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技术轨道视角下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研究

2022-03-25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业态文化产业轨道

郭 艳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业态模式不断涌现。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国文化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必须在最基本的层面——业态上有所创新,这不仅有利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与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强劲发展的态势相比,传统的文化产业理论对新型文化业态的解析力就稍显不足,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来阐释文化业态创新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从产业技术轨道的视角分析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机理和模式,进而预测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趋势,引导文化产业业态健康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产业增加值持续提升,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与文化加速融合,催生出许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文化产业业态结构不断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存在传统业态占比过大、新兴业态发展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产业的演化升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核心领域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兴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的分类,我国文化产业共有9个大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其中,新业态特征明显的有16个行业小类,分别是:动漫、数字出版,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游戏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其他文化艺术业,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这16个行业中的许多业态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这16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持续大幅增加。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9 868亿元、31 425亿元、18 20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2%、22.1%、39.8%,分别占全产业营业收入的22.9%、31.9%、33.4%。现在文化新业态已占文化产业总营业收入的1/3。其中,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文化新业态增速迅猛,2019年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2020年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5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20%。特别是在2020年1—4月疫情期间,在文化产业总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3.9%的情况下,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逆势增长15.5%。2021年上半年,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4个行业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速两年间均超过30%。

(二)新的业态模式大量涌现

技术创新直接催生新业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AR技术等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文化产业形态和文化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电竞、网络影视、云旅游、云演播、网络小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型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拓展了文化产业的边界。

1.动漫产业。我国动漫自2006年进入产业化进程以来,历经15年发展,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提升。2019年,我国动漫产业的产值达到1 941亿元;2020年,产值突破2 000亿元。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极具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文化业态。随着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动漫异军突起,用户数量稳步增加。2019年,用户达到2.66亿人,市场规模达到191.4亿元;2020年,用户达到2.97亿人,市场规模达到238.7亿元。

2.网络视听。2005年,随着土豆网、激动网、56网等网站的纷纷上线,我国网络视频行业开始起步。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迅速普及带动了网络视听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573家持证及70家备案机构网络视听收入达到2 943.93亿元,同比增长69.37%;2021年上半年,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达到4 645.53亿元,网络视听收入达到1 512.74亿元,同比增长37.78%。整个行业从内容创作、用户规模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短视频、综合视频、网络直播、OTT/IPTV、内容创作和网络音频均衡发展的结构。细分领域中市场规模排第一位的是短视频,为2 051.3亿元;第二位是综合视频,为1 190.3亿元;第三位是网络直播,为1 134.4亿元;第四位是OTT/IPTV,为745.6亿元;第五位是内容创作,为548.9亿元;第六位是网络音频,为338.6亿元,如图1所示。用户规模也持续大幅提升,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到9.44亿人,较2020年6月增长4 321万人,网民使用率为95.4%。也就是说,在100个网民中有95个人在刷视频或音频。其中,用户最多的是短视频,有8.73亿人;其次是综合视频,有7.04亿人;网络直播有6.17亿人,网络音频有2.82亿人,用户规模也很大。网络视听用户人均每日刷视频的时间为1~2小时。日均使用时间最长的是短视频,为2小时;其次是综合视频,为97分钟;网络直播为60分钟;网络音频为59分钟。

图1 2020年网络视听行业市场构成

3.游戏电竞产业。我国游戏行业于1994年开始发展, 到2015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市场,如今整个产业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国内游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国内游戏行业用户为5.17亿人,2020年为6.65亿人,至2021年6月底用户为6.67亿人。2014年,国内游戏实际收入为1 144.81亿元,2020年为2 786.87亿元,2021年上半年为1 504.93亿元。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已超过2014年全年的收入。网络游戏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移动游戏。2020年,我国移动游戏实际收入为2 096.76亿元,占网络游戏总收入的75.24%;移动游戏用户规模为6.54亿人,占整个游戏行业用户总量的98.34%。随着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不少企业开始在海外推广自主研发的游戏产品,扩大全球用户规模,提升产品的海外影响力和海外市场份额。2020年,我国游戏海外市场收入达到154.50亿元。2021年上半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收入为84.68亿美元。

电竞产业是结合游戏、体育、直播等行业发展起来的产业。1998年,我国电竞行业开始起步,目前我国已进入电竞强国的行列。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促进电子竞技与游戏游艺行业融合发展”,未来电竞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我国音数协游戏工委统计,2020年国内电竞市场规模为1 365.57亿元,较2019年增长44.2%;电竞用户规模达到4.9亿人,较2019年增长了11.4%。我国电竞的核心观众和赛事营业收入位居全球榜首,已成为全球电竞产业的最大市场。

