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2-03-26冯燕琼刘乐乐高玉韶梁妙珍梁素芳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条目居家脑梗死

冯燕琼,刘乐乐,高玉韶,梁妙珍,梁素芳

(江门市中心医院 广东江门529000)

老年脑梗死引发患者血脂代谢紊乱,损害神经系统、运动能力,具有较高致残率[1]。居家护理是多数出院患者的首选,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坚持康复锻炼,逐渐恢复认知、肢体运动功能[2]。而常规的家庭护理,无法发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影响预后效果。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根据患者的需求为其提供知识、技术支持,帮助其转变和建立健康信念,促进抗病积极性[3]。目前,关于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干预影响的报道较少。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我们对老年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给予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2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头颅磁共振等放射性检测确诊,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②患有因脑梗死引起的认知、运动功能障碍者;③病情稳定有居家护理需求,且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异常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②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患有严重脑外伤者。剔除标准:①中途死亡或并发其他疾病影响干预效果者;②自主退出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男33例(52.23%)、女29例(46.77%),年龄(65.43±4.26)岁;梗死部位:脑叶29例(46.77%),脑干11例(17.74%),小脑5例(8.06%),基底节区17例(27.42%)。对照组男35例(56.45%)、女27例(43.55%),年龄(64.71±3.60)岁;梗死部位:脑叶31例(50.00%),脑干9例(14.52%),小脑8例(12.90%),基底节区14例(22.58%)。干预12周后,研究组死亡1例,失访1例,有效病例60例;对照组中途病情恶化,返院1例,有效病例6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居家护理。出院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初步制订其居家心理、情感、环境、运动等干预计划,并协助家属掌握护理知识、技能;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居家锻炼指导,每周随访1次,了解其恢复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恢复状态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家属留取护理人员联系方式,护理过程中遇到疑问及时沟通。

1.2.2 研究组 给予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无意向、前意向阶段:干预2周,运用行为转变理论的认知转变策略唤醒患者行为转变意识;与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对其健康生活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患者、家属在居家护理期间,是否存在行为不当的问题,是否有改变问题的意识;运用情感唤起、意识唤醒的干预方法,鼓励患者和家属树立自我护理意识。②转变准备阶段:干预2周,运用决策平衡、自我效能策略,鼓励患者提高疾病认知;护理人员通过PPT讲解、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为脑梗死患者、家属提供健康教育;运用知觉利益干预方法,引起患者对脑梗死的重视,明确其严重后果;运用认知转变策略评估患者的家庭环境、自护能力,为患者发现并解决行为转变过程中的困难;利用视频向患者、家属演示护理步骤与注意事项,并解答疑惑。③行为转变阶段:干预4周,运用行为转变策略管理患者自护过程;运用自我承诺、强化管理的干预方法,帮助患者在居家护理过程中,设立目标、制订康复计划并监督执行;运用社会支持的干预方法,鼓励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并教授其如何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认知功能锻炼;给予患者饮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习惯指导,纠正其疾病预后行为;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可向患者推荐电影、歌曲,保持心情愉悦;运用知觉障碍干预,引导患者提出实际护理中的困难,给予及时帮助。④行为维持阶段:干预4周,运用刺激控制干预方法帮助患者保持良好习惯;护理人员每周随访患者1次,以监督患者实施状况,并及时给予其康复指导。

1.3 评价指标 ①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该量表包括凝视、肢体共济失调、上下肢运动、忽视、视野、面瘫、感觉、语言、构音障碍、意识10项内容。总分为0~4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评价标准:<7分表示轻度障碍,7~15分表示中度障碍,>15分表示重度障碍。②躯体运动能力: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6]评价两组干预前后四肢恢复情况。该量表包括上下肢两部分评分内容,采用3级评分法,上下肢评分总分分别为66分、34分,总分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强。③自我管理行为:采用王艳桥[7]编制的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该量表包括51个条目,分别是疾病(11个条目)、安全用药(5个条目)、康复锻炼(7个条目)、生活起居(8个条目)、饮食(9个条目)、情绪(5个条目)、社会功能和人际(6个条目)7个管理维度,采用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④自我感受负担水平: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8]评价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该量表包括经济、情感、身体负担3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0~50分,分值越高表示负担越重。评价标准:<20分表示无负担,20~29分表示轻度负担,30~39分表示中度负担,≥40分表示重度负担。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神经功能障碍评价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神经功能障碍评价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SPBS评分、负担评价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PBS评分、负担评价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是常见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易引发患者失语、头疼、偏瘫等症状[9]。病情稳定后的居家护理是帮助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由于多数家属、患者存在疾病认知水平低、心理负担重等原因,影响其自护积极性,不利于恢复。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可根据患者不同阶段需求给予引导,帮助其获取健康[10]。该理论最初被运用于戒烟群体,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并取得良好效果[11]。

脑梗死引起神经和运动功能损伤,科学合理的恢复锻炼可帮助其逐渐好转[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研究组NIHSS评分、神经功能障碍评价、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由于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的分阶段匹配干预可运用认知转变策略、自我效能激发等方法,为患者明确疾病自护的重要性,促进其主动配合护理。疾病认知度低和行为转变信心欠缺是影响患者自护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采用PPT讲解或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提高患者掌控疾病的认知水平,为自主锻炼提供动力[13]。目标不清晰、自制力较差是多数患者自护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行为转变阶段的自我承诺和强化管理干预,可帮助其设立目标并执行[14]。

脑梗死患者一方面要经历记忆力减弱、沟通障碍等生理痛苦,另一方面承受自责、抑郁等心理折磨。此外,来自社会、经济方面的困扰,加重患者负担感。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预后,加重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12周后SPBS评分、负担评价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由于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以患者身心护理为核心,在对患者日常行为干预的同时,也关注其心理健康[15]。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可降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自卑感和特殊感。自理能力是影响患者负担感的重要因素,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好转,可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其负担感[16]。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降低患者负担感受的重要条件,鼓励家属全程参与护理工作,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抗病信念。

养成规律的日常锻炼行为是达到理想预后的关键[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与行为转变理论中针对性的技能指导、合理的维持干预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在行为转变阶段给予患者、家属护理技能指导,有利于增强自护能力。在维持阶段,运用刺激控制、回访的干预措施,可帮助患者抵御外界干扰,保持良好护理习惯[18]。另外,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可降低患者自我负担感,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死居家护理患者实施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下的居家护理,可改善其神经、躯体运动恢复状况,缓解其自我负担感,规范自我管理行为。

猜你喜欢

条目居家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微生高的往事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