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业与乐业,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022-03-26嵇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乐业梁启超意义

初中学生提起梁启超,更多的只知道其是一个参与了戊戌变法的政治人物,而事实上梁启超还是一个文学修为很高、对生活体悟很深的人物。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敬业与乐业》就是其对人生体悟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写自于1922年8月,原本是作者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篇演讲(通读文章可以看到明显的演讲特征)。1920年,在欧洲游学了近两年的梁启超先生回国,这个时候的梁启超客观上已经逐渐疏远了政治与仕途,转而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1921年,他在北京和天津的高校作了多场演讲;第二年,他应南方各社会团体的邀请,赴南通、上海和南京等地讲学,而《敬业与乐业》正是这一年8月14日其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所作的。[1]

与一般题材不同的是,演讲是演讲者面对众多听众而进行的单向诉说,其虽然不是对话,但是演讲者一方面将自己的所想所得用语言表述出来,另一方面又时时想着听众听到自己的话之后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因此演讲可以说是对话的对话。相应的从演讲稿的解读中,就可以获得演讲者对于演讲主题的相关认识。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了这么一句: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尽管在很多解读者看来,这句话无足轻重,但是笔者以为这句话却值得认真琢磨,琢磨这句话,既可以把握到作者内心的思想动态,也可以获得一种人生感悟。

一、梁启超对敬业与乐业的理解

敬业与乐业是谈及职业态度时,最容易出现的两个词汇,这两个词汇是如此的大众化,以至于人们在提及这两个词的时候,都感觉再平常不过。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习以为常,却有可能让人们在提及的时候流失了其应有的营养。因此此处不妨追问:当我们在谈论敬业和乐业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先从《敬业与乐业》这一文本中寻找。有人认为,《敬业与乐业》是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问题,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2]问题在于,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梁启超关于人生和事业态度的阐述,那显然不是作者的初衷。梁启超在论述敬业与乐业的时候,首先是追根溯源的,《礼记》中的“敬业乐群”,《老子》里的“安其居,乐其业”,在经由梁启超“断章取义”之后“造出”了“敬业乐业”这样的一个词汇,代表着作者对于人生与职业、事业的态度,并强调“主眼自然是在‘敬’字和‘乐’字”。

综合上下文来看,作者没有空洞的讲敬业和乐业,反而是很实在的强调:在敬业和乐业之前,首先必须有业。这个逻辑显然是很清晰的,只有有业,才谈得上敬业和乐业。“有业”是什么意思?不是简单的“有一份职业”,而是“有正当职业”且“要不断地劳作”。

“有业”之后再“敬业”,即“主一无适”,在梁启超看来,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这一解释对于当下的人而言,亦有着积极的意义;“乐业”自是指对职业的热爱,梁启超特别强调“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与当下强调的“态度决定一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探寻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从“人的生活”到“人类生活”,既是视野的变化,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眼界与心胸。一个真正的胸怀大志者,心中总是有着对宏观世界与人类的认识的;一个脚踏实地者,心里总是思考着手中应做的事情的。[3]可以肯定,座下听梁启超演讲的学生,都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可能成为社会中坚的。对于这样一类人,猜度梁启超的演讲目的,一定有将自己的想法、经验进行传递的目的。所以当梁启超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时候,多少有一点传经布道的意思。

其实作为课文的解读者,还真需要沿着梁启超的思路去探寻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本来是佛教用语,佛家修行讲的是入道,如果能够直接入道而修成正果,自然是修行者所孜孜以求的。不光是修行者,其实所有的人都希望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能够直接入道的方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不二法门来指代。凡人所修之道是什么?是“业”。

除了真正无“业”的人之外,只要有业的人,都难免会对职业有一个态度。在日常的生活中,“做一行怨一行”是常态,如果能够走出这个常态,如果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敬业和乐业的人,那么也就找到了生活的不二法门。也就是说在梁启超的眼里,敬业与乐业可以让从业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入道。要注意的是,对于“业”來说,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强调“技”和“艺”的,而对于众多的普罗大众而言,重心又往往在“技”上。

纯粹的“技”是不能带来愉悦感的,只有像文中那位名僧百丈禅师那样,“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将“技”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实际上也就赋予了“事”以意义,实际上也就是赋予了“业”以意义。当“业”有了意义之后,就相当于肉体有了灵魂,于是从“业”者,自然就会在“有业”的基础上“敬”之,“爱”之,于是敬业和乐业就成为了铺垫生活意义的两翼。

梁启超说,“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于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做的事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于是“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里实际上建立了一对因果关系,指出了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其实正来自于人类中的每一个人内心对“业”所持的“敬”和“乐”的态度。不二法门是佛教用语,境由心生强调的也是修行的境界,从这个意义来看,真正的不二法门是由自己悟出来的。

三、今人视角下的敬业与乐业

经典文本的意义,既在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在于其对后人的启发意义。《敬业与乐业》能够选入教材,自然可以被称之为经典;再加上梁启超乃是文学大家,于是名人与名作的叠加,确认了《敬业与乐业》对当下每一个人的意义。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一旦开始从业,往往很少有对自己所从之业反思的机会。如果这个反思者是学生的时候,反而有了空间。今天的初中学生,尽管处于求学的中间阶段,但是无论是基于生活经验的累积,还是基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以及所从事的职业,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果敬业和乐业能够有效渗透,那么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敬业与乐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前行了一百多年,可是梁启超的思想依然有理解与实践的价值。甚至可以认为,在世俗的社会里,梁启超的认识已经远远把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抛在后面,而他在类似于《敬业与乐业》这些经典作品中播下启蒙思想的种子,唤醒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朦胧的心。因此,掩卷沉思之后可以认为,当下的人追求个性,追赶潮流的年轻人,所追求的不应当是服装与语言的另类,而应当是内心的充盈。[4]只有内心对未来的职业“拥有”强烈心理时,才容易进入“有业”的实际样态,而且只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敬业和乐业,才能让自己在生活中有存在感、满足感,获得对人生意义的认同,而这正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颜浩.从《敬业与乐业》看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教育观[J].语文建设,2005(5):17-18.

[2]曲伟.做一名敬业乐业的优秀员工——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有感[J].中国工运,2014(12):58-58.

[3]郭兴华,竺可青,应晓燕.《敬业与乐业》拓展阅读——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J].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6(3):25-26.

[4]李有慧.梁启超和《敬业与乐业》[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7):19.

[备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指向初中生思辨能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编号:B-b/2020/02/103)的阶段成果]

嵇康,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研室教师。

猜你喜欢

乐业梁启超意义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职业教育应是乐业教育
去乐业看蝴蝶
曹纪平:一位保险推销员的“乐业”与“忧患”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广西乐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诗里有你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