4.数字文旅。数字文旅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及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文旅产业各个环节,为产业赋能,使文化旅游变得更加便捷、更加智能。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达万亿级。目前,数字文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利用数字技术系统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资讯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智慧旅游。例如,云南“一机游”是2017年云南省与腾讯公司联合开发的一个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脸识别、小程序、微信支付、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刷脸入园,导览、导购、导游和导航,识花识草,高速公路无感支付及全域投诉等功能,成为游客到云南省旅游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截至2019年底,“一部手机游云南”面向游客端“游云南”App的下载量达到500万次,为公众提供超1亿次服务,“游云南”小程序用户数超过400万,小程序集群累计访问量突破1 700万人次。另一类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把线下的场景数字化,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游遍四方,也就是“云旅游”。2020年疫情期间,许多无法正常开放的景区、博物馆通过视频、直播、在线互动、VR体验等方式为人们提供在线体验。例如,2020年3月1日,布达拉宫在淘宝首次进行直播,一个小时内超过100万人进入直播间观看,相当于其近一年的游客接待量;2020年4月6日,故宫在抖音上第一次进行直播,3 492万人次网友进入新华网客户端的直播间观看直播。这些传统景区的走红就在于积极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创新发展,以优质民族文化为核心,创新表达手段,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现为发展优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文化产业尤其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受到极大的冲击,于是开始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一些新型的文化业态逐渐发展起来,如云演播、云展览等。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发改高技〔2020〕1157号),全面部署推动15种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新型文化产业的新动能。

二、产业技术轨道推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机理及模式

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新业态大多都是以新科技为依托,在数字化转型中汲取发展动能。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和演化,技术演化所形成的技术进步轨迹即技术轨道。所以以技术轨道为理论基础解释文化产业业态创新问题将有助于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文化产业技术轨道的内涵及生成

1982年,意大利演化经济学家多西在继承和发展“自然轨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轨道”的概念,认为技术轨道就是在技术范式的范围内所进行的常规解题活动,是由技术范式所确定的技术创新模式。他指出,技术轨道就是在由范式所确定的各种技术变量间进行的多维权衡活动,即由技术范式中所隐含的对技术变化方向做出明确取舍所决定的技术演进路径,或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其外部边界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此后,Dosi、Pavitt 和 Soete等诸多学者拓展了技术轨道的研究。产业技术轨道是指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和相关技术方法组成的演进路径。文化产业技术轨道是指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技术演进的全部可能路径。例如,有线电视的技术发展代表一条技术轨道,数字电视的技术发展代表一条技术轨道。有线电视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介质直接传送电视信号,数字电视则是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电视系统,虽然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电视机传送图像和音频信号,但它们所使用的方法和原理不同。

文化产业技术是由众多相关技术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其中任何一项技术创新的过程都对应一条技术轨道。因此,文化产业技术轨道不是单一的一条轨道,而是由多条轨道组成,既有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规则的主轨道,还有许多改良现有技术的子轨道。在一定时期基于相同产业链的企业遵循着主轨道,而不会脱离这一轨道,这就是文化产业技术轨道的路径依赖。但主轨道一般不会直接形成,大多经历了“产生—发展—扩散”的过程。文化产业技术轨道在产生初期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很难预判出哪一条技术轨道将成为主轨道,于是各个技术路径不断创新完善,相互竞争。竞争中主要有两种创新类型:渐近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是在现有的发展趋势上对已有技术的改进提升,技术路径依然在现有技术轨道的周围,这是一种“顺轨创新”。这种自我创新可以提升在位企业的市场接受度,增加用户群体数量,从而延长现有技术轨道的生命。文化产业技术轨道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曾经占据优势的主轨道技术体系也会出现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部分,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等措施转变现有的技术路径,淘汰落后技术,培育新兴技术。当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系统中扩散时,原来的技术范式逐渐会被新的技术范式所取代,新的技术范式就成为新的主轨道。这种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轨道,因此也叫突破性创新。

(二)文化产业技术轨道的影响因素

1.技术发展。文化产业技术轨道的演化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包含两方面:一是科技的根本性发展,5G、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国通信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4G网络通信相比,5G网络传输数据的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当前我国的5G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将来峰值速率可以达到10Gbit/s~20Gbit/s,可以充分满足人们观看或下载高清视频的需求。例如,在4G网络下下载一部电影的时间平均为7分钟,在5G网络下将仅需6秒。我国的5G技术在全球领先,《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显示:从2020年开始,全球5G网络将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技术,中国5G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华为排名第一,中兴通讯排名第三;中国已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5G技术与VR/AR技术、8K视频等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空间,形成了多条产业技术轨道,加速了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带来许多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技术轨道。二是文化产业技术的积累。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分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产业技术的积累也达到了一定阶段。我国在一些行业领域如电影放映、数字印刷等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某些技术已成为该行业的技术主轨道。总之,基础科学的发展和产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形态、内容、传播与消费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的产生与演变,成为文化产业技术轨道形成的重要动力。

