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2022-03-25叶民英
叶民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6)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必须重视理论武装。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势必与一定地点、时间和条件密切相关,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于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品质,才能确保共产党人拥有更高的思想理论水平,促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步入更为科学的轨道。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分别指代理论的境域性、时代性和群众性,“三化”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缺一不可。
(一)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
中国化强调将理论与我国建设发展实践相结合,在融入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践所得经验加以归纳与完善,获得中国特色突出的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以指导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推动中华民族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前进。在强调和平发展的当下,中国化所强调的内容,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依据,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发展阶段,通过对发展特征加以研究的方式,获得具有强大感召力与说服力的理论[1]。中国共产党人应立足当前,立足解决现实问题,既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确保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二)时代化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行动指南
时代化是指以时代主题和特征为依据,结合世界所处发展阶段与形势,对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方法、立场和观点进行调整与优化。实践不仅是理论源泉,同时还是检验标准及发展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以实践为依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但是,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初衷和落脚点并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时代化,而是为时代进步助力,在为实践课题提供答案的基础上,确保对实践活动具有科学且有效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理念的政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不仅要对世界发展趋势加以了解,还要从时代化视角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高度契合,才能取得理想成果。当下中国拥有百年难见的良好发展机遇,具体表现为各种力量对比态势出现明显变化,思想融合度不断提升,科技和经济领域占优的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将综合国力提升到全新高度。我国逐渐将建设重心由政治、经济和文化向社会及生态文明等领域辐射,要想确保各项工作均取得理想成果,关键在于拥有广阔的胸襟、视野与思想,在把握世界形势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发展趋势,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探究和准确把握,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全新的发展境界。
(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作广大中国人民锐利的思想武器
大众化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通过从抽象转变为具体、从学术话语转变为通俗话语、从少数人的理念转变为广大群众共识的方式,确定可为日后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的行动指南。正如毛泽东所说,将课堂和书本里的哲学解放出来,将其打造成为群众的武器。
现有研究证实,大众化期望达成的目标,主要是对群众命运的改变,这是因为大众化程度与群众命运改变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备持续发展所需动力[2]。群众所扮演角色,不仅有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实践主体,还包括大众化主体。从国家视角来看,要想获得群众理解和认同,前提是必须确保中国共产党能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随着思想共识的达成,现有积极因素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凝聚与调动。在世界格局、我国经济体制与利益关系均出现深刻变革的当下,社会矛盾大量出现。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使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如实反映,如何确保群众需求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于是,以人为本原则逐渐走进人们视野,以该原则为指导,可使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优先解决就业问题,避免社会发展受阻的情况出现;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在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加大再分配力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真正做到劳有所得和老有所养。事实证明,只要确保群众公平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使其主体作用获得应有发挥,马克思主义就具备了向大众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化”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不仅互为条件,而且能够为对方提供动力支持。中国化和时代化作为前提而存在,只有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始终跟随时代脚步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葆有强大生命力。大众化是最终目的,通常被用来反映理论价值的实现程度,例如,群众生活是否得到改善,世界所受到影响是否达到预期。事实证明,只有始终与群众处于同一阵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表现出符合预期的感召力与创造力。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创新实践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赋予了“三化”工作更为突出的社会价值。中国共产党从群众立场出发,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党的指导思想的内涵,其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特色、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使马克思主义葆有强大的感召力、生命力以及无限的创造力。
(一)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于我国社会的性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九十年代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开展相关工作的方法论与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既做到了从个性中对规律进行提炼,还使个性得到了直观体现。在实际运用时,该理论往往会跟随外界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展现出较为明显的特殊化。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内容以指导原理为主,要想使其价值得到应有发挥,关键是以国家情况为依据,酌情加以调整。中国化便可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特殊化的外在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的理论成就。
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党以因势利导原则为指导,创造性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中便包括了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和平赎买”。此后,又参考苏联社会主义改造所得经验与教训,在抛弃其僵化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调整。实际情况表明,要想根据革命方向和期望达成相应的效果,避免革命遭受挫折与失败,就要不断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使党的工作重点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他曾数次强调,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是必然选择。基于此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使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发展,还创立了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价值,主要是针对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还是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各项工作所提出的全新要求[3]。
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成就可知,将中国化作为落脚点、对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发展、经历了无数次反复认识与实践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打破原有教条主义所带来的束缚的过程,还是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指导理论与行动指南的过程,更是从外向内逐步吸收并加以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国情为立足点、结合中国特点,彰显出辩证法的光辉,还凭借理论与实践的数次转化,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独有的科学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作为强调发展的开放理论,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加以概括的词汇为“与时俱进”。共产党宣言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便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时代化始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存在,共产党人应在与时代同步的前提下,通过走向世界的方式,确保理论始终富有活力及生机。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并引领世界潮流。
1.顺应时代潮流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思想,在党成立之初,其时代性在党内便获得了广泛认可。马克思主义所展示出的时代属性,表现为与形势共同发展和与时代共同进步。对此,中国共产党已经做到了从理性认知过渡为自觉追求,由特点总结过渡到了主动实践。在世界经济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当今社会,无论是思想特点,还是国际力量的对比,均与之前有着极为明显的变化,可以说世界已经进入大调整和大变革时期。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只要做到与时俱进,确保自身始终处于前沿地带,在其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伟大事业就必然会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将时代化视为马克思主义核心发展方向,在确保其与中国实际高度契合的前提下,通过持续交流和交融的方式,使之与时代潮流相衔接,从而为中国特征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有效平台与途径。
2.引领世界潮流
