选择时也更加容易把握住主题。在小学语文程中,教师给学生分析古诗的情感态度过程中,可以进行德育渗透。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教授一些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例如在教授古诗词《示儿》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陆游的一生以及他自己的报国壮志。然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分析,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感,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渗透工作
德育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习到为人处事的知识,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而这些很大一部分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是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知识,并且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课堂之外的知识。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学生们积极参与、切身体验,最终能够产生自己的感悟,给予自己人生的启迪,这样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教学教育过程中,想要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目前所处的阶段,明确他们需求。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外,再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学的很多阶段都能够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一个更加健全的,有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曹虎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