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视域下的传统乡村更新与活化

2022-03-25陈衡民张晓航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闲置旅游资源

陈衡民,张晓航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系,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一、绪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从2008年到202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45.68%增长至64.72%,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将处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土地、财政和人力等资源仍将偏向于城镇化建设。高速的城镇化建设虽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压缩了乡村的发展空间,大量乡村居民向城镇转移,传统乡村逐渐被边缘化,更新停滞甚至走向破败,隐于乡间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消失。目前乡村发展问题已受到国家与社会关注,自上而下的乡村发展刺激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快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动员社会力量、促进社区参与等方面缺乏持续性,而且还会产生村容村貌千篇一律、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乡村景区缺乏持续运营等问题,难以对症下药,激发乡村活力。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经济形态,其特征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供给方将闲置资源转移给需求方,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创造价值。它模糊了物品的私有边界,强调产品“使用权”的转移而非“所有权”[1]。作为中国近年来较活跃的经济现象之一,共享经济虽然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涵盖交通、住宿、餐饮、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市场规模仍在逐步扩大。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中,“共享”理念早已有之。乡村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缩影,其物品互借、邻里互助、信息互通等现象,都可以说是“共享”的形式,这也是传统乡村民风淳朴的根源[2]。如今的共享经济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乡村传统共享方式在空间范围和关系网络的扩大化,其本质在于“互助”和“互利”。但乡村更新与活化中的共享经济形态并不是简单的短租经济,而是旨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乡村空间范围内,转移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构建新型社会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它更强调“互助”。因此共享经济为传统乡村在资源活化、技术革新、产业升级、运营模式改革和乡村文化营造等方面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乡村共享经济的驱动因素

(一)政策环境的支持

2020年在突发疫情冲击下,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显示出其较强的韧性。共享经济模式经历过爆发式增长、市场淘汰和宏观调控,正在以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态势稳定发展。并且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如何实现乡村的有效保护、发展与转型成已为国家的重点关注课题。因此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执行为共享经济在乡村更新与活化中的应用提供的强大支持。

(二)技术条件的成熟

共享经济离不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我国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从未中断。如今大部分乡村的道路交通系统、水电供应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等都较为完善,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硬件基础[3]。另一方面,智能终端、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以及“互联网+”与“旅游+”战略对乡村的渗透,为共享经济提供了便利的发展环境。同时云计算服务、大数据分析、定位服务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乡村共享经济提供了软件保障,有利于降低乡村共享经济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过程的便捷性、可靠性和成功率[4]。

(三)社群交流的渴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有社群以依托精神和共同行动。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是由于原始社群成员的不断流失,缺乏足够的人员来进行乡村建设。但在快节奏的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陌生化促使新型村民的产生,他们向往世外桃源的自然生活与和谐互助的社群意识,渴望在乡村中增加社会联系和社群交流,这是人性的渴望,也驱动着乡村共享经济的产生。

与其他的共享经济形态相较,乡村共享经济中人的交流不仅是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共同参与到乡村这个空间载体中进行互动、协作和共享,达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收获,成员之间不仅有经济利益的连接,还有情感上的交集,以共同的志向、兴趣、要求、价值等形成一个新的社群[5]。这种社群关系对乡村更新和活化的驱动效果,远高于单纯依靠经济来得长效。也许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下,乡村传统的邻里关系将持续淡化,但共享经济形态下乡村新型社群关系的形成,将会为乡村提供更为庞大的社会关系资本,将乡村打造成共享社会。

(四)乡村更新成本的共担

在投资方面,传统的乡村更新任务主要集中在企业或者政府身上,二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设施设备的建设,这些固定资产在乡村中运营成本高,使用率低,难以形成经济效益,这也是导致许多企业不敢参与乡村开发的重要原因。共享经济平台借助供给方闲置资源,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平台所带来的外部力量,如创业团队、旅游者、NGO组织等也会在建筑改造、环境美化、设备更新等方面分摊乡村更新成本。

在经营方面,一方面共享经济的去传统中介化,使供给者和需求者直接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所具有的工作灵活性,也为当地村民的谋生渠道提供帮助。无需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时间,村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技能,在农暇之余就可以主动参与到相关建设活动中,使乡村的人力资源重新流动起来,降低了乡村更新中的人力成本。

(五)产业更新的需求

传统乡村的衰败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是必然的。因为传统农耕经济已经落后于时代,难以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来支持居民的发展,所以乡村的活化关键在于推动产业的更新,构建新的经济形态。共享经济的介入则有利于社会资源向乡村的引进,群策群力优化乡村更新途径,变革原有传统农业模式,启动新经济形态,为乡村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共享民宿”“共享农庄”等新型旅游业态,虽然仍集中于住宿、餐饮领域,但已在促进乡村旅游,活化乡村经济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以旅游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不仅仅是将乡村当作一个景区来开发,而是将乡村空间上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6]。