世界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前提,中国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动力。在和平与发展方面,经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外交理论为世界和平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所奉行的外交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结合世界发展形势,经过数次修改和调整所得,中国特色极为鲜明。强调独立自主和互相尊重的中国外交理论,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4]。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不仅开创了外交新局面,还为多国提供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均以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为基础,将外交理论转变为国际理念,随着国际关系逐渐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前进,为世界创造了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发展理论使世界发展拥有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对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在历经数次挫折后,终于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届中央领导人以该道路为基础,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使其葆有强大生命力。例如,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将和谐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具备了持续提高自身执政水平与能力的条件,不仅让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及竞争力也不可同日而语,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也使世界现代化拥有了有别于西方的模式。以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为代表的理论实践,使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因而被赋予了更大的时代价值。由此可见,时代化理念的提出,使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运用的形式具有了走向世界的条件,即便在世界形势不断变化的当下,相关理论仍然起到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一种与“以物为本”不同的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结合当今社会的新特点,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构建核心价值观和追赶全球化浪潮的方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力量源泉和自觉行动。
1.理论结合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群众能对其加以掌握,便可使其转变成为物质力量,为全新世界的建设提供支持。精通相关理论的初衷是确保其能够得到科学运用,大众化所强调的内容,便是确保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尽数转变成为对世界进行改造所需的力量。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大众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满足将基本原理向中国实际进行投射的需求;其二,确保马克思主义能够为改革开放提供指导[5]。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均强调理论和实践互动,其本质可被概括为以人为本。在落实大众化相关工作时,将政治路线作为核心,在了解个体利益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可使个体利益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关键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创新性转变,使其融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将二者的基本价值打通,通过对儒学思想进行有选择性融入的方式,增加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度,使之更易为中国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作为将多种文化融合的、符合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不仅对集体主义的重要性进行了凸显,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赏罚分明、共同富裕以及政治和谐等制度。在开展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各项工作时,一方面需要重视法律制约与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需要提供可作为指导及引领的科学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设成果兼具科学价值及伦理价值[6]。此外,应以大众化过程为切入点,借助落实相关工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产生的群众力量,确保马克思主义具备与实际充分结合的途径,真正做到以实践为依托,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
2.构建核心价值观
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大众化,使大众化落实的路径因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了明显变化。从现有研究及所得经验可知,在世界格局悄然变化的当下,将大众化作为切入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立足点,结合国内外情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制度可使权力得到有效制约,借助政治结社及社区自治等手段,为民意的准确表达助力。在此基础上,经由协商统一的方式,确保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使公民权益得到全面保障。现阶段,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在维护民族意识与社会秩序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核心价值观所需力量的源泉之一。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朝着大众化方向前进,既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使群众真正做到凭借勤劳品质和辛苦劳作,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7]。而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便是解放思想,抛弃教条的、保守的、片面的思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为对话预留足够空间的前提下,确保每种思想都能够获得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功能得以发挥,以便更好地凝聚人心,使治理体系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不同步。因此,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必然选择。而使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重视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将主体文化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和营销。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体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是其走向大众化、时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将以人为本视为指导原则,在完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酌情增加发展内容,经由政策创新及体制改革等方式,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全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保障。有关部门以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为依据,明确制约体制发展的因素,结合科学且可行的发展思路,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从而达到增强软实力的目标。实践经验表明,将工作质效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方法,是以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为依据,结合产业特征与成熟度,将增加融资渠道、培养创意人才作为落脚点,拟定相应发展计划,充分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特色发展模式进行打造[8]。确保群众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涵,也是将其向大众化推进需要遵循的原则。
3.追赶全球化浪潮
在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朗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面临重大挑战,随着意识形态持续交锋,大量问题应运而生。一方面,西方国家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的风险陡增。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时代性是马克思安身立命之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其具有生命力的基本价值观念,还是必须加以发展的成分,都源于她是对资本全球化反思的理论产生物”[9]。然而,马克思所处的旧全球化时代与当代的新全球化在本性、结构、特点等方面都截然不同。要使马克思主义始终走在时代化、大众化道路上,亟需我们以哲学为基础,通过构建价值观的方式回答新全球化下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传统文化精神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反思,通过拨乱反正和创新发展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科学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飞跃。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理论所提供的内容并非现成的教条。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主要手段,通过理论创新结合实践创新的方式,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始终具有明显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征[10]。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大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此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立足于新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当代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当代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当代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将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将文化与价值统一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飞跃[11]。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虽然有着各自的领域和切入点,但其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三化”并非是三项独立开展的工作,而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新时空和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三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崭新的内容,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了更加科学而实用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