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2022-03-26雷嘉加黄家福庞达豪
雷嘉加 黄家福 庞达豪
PCI 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通过及时开通梗死的心脏冠状动脉,及时挽救缺血心肌,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脏功能[1,2]。但由于大部分PCI 患者术后缺乏有效、科学的心脏康复指导,存在诸多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肺功能恢复不理想,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3,4]。基于此,为探究PCI 术后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本文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住院治疗的60 例PCI 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住院治疗的60 例PCI 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根据管理方法将患者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0 例。试验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41~76 岁,平均年龄(58.62±6.44)岁;梗死部位:16 例下壁,14 例前壁;置入支架数目1~3 个,平均置入支架数目(2.06±0.36)个;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19 例Ⅱ级,11 例Ⅲ级;文化程度:6 例初中及以下,18 例高中,6 例大专及以上;体重43~95 kg,平均体重(69.82±9.74)kg。参照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44~72 岁,平均年龄(58.58±6.18)岁;梗死部位:17 例下壁,13 例前壁;置入支架数目 1~3 个,平均置入支架数目(2.05±0.35)个;NYHA 分级:20 例Ⅱ级,10 例Ⅲ级;文化程度:7 例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8 例大专及以上;体重45~93 kg,平均体重(69.76±8.67)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在发病12 h 内接受PCI 手术治疗;②病历资料完整、齐全;③年龄18~80 岁,不限性别;④具备正常交流、沟通能力;⑤均知情,已同意并自愿参与此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造血、免疫系统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心源性休克者;④处于哺乳、妊娠期女性;⑤LVEF<50%者;⑥合并帕金森、狂躁症、痴呆者;⑦合并艾滋病、肺结核、梅毒者;⑧中途退出此研究者;⑨过敏体质者;⑩重大脏器衰竭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管理干预,护士告知患者遵医嘱予以抗凝等对症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期间一旦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对症治疗。试验组患者术后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医生通过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出现的原因,根据个体差异性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多向患者介绍既往预后良好的PCI 案例,予以患者足够的支持、安慰,提高患者治疗的意志、信心。
1.2.2 饮食干预 医生告知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高营养为主,戒烟、戒酒,禁食刺激、冰冷、辛辣的食物,及时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遵循细嚼慢咽的进食原则。
1.2.3 康复干预 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肢体被动活动,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指导患者每隔6 h 腹式呼吸1 次。术后1 d 指导患者完成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动作,床旁站立10~15 min/d。术后2~3 d,患者可以在病房缓慢行走,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术后4 d 可扩展到病区行走,根据心肺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术后5 d 可进行打太极、散步等有氧运动,3~5 次/d,20~30 min/次。
1.2.4 运动心率监测 康复运动期间应加强患者心率监测,根据心率变化合理调整运动量,一旦患者出现头晕、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心悸等不适,应及时停止运动锻炼,接受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均在干预4 周后评价效果。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LVEF)、肺功能指标(FEV1%、FVC%)、GQOL-74 评分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①不良心血管事件:统计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发生情况。②GQOL-74 评分:包括情感、角色、躯体、社会4 项,每项总分为100 分,生活质量越高,分值越高[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LVEDD、LVESD、LVEF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LVEDD、LVESD 短于参照组,LVEF 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参照组干预后对比,a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FEV1%、FV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FEV1%、FVC%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参照组干预后对比,aP<0.05
2.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低于参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4 两组干预前后GQOL-74 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情感、角色、躯体、社会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情感、角色、躯体、社会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GQOL-74 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GQOL-74 评分对比(,分)
注:与参照组干预后对比,aP<0.05
3 讨论
近年来,在我国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推进的背景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6]。PCI手术作为当前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疏通狭窄、梗死的冠状动脉管腔,可及时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降低死亡率[7,8]。但大部分PCI 手术患者在出院后缺乏科学、系统、合理的护理指导,且大部分PCI 手术患者为中老年人群,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饮食方式、生活方式未得到及时调整,进而导致PCI 患者预后较差,极易发生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LVEDD、LVESD 短于参照组,LVEF 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FEV1%、FVC%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情感、角色、躯体、社会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脏康复综合管理可促进PCI 患者术后心、肺功能恢复。分析如下:①心脏康复综合管理从运动、饮食、心理等多方面入手,控制PCI 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及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对PCI 手术的认知度,让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均达到最佳状态[11,12]。②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指导患者术后展开功能锻炼,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储量,抑制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物质释放以及平滑肌增生,扩张血管,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改善心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心脏储备能力,抑制心室重构,增强运动耐量,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14]。在左静等[15]研究中,观察组 (接受心脏康复综合管理)干预后LVEF 为(59.13± 5.27)%,高于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的(53.38±4.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接近,证实了心脏康复综合管理在改善PCI 患者心功能方面的有效性较高。
综上所述,PCI 患者术后采纳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可改善心肺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