“印刷行业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丁旭光说,“老一辈仅仅是依靠历史的机遇与超负荷的勤劳才做到今天的,但未来的企业发展一定要有专业化的人才去把控。”印刷行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过去印刷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但是现在,随着印刷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企业对基础的操作人员的需求减少。然而也正是因为智能化,行业开始大量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对行业有整体把控与洞见的管理决策人员。交谈中,丁旭光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印刷业一定会持续地发展,只是出现了一个断层,迫切需要一批有专业化知识结构的、能够持续学习的年轻人接班。”

(六)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产生于乡村,发展于乡村。人们对乡村保护的重视,也表现出现代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守旧”,而是要融入新的元素,适应现代需求。一方面共享经济中的“共享”文化,本就是传统乡村传统美德之一,在营造和谐互助的乡村氛围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共享经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将传统形式和现代功能有机结合,比如共享农事活动、共享节庆活动等,加入在乡村传统文化中,增加了娱乐、教育、观赏等方面的功能,提高了文化认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提升了乡村文化价值。

三、共享经济视域下乡村更新与活化的路径

(一)转变参与者角色

受历史、资源、政策以及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更新中参与者角色往往会形成对立关系。对当地政府来说,由于乡村更新中历史的失败教训和乡村复杂的利益纠葛,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更偏向于保守主义,强调现状保护,这虽然有利于乡村传统风貌的保存,但束缚住了原住民的更新行为。对企业来说,目前旅游开发作为乡村更新和活化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旅游开发由于以企业为主体,在利益分配中会更多的侧重于企业自身的利益,难以有效保障村民与外来游客的权益,降低了村民在乡村更新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甚至会抵触乡村旅游开发,造成游客对乡村好感的进一步下降。对村民来说,虽然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但由于在乡村更新过程的中参与感较弱,反而成为旁观者,被动的接受一系列变化。对外来体验者来说,他们仅仅将乡村当作为一个短期体验的景区,一个消费的场所,基本不参与到乡村更新中。

共享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只要个体、集体或企业拥有闲置资源并愿意暂时转移其使用权,就可以参与其中,因此乡村更新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功能也需要提升。

首先,政府应由保守的保护者转变为开放的支持者与保障者,重点发挥政策支持、社会协调以及监督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主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平台建设,保障村民、企业、游客等参与共享经济活动,激发他们在乡村更新中的能动作用。

其次,第三方企业应由原来的旅游开发者变为系统的维护者,重点完善共享交易平台顶层的开发设计和管理运营,制定明确的供应者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引导平台中各参与者的交易行为,保证乡村更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村民应由旁观者向经营者转变,参与规划建设,既可以提供闲置资源,由外部力量进行创作和更新,也可以主动更新,在平台上提供自身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外来体验者则应由消费者转变为新村民,成为乡村的产消者。可以在不破坏产品原有肌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作,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可以自我经营,有主动维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义务。

这些角色形成一个共同体:村民既共享闲置资源,又需参与乡村经营;企业既主导产业发展,又需分享营业收益;政府既获得税收,又需维护各方权益;外来体验者既享受原真体验,又需维护乡村生态。各方共同参与建设,共享开发成果,形成多赢局面,引导乡村社会的良性变迁。

(二)整合闲置资源

传统的乡村有着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讲,奇特的地域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多样的生物景观等是其优势,从人文资源方面来讲,自然的整体布局、独特的建筑样式、质朴的乡土风情和传统的民俗活动等是其特色。然而随着大量乡村居民外出务工,大量的房屋、田地荒废,散落在乡间,再美的风景也无人问津,这些乡村生产和生活资源也就成了闲置资源。如果能盘活这些闲置资源,释放其潜在价值,也必将改变乡村的风貌。为了明确乡村闲置资源的特性,提高共享经济中闲置资源在的利用率,需先对其进行整合。

