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学理争鸣及化解
2022-03-25张卫国郭关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张卫国,郭关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自此之后,学术界对于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然而学术界对于如何理解“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看似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实则有着巨大的学理争鸣。 思想不统一,行动就难以一致,不在思想认识上化解“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学理分歧, 就难以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二者的统一。 重新明确人们对“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思想认识,对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一个问题:关于“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不同理解
关于灌输性与启发性之间的“统一”,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讲, 当前学术界至少存在以下四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灌输是一种教学方法,启发是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两者之间的统一是两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统一。卢黎歌和隋牧蓉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年第5 期上发表的文章《“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规则》中,明确地表明,灌输和启发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统一,“灌输和启发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对重要的范畴,灌输性和启发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关于教学方法的统合。 ”[1]12。刘建军在《教学研究》2019 年第7 期发表的论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中也持这种观点,“‘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都是强调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或方法。 ”[2]18吴家华在《红旗文稿》2019 年第7 期上发表的论文《“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中明确两者之间的统一在于,“灌输性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启发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3]13甚至根据中共中央1985 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灌输和启发似乎也应该被理解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一通知要求“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 寻求问题的答案。”由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灌输式教育一般也称‘注入式’教育,它是以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4]57,根据这一通知,灌输与启发是思政课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二种理解是,灌输是一种教学原则,启发是一种教学方法, 两者之间的统一是原则与方法间的统一。这种理解与前一种理解的区别在于,将灌输理解为一种教学原则,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代表性的文章是冯秀军和咸晓红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7 期上发表的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篇文章首先明确地指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不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5]74。原则不同于方法,“原则是人们基于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实践的准则,是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根本依据”[5]77,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遵循,无可选择,不可替代;而“方法则是人们实现某种目标的具体方式和步骤”,“方法是手段,具有可选择性和替代性”[5]77。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是由思政课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决定的,思政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价值导向;而“启发就是思政课遵循‘灌输性’原则而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法”[5]78。这就表明,“灌输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的性质不同,这决定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也有着本质区别”[5]77, 不能对灌输进行降维理解。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不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统一,而是“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的统一”[5]77。
第三种理解是,灌输是一种教学原则,启发是另外一种教学原则, 两者之间的统一是两种不同教学原则之间的统一。 这种理解与前一种理解的区别在于, 将启发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启发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代表性的文章是施丽红和吴成国在 《思想教育研究》2021 年第3 期上发表的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分析》。 这篇文章明确地称“启发”为“启发性原则”[6]86,并表明,思政课必须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是由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的。大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教学对象, 而是“有能动性的人”[6]86,有主动性,有批判和建构能力,是学习的内因。“灌输与启发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原则规定,灌输的目的在于播下希望的种子,启发的作用在于培育种子开花结果。 ”[6]87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但是,“教始终是外因,外因必须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在的消化与吸收、 思考与践行才能内化为学生思想意识,进而外化为行为”[6]86。
第四种理解不区分“灌输”的不同内涵,以教学原则来说明灌输的必要性, 以教学方法来说明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理由。冯刚和陈步云在《中国高等教育》2019 年第9 期上发表的 《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中,一方面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属于“教学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主张“灌输教育和启发教育是教学中的两个有效教学方法”[7]13,另一方面又表明“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就要求坚持理论‘灌输’的基本原则”[7]13。 张阳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 年第2 期发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的教育之路》中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灌输’原则”,[8]88又强调“‘灌输性’和‘启发性’……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实现辩证统一”[8]90。这两篇文章实际上承认灌输是方法,又是原则,没有将原则和方法区别开来,很可能是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而言,作为原则或方法的‘灌输’都是联系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工具,很难被截然分开。 在一定意义上,原则就是方法,即方法之方法,而方法则是原则的具体化。 ”[9]6
从上面的四种不同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原因是灌输和启发各自都有两种不同的维度,既是原则,又是方法。人们往往片面地抓住其中的一个维度对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作出解释, 从而造成了学理分歧,出现了学术争鸣。
