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2-07-15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王 茜(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指出,产教协同育人是解决我国产业需求和教育供给脱钩问题的关键路径。 教育部联合国家六部委制定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将“产教协同”定位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模式。 休闲体育专业作为我国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输送源, 承担着培养真正了解产业需求且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促进产教协同在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广度与深度,不仅可以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挂钩和有机融合,同时也是有效保障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生命线的基础条件。 从我国当前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同的发展现状来看, 相关试点或项目的数量相对较少,依然停留在“两层皮”的尴尬局面。 因此,亟需在产教协同的视角下重新探讨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后续产教协同项目的落地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学术界的部分学者对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育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王思明(2019)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校内校外联动教学模式与产教协同路径[1]。黄强和黄佳(2019)基于现代学徒制要求,构建了跆拳道教练员专业“忙闲结合”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2]。苗潍弋等(2020)提出了面向体育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体系[3]。吕婵等(2020)对冰雪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现实困境的实施路径[4]。么蕊和刘小明(2020)则指出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育人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对应的策略[5]。李庆新(2020)从当前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形势入手,提出“订单式”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突破口[6]。 邰程苏(2021)系统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马术人才产教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7]。王世强等(2021)针对校企合作的特点,构建了面向产教协同的实践教学新体系[8]。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尚未见从产教协同育人视角构建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基于此, 本研究以15 份产教协同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的方法, 定量识别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协同关键要素, 进而以关键要素为基础开展层次分析, 最终构建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模式, 以期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实施产教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二、数据与方法
(一)案例样本
首先, 对我国72 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大学(学院)进行实地调研或电话访谈,收集到35 个产教协同育人案例样本。其次,组织9 名行业领域专家(1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2 名来自上海体育学院、2 名来自广州体育学院、1 名来自南京体育学院、1 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1 名来自沈阳体育学院、1 名来自武汉体育学院)进行德尔菲评判。 评判的原则包括:(1)能否有效反映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规律;(2)能否有效代表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色;(3)能否有效为构建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培养模式提供实证支撑;(4)能否有效满足扎根理论饱和度分析的需要。 经过3 轮专家德尔菲评判, 最终确定15 份案例样本用于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10份案例样本(总样本数的2/3)用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5 份案例样本(总样本数的1/3)用于扎根理论的饱和度分析。
(二)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被普遍认为是最有效的质性分析方法,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科诸多领域。扎根理论质性分析不遵循“提出理论假设——开展调查实证”的研究范式,而是以“自由涌现”的方式扎根于案例材料,最终归纳凝练出理论[9]。 这一原理不仅能够有效排除研究者的个人偏好和主观臆断, 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归纳研究案例蕴含的普适规律, 因而在构建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性。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主要包括3 个编码阶段[10]:(1)一级阶段为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打散案例资料,根据语义信息对相关语句进行标签化处理,然后将标签进行概念化分类,提炼每类标签核心内容并命名, 在此过程中抽象合并概念化命名,形成初始范畴;(2)二级阶段为主轴性编码(Axial Coding), 解析初始范畴的共性或因果关联, 将2 个及以上的初始范畴合并抽象为1 个主范畴;(3)三级阶段为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进一步对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结构化处理,提炼出核心范畴,并通过“故事线”的思想和层次分析组织核心范畴, 最终将案例材料中蕴含的规律挖掘出来。 本研究聘请3 名熟悉扎根理论及NVivo12分析软件的博士对10 份案例样本材料进行编码。为了降低编码者的主观臆断, 三位博士对案例资料独立展开编码,针对不一致的问题进行协商,并请领域专家进行合理性判断。最终,对剩余5 份案例材料进行编码验证理论已经达到饱和, 说明本次扎根理论质性分析的编码有效。
三、结果与分析
(一)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的关键要素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的三阶段编码共识别出18个初始范畴、7 个主范畴和4 核心范畴,有效表征了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协同要素, 如表1 所示。其中,驱动要素主要包括主观动机机制和客观条件机制, 分别代表学校和企业开展产教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 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和开展产教协同育人的资金来源。 执行要素代表实施产教协同育人所依托的措施和条件,具体包括条约框架机制(校企双方经过沟通协商后,就合作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双方责任等核心内容所达成的共识) 以及实践落地机制(具体的实施阶段,校企双方所要提供的平台、场地、课程以及实践场景等)。 约束要素是指为了保证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质量, 不同的主体对产教协同育人的过程进行约束监督, 以确保可以达到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 这种约束一方面来自校企所设立的督导组和学生对产教协同培养的评价,另一方面来自行业协会组织、地方政府机构、教育部等第三方组织的监督和评价。反馈要素主要从就业、竞赛、资格水平、成果转化等维度,对产教协同育人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
表1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的关键要素
(二)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模式
通过“故事线”的思想和层次分析对核心要素进行结构化处理, 形成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育人的利益主体共包括政府、高校、企业三方。 这些利益主体以产教协同育人为共同的核心目标, 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的关键要素进行集成。互补共赢的利益驱动,构成了高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主要动力机制, 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激励校企双方设计具体的产教协同培养方案。 利益主体通过人力资源链、资金链、设施平台链和信息链的复杂交互作用,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课程共设、技术互通等方式,实现对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产教协同培养,进而将协同育人成果和来自内、外部的监督反馈给三方利益主体, 促使其不断优化调整协同育人的目标和方式, 以此构成良性的动态循环,最终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图1 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模式
四、结论与建议
针对学术界对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不足的局限性,本研究以15 份产教协同的典型案例为基础, 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的方法,定量识别出驱动要素、执行要素、约束要素以及反馈要素4 个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协同关键要素,通过“故事线”的思想和层次分析对核心要素进行结构化处理, 构建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模式。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育人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优化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顶层设计;(2)重视并强化约束要素和反馈要素在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促进休闲体育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3)设计个性化的实施路径,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