首先,对乡村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统计、评价和分类,针对资源特征和主要客群需求,确定产品打造的方向。其次,保护乡村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遗迹,制止村民的破坏性生产和自建行为,对已有的损坏进行修复,禁止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再次,对乡村的生产数据与生活数据进行维护和规整,包括村民居住的传统院落、田园、特色餐饮、生活方式以及农业产品等。其中对建筑和土地整合尤为重要,对保存情况较好的建筑院落要定时维护,保持房屋外部传统风貌的同时,保障房屋内部的安全和功能的完善。修复已破败的空置房屋,若无法修复的则依法回收平整,以避免无序建设。对闲置土地则进行功能分区,建设成公共休憩场所或整理为田地,提升乡村品位。最后,要鼓励创新传统民俗活动,传承乡村的民俗文化,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资源整合,平衡外来游客和当地民的需求,将乡村闲置资源引导成共享自然、共享民宿、共享餐饮、共享农田、共享农事、共享农产品以及共享习俗等,让村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共同打造共享型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差异化需求。

(三)构建共享交易平台

对于外来旅游者和乡村的外迁者来说,传统乡村所蕴含的世外桃源意境和返璞归真生活是其旅行、体验的目的,以周边城市为目标市场,开发高质量、原真性的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类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而且在利好的政策条件和市场潮流下,大量的旅游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对投身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也有着较强的兴趣,不论是乡村旅游的资源供给量还是市场需求量,都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是乡村对外信息的不透明以及参与渠道的缺乏,乡村旅游资源难以有效利用成为供给产品,造成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完善、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通过构建共享交易平台,搭建企业与乡村、创新创业团队与乡村、旅游者与乡村、原住民和外迁者之间的桥梁,既可以打破乡村与外界的壁垒,有效传递供需信息,更为各市场主体共建乡村旅游提供了多种渠道。

共享交易平台作为一种媒介,共享交易平台的构建结合了移动互联网、位置共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匹配与联结供给方与需求方,通过去中介化,以透明的交易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闲置资源的社会共享。在平台中,乡村个人、集体或企业可以将其闲置院落、闲置田地、交通工具、食品特产甚至是特色休闲方式、民俗活动以及村民自身技能等闲置资源改成共享产品置于交易平台中供需求方选择,需求方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但可以自由地选择产品和服务的类型及使用时间,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入驻乡村,满足自身体验需求的同时也为供给者带来收益。入驻乡村的需求者也可以将其共享产品置于平台变成供给者,为游客或者村民提供服务,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也提供了多样化的更新方式,提高了乡村生活的便捷水平。共享交易平台赋予供求双方更大的参与权、选择权和主动权,可以提高乡村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在降低了乡村的固定成本支出的同时,最大化配对资源供给与需求,形成了“闲置资源-共享产品-转移使用权-获取收益-优化共享产品”的良性循环,使村民真正受益,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更新的效率,推动乡村可持续性发展。

(四)统一共享产品标准

乡村共享经济的精髓在于闲置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扩大供给,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建设,重点是尽可能的将乡村闲置资源改造成共享产品。由于各户所拥有的闲置资源类型不一,功能各异,保存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乡村共享型旅游产品具备显著的非标准化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向游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对共享经济活动中的质量控制、客户管理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带来很大困难。乡村现存的闲置资源最早是为村民日常生产和生活所设计建设的,并没有涉及旅游方面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原有的住宿条件、餐饮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其他配套设施标准化程度低,在建筑安全、设施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一般会存有明显问题。而且参与共享交易活动中的部分居民也会存有观念比较陈旧,自律意识相对较弱等现象。因此,共享经济需要制定并执行乡村共享产品的标准体系,既凸显产品的个性化,又可以发挥标准化带来的管理优势,实现乡村更新过程的规范化。另外,政府、企业、第三方平台等也可以根据产品、协助村民更新闲置资源,弥补村民自身的弱项。

共享产品标准是闲置资源进入共享平台的准入证,由负责平台运营的第三方企业制定、指导和监督。该标准可分为两个体系,一是闲置资源体系,二是旅游产品体系。闲置资源标准体系主要针对村民在无法将其资源转换成旅游产品的情况下,直接将资源共享,由外来体验者、旅游企业、创业团队等长期租赁,并改造成经营场所。这类产品标准一方面要具备完善的使用功能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完善的水电供应、可达性等。另一方面要保障建筑、设施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避免安全隐患。降低外部力量的改造难度,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旅游产品体系主要是针对可以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闲置资源。主要标准包括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安全标准。其中设施重点包括住宿设施标准、餐饮设施标准和公共设施标准:针对民宿设施和餐饮场所,首先要保证建筑的设计、装修应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其次根据建筑的体量,规定其客房数量、经营面积、配套设备等,最后要设定民宿、餐饮的质量等级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客人需求。公共设施标准主要针对乡村内医疗急救、卫生、通讯、治安等设施,规范其规模、资质、设备要求等。在服务标准上,主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语言、礼仪、着装、服务态度、接待流程、技术技能等方面做出基本规定,力求以家人般的亲切态度对待旅游者的同时,保证服务的规范性和文明性,营造友好、淳朴、包容的道德环境。在安全标准上,主要包括住宿安全、食品安全、用水安全以及环境卫生等。住宿安全既要在硬件条件上保证排污、防火、防盗等卫生安全设施齐全,也要进一步规范身份确认、安保服务方面。食品安全主要包括餐饮的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食品的卫生保障,不仅如此,乡村所提供的食品更要保证绿色、天然等方面的要求,以保障其竞争力。乡村水源大多是就近取水,因此要把控水质的检测,选择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水源。环境卫生方面,主要包括补充乡村公共厕所和垃圾桶数量、定期清理公共区域内的卫生、规范乡村垃圾处理等方面。