二、两个维度:作为原则和方法的灌输与启发
由于灌输和启发都有作为原则和作为方法两种不同的维度,两个范畴就演变成四个范畴:作为教学原则的灌输,作为教学方法的灌输,作为教学原则的启发以及作为教学方法的启发。因此,要正确理解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之间的统一, 就必须正确理解两个维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上述四个范畴。
(一)两个维度: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在教育学中, 各种教育学教学论教材和著作的普遍做法是, 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自觉地区别开来, 并放在不同的章节中讨论。 这也说明在教育学界,人们普遍的认为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指的是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育者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回答的是“要不要”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要”灌输,“要不要”启发。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采用的手段或方法。 教学方法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样”灌输,教师“怎么样”启发。 对于“要不要”的问题而言,阐明“要不要”的理由即“为什么要”是重点。对于“怎么样”的问题而言,阐明过程和步骤是重点。
尽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回答的问题不同,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其一,两者有着相同的目的, 都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其二,教学原则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原则。 一方面,只有先回答了“要不要”的问题,才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只有以实际行动来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才能证明在思想上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另一方面,“原则决定方法,方法选择须符合原则的规定和要求;方法是原则的实现手段,抽象的原则要通过具体的方法来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二者的统一, 体现为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特定的原则来选择方法。 ”[5]78其三,教学原则具有可多样实现性, 同一个教学原则可由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比如说,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灌输,至于采取什么方法灌输,有的可能采取“硬灌输”,而有的则提倡“柔性灌输”[10]6。
(二)四个范畴:作为原则的灌输、作为方法的灌输、作为原则的启发、作为方法的启发
由于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不同, 而灌输和启发都有这两个不同的维度,因此,与理解“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相关的范畴就有以下四个。
1. 作为原则的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要灌输。 至于为什么要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给出了理由。工人运动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有革命的理论指导。但是,工人阶级群众不可能先天的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可能后天的获得。而后天的获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当时的“经济学派”提倡的自发产生;另一种方式是列宁倡导的从外部向工人阶级群众灌输。 至于工人群众为什么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给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的思想比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 工人群众很可能充当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俘虏;其二,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只能自发地产生工联主义、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东西。 对于为什么要坚持向工人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给出了三点理由:第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超越了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造和传播是革命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第二,工人阶级只有接受革命的理论,才能摆脱自发阶级,而成为自为阶级;第三,只有积极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原则的灌输,它的逻辑起点是“无”,即受教育对象的头脑中“没有”应掌握的理论知识。 而教育者的头脑中“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教育者要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变为受教育对象头脑中的知识, 就需要向受教育对象由外向内地灌输相应的理论知识, 从而使受教育对象的头脑中从无到有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灌输,因为只有灌输,受教育对象才能由外向内、从无到有的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
2. 作为方法的灌输。 灌输法就是一切使受教育对象由外向内、 从无到有地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方法。灌输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灌输才能使教育对象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教育者“有”理论知识,教育对象“没有”理论知识,教育者要想教育对象有理论知识, 就必须把理论知识无条件地传授给教育对象, 而通常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灌输式教育是与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教育相联系。 ”[4]57讲授法是灌输法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灌输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同讲授法的是一致的。 但是,在语词的使用过程中,“讲授法”是一个中性词,而“灌输法”似乎是一个贬义词。这主要由于灌输法虽然有着效率高、 易操作、 受益面广等优点,但也具有控制性、强制性、封闭性和机械性等缺点[11],尤其是满堂灌输,一灌到底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3. 作为原则的启发。 思想政治教育要启发。 为什么要启发? 是因为教育对象的头脑中有一些与学习紧密相关的东西。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受教育对象的头脑中,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之前,至少具有三种东西:认知需要、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认知需要就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即获取知识经验的需要。认知能力就是认识能力,指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分析的能力。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对客观现实加以感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部认知系统或心理结构,它由个人过去的知识经验构成。在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看来, 学习就是认知主体出于认知需要凭借认知能力用认知结构同化学习内容的活动。 认知需要的强弱、认识能力的高低、认知结构是否适当对学习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认知需要弱,认识能力低、认知结构不适当,学习效果就不佳。认知需要强,认识能力高、认知结构适当,学习效果就好,要么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要么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形成新的、更有效的认知结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原则的启发性,它的逻辑起点是“有”,学生有认知需要,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 这些认知条件是教育对象的内部因素,是内因,对学习的效果来说具有决定作用。 而教师的适当引导只不过是外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就奠定了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法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原理,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是各科教学形式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 作为方法的启发。 启发法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钻研以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启发才能使教育对象主动地领悟相应的理论知识。 孔子回答了启发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问答法”规定了启发的四个步骤:反讥、归纳、诱导、定义。教育学界很早就探讨了启发式教学的途径:(1)奋其志,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激其情,激发学生激情。 (3)发其智,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4)引其疑,引导发现问题。(5)启其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6)广其知,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7)添其翼,唤起学生的想像。 (8)炼其毅,锻炼学生毅力。(9)倡其辩,引导学自由讨论。(10)授其法,教会自学的方法。 (11)增其识,增其胆识[12]103。
