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2022-03-27黄青红
黄青红
摘要:何謂“数感?”即,学生对数学数字、数学符号等元素的感受、感知以及感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不仅有助于激活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的头脑思维,还有助于焕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为了切实达成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则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动手操作以及学会思辨等方式辅助授课,以更为优质的讲解、更加生动的引导来点燃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快小学生数学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数感;教师;教学手段
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时段,在此时,小学生不仅头脑智力发育速度加快,对于各类文化学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教师于此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既是教育教学的任务要求,也是小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所必需的素养支撑。但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思想较为传统,工作重心大多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数学数感培养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增长。下面我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在数的认识中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时,可以以生活作为出发点,通过联动生活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还能够让小学生对生活元素、数学知识产生更为清晰地了解与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围绕生活,并结合“数字”知识的讲解来建立小学生的数学数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与“数”相关的课程时,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趣味抢答的生活游戏。在此一游戏中,教师负责提问与计分,小学生负责计算与回答,率先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计一分,最先累积七分的学生获得游戏胜利。如,“各位选手,请问99+10-63等于多少?”小学生A进行抢答:“老师,等于46。”“很好,这位同学获得一分,大家请听第二题……”教师利用生活游戏作为教学的载体,既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运算能力,还能够锻炼小学生对于数学元素的反应速度,进而初步树立小学生自身的数学数感。
二、动手操作,在量的认识中培养数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操作实践更是深化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感悟的有效途径。“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安排,引导小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演练,让其以亲身参与、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练习。此一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将课业学习的知识有的放矢,还能够有效锻炼小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融合“量”的知识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测量”相关的课程时,可以将教学环节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理论阐释,该环节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教导小学生课程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其二则为动手操作,该环节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小学生,让其围绕课程主旨,展开“测量”实践。如,在教学“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测量班级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后,再结合所得的数值进行对比,判别长短、高低。教师利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授课,既能够为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对图形、事物当中包含的“数”形成更为清晰地了解,进而在实践操作的环节中,进一步加快数学数感的培养。
三、学会思辨,在运算结果估计中发展数感
数学知识本身存在较强的逻辑性,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师则可以将知识讲解与应用练习进行融合,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小学生在解题中、思考中、辨析中感悟数感、发展数感,进而掌握、具备数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这一课程时,可以创设特定的情景题目,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与辨析。假设商店中铅笔3元五支、橡皮2元三块、作业本5元三本、尺子4元一套,手中有现金100元,如何购买可以用完所有钱?在这一例题中,小学生不仅需要使用思辨能力,分析符合题目要求的购买方式,还需要运用运算能力,验证购买的结果。为了提升运算演练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对现有的题目进行延展,如,追加“购买的商品能够平均分配给X名小朋友”、“XX商品购买满5套赠送一套”等要求。教师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既有助于落实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安排,还有助于锻炼小学生数学思辨、数学推理、数学计算等素质,进而在应用练习的环节中,逐步发展小学生自身的数学数感。
总而言之,数学数感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讲解与引导,既能够为小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还能够有效焕发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活力,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水平的同时,逐步塑造小学生现阶段学习以及未来成长所必需的数学数感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探讨[J].中华少年,2020(14):98-100.
[2]严晓莉.培养数感三部曲领略数学新风景[J].数学教学通讯,2020(1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