(五)营造共享社群

乡村更新与活化,其核心在于乡村人文精神的复苏。受观念、资金、经验和专业的局限、乡村原住民在更新过程中存在明显局限性。乡村共享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在线租赁经济,还是一种社群经济。参与者以共同的志向、兴趣、价值观等集合,在共享平台形成连接,最终在一个共享空间上聚集,共同开展分享、合作活动,在满足利益要求的同时,满足精神追求。因此营造共享社群,是激发成员对乡村的归属感和建设积极性,复苏并丰富乡村人文精神的关键。

共享社群的营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共享空间要素,二是共享生活要素,三是共享活动要素。共享空间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打造开放空间,优化乡村原有杂乱无章的空间格局,将灰色空间改造成绿地、广场、公园和开放的院落等开放空间,对全体人员开放,为社群成员提供空间支持。其次打造多样化空间,主要对那些改造难度大、不宜大拆大建的建筑,以创新的理念和渐进的艺术化方式进行空间修补,改造成可以提供多样化活动的空间,如咖啡厅、茶艺厅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使各群体都能找到适合的空间。

共享生活要素主要包括设施共享和人力共享。设施共享是指将各参与者家中的闲置生活设施设备,如水井、桌椅、厨房设备等信息录入共享平台中,分享给他人无偿使用。人力共享则是鼓励各参与者施展自己技能特长,将自己的特长如水电、设计、风水等方面的技能,录入共享人力资源平台中,为他人提供劳力、智力等方面的服务。

共享活动要素,是指以各类节庆活动为依托,包括乡村中原有的传统习俗、外来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参与者们共同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吸引乡村共享经济中的各参与者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在丰富乡村的体验活动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活动的更新。

通过空间要素、生活要素和活动要素的共享,在乡村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社群关系,让乡村中的共享交易行为变得人性化而充满温暖,使得乡村共享经济无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最终产品上,都融合了人文情怀与价值目标,让社群成员感受到物质与精神的满足。

(六)健全权益保障机制

根据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乡村更新困境可知,乡村共享经济的续存还将面对社会诚信缺失、利益集团阻碍、小农思维顽固、市场盲目扩张等问题,推动并维护乡村共享经济的发展,需构建完善的权益保障体系,尊重并保障各方权益,保持良好的共享经济环境,维系良好的共享社群关系,保障共享经济平台健康运行。

第一,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共享经济涉及到大量社群成员的个人资料、事务数据等信息安全问题,共享平台第三方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和丢失。尤其是村民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保护能力较差,要避免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电信诈骗和网银盗刷等危害。第二,建立共享信用体系,一方面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数据源既可以来自公安、银行等机构的信用数据库,也可以与支付宝芝麻信用等大型互联网征信公司对接;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信用评级体系,配合奖惩措施,鼓励诚信经营,提高成员的失信成本。第三,建立平台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对第三方企业、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监管,主要包括:第三方企业行为是否自律、操作是否规范、经营管理是否到位等;供给方的共享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服务是否规范、是否产生垄断等;需求方是否维护好共享产品、权益是否受损等。第四,建立消费者回馈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同时,将回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为乡村更新提供新的方向。

四、结语

探索乡村共享经济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乡村的更新与活化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以共享经济为平台,搭建企业与乡村、创新创业团队与乡村、旅游者与乡村、原住民和外迁者之间的桥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技术创新、产业互动等方式,推动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更新和传统产业活化,丰富各主体在乡村发展中的参与渠道,为共建乡村旅游提供更为多样的途径。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可以有效刺激社会资源向传统乡村涌入,为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挖掘传统聚落的经济价值,重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高村民的建设积极性。最后,共享经济可以引导社会智力资源,组建乡村旅游智库,实现智力共享、创意共享与设计共享,有利于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维护并传播乡土文化。不过由于不同区域的乡村,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观念等差异较大,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共享经济还需深入细致的探索。

猜你喜欢

闲置旅游资源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