灌输原则与灌输方法之间的关系和启发原则与启发方法之间的关系, 都是原则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具体化。原则和方法是统一的,因而灌输原则与灌输方法是统一的,启发原则与启发方法也是统一的。
三、三重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三层意蕴
“灌输性”和“启发性”都有作为原则和作为方法的双重维度。 正确而全面地把握灌输性和启发性之间的“统一”,需要理解其中所内涵的三层意蕴:作为原则的灌输性和作为原则的启发性之间的统一;作为方法的灌输性和作为方法的启发性之间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之间的统一。
(一)原则间的统一:灌输是为了认知,启发是为了认同
作为原则的灌输, 是因为教育对象不能自发地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 教育者必须从外部把先进的社会意识直接输送给教育对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思政课必须坚持灌输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 各种思潮激烈交锋, 西方加大了对中国舆论上的围攻和“和平演变”力度。 教育对象不能自发地产生、认同、践行无产阶级先进的社会意识,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外部把先进的社会意识直接灌输给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灌输,教育对象才能接触、认知和理解无产阶级先进的社会意识。 向教育对象灌输无产阶级先进的社会意识, 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接班人的必要条件。
作为原则的启发,是因为教育对象是有觉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导教育对象使其领悟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 党的领袖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来倡导要“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13]1095,“启发工人和职员的积极性”[14]315“启发职工群众觉悟”[15]2。 只要通过启发,就能使群众自愿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在思政课中,启发的主导是教师,启发的主体是学生,启发的目的是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才能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自觉地将个人“小我”的发展融入国家“大我”的发展中。
在思政课中,灌输是为了让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启发是为了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认知的目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转换,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方法间的统一:灌输是基本方法,启发是重要方法
作为方法的灌输,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其突出特征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灌输法的主要优点有:(1)效率高。 教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 系统的思想理论知识;(2)易操作。灌输法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要求低,教师只要掌握了要灌输的理论知识, 就可以以必要的言语表达能力在普通的教室内完成教学活动;(3)受益面广。灌输教学法效率高、易操作,教学成本低,使用范围广泛,从而受益面广。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采用高效的灌输法就是必由之路。
作为方法的启发, 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法的突出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平等对话,直至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有:(1)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师教学这个外因能够通过内因起作用, 从而使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并获得较大的效益;(2)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钻研,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发展智力,培养学习能力;(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启发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思政课的亲和力要求课程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启发法就是一种既有情感温度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中,必须将灌输法和启发法统一起来。只有启发,没有灌输,就难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体系,这种启发就是“凭空启发”,因此,“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16]14,“灌输性是主要矛盾方面”[2]19。只有灌输,没有启发,就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点问题,这种灌输就成了“硬灌输”,因而启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
(三)原则与方法间的统一:灌输原则和启发原则是目的,灌输法和启发法是手段
坚持灌输原则和启发原则相统一,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 而将灌输法和启发法统一起来,是实现这一目的手段。原则间的统一和方法间的统一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也是统一的。
两种统一之间的高阶统一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思政课的灌输性原则时, 可以采取灌输法与启发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 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6]14二是在坚持思政课的启发性原则时,也可以采取灌输法与启发法相结合的方法。 “灌输法引进‘种子’,启发法催生‘发芽’,两者之间是‘鱼’和‘渔’的逻辑关系。 ”[1]12
在思政课中, 如何恰当地使手段实现既定的目的,实现二者的统一,关键在教师。 教师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目的上,科学把握“两原则”的合理性。坚持“两原则” 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 教师要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目的合理性,要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目的合理性, 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进程中带领学生见证这一目的的合理性。
第二,在内容上,深入理解“两原则”和“两方法”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以透彻的理论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学生。
第三,在对象上,切实把握“两原则”和“两方法”所指向的学生。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因材施教。
第四,在方法上,熟练掌握“两方法”以及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技巧。教师要提高灌输艺术,增强启发效果。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灌输的内容时,教师要停止灌输,采取启发法,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