2.政策环境。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因此产业技术轨道时常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产业技术轨道尚不明确的这一阶段,政府的政策引导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存在结构性矛盾、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与创新能力不强、供需不平衡有直接关系。与科技结合密切的新型文化业态对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型文化业态与科技密不可分,国家关于“文化+科技”的系列政策对于不同业态的产业技术轨道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并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标准体系、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创新创业载体等方面对文化产业技术轨道进行顶层设计。

3.市场需求。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场需求可以倒逼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产业轨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文化大国,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并不发达,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数量、种类及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技术迭代给新型文化业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短视频小屏幕、快节奏的特点符合用户新的消费习惯,正在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技术轨道之一。抖音作为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于2016年9月20日上线,截至2020年8月,抖音(包含抖音火山版)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有时,外在的偶然因素也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巨大变化,进而影响产业技术轨道,形成新的业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文旅、电影等线下业态受到极大冲击,但与此同时,疫情又催生出多元的文化娱乐需求,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的数字化文化服务需求呈井喷式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 119亿元,同比下降0.6%,而与互联网结合紧密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小类却逆势上扬,实现营业收入21 229亿元,同比增长21.9%。网络影视、网络音乐、手机游戏、直播等一批新型的文化娱乐消费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形成新的产业技术轨道。

(三)产业技术轨道演化与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模式

产业技术轨道的演化过程大致包含四个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整体的发展轨迹呈现S形曲线,如图2所示。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从业者和产品数量都较少,产品种类也比较单一,技术含量通常不高。进入成长期,大批文化企业涌现,产品日趋丰富,出现多条产业技术轨道。随着主导设计轨道的出现,市场趋于成熟,大量技术创新集中于提高现有产品的品质上,经济规模和学习效益变得很重要。当某项产业技术达到极限时,就进入到衰退期,企业会遇到发展瓶颈,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技术弥补现有能力和技术的不足,进而改进产品性能,而一些中小型企业看到机会窗口就会积极创造新的技术范式,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当然这四个阶段是从理论上划分的,实践中有的产业业态未必完整地经历这四个阶段,有的业态可能在初创期或者成长期就衰退了。进入衰退期意味着旧的技术轨道被淘汰,新的技术轨道出现,机会窗口出现。因此,产业技术轨道的演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特定技术轨道上技术创新与业态创新发展的内在关系。

图2 产业技术轨道发展与更替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处于成长期,产业内部各个业态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产业技术轨道尚未明晰。传统文化产业的一些业态如出版业、报业等,已经进入“平台期”,企业通常采取渐进性创新改进的模式寻找破解途径。以图书出版业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电子阅读已经成为当下主流的阅读方式。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5%,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图书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为9 881.43亿元,较上年增长11.16%;2020年,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整体收入达600亿元。这些改进后的业态其实也是一种新业态。新兴技术与原有技术通过不断渗透、兼容、融合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在时间、空间和费用等方面的局限性而形成新的技术轨道,产生新的业态,如云演艺、云旅游、网络视频、电子音乐、数字艺术、线上教育等。

新技术与文化直接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大多是采用突破性创新的模式形成新的技术轨道,创造新的技术或者产品,进入利基市场进行迭代,逐渐成为行业标准。以动漫业为例,动漫产业就是动漫技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产物。现代动漫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非起源于动漫行业本身。计算机图形技术早期主要应用于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等领域,信息技术早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教育领域。这些高科技与漫画、动画结合就产生了新的技术轨道,形成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动漫业。

三、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趋势

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产业核心技术升级可以带来业态创新,基础技术革命也会带来业态创新,重新组合已有多种技术轨道也可以带来业态创新。技术轨道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方向。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可能呈现新的趋势。

(一)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核心领域

理论上,由于技术轨道都有生命周期,因此任何一条技术轨道在发展中都存在所谓的“技术极限”,也就是某条技术轨道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达到极限之前,在位企业会寻找新的技术路径来改善和提升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延长现有技术轨道的生命周期。这种在现有技术轨道上的技术改造,既有从低级向高级逐渐提升的创新,也有从低级直接向高级跨越的创新。但总体来说,这种创新并未突破原有的技术轨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市场需求出现重大变化,现有技术轨道不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外来企业或者本行业部分企业看到技术机会就会主动进入,从而引发技术轨道发生转辙,形成新的技术轨道。可见,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都与产业技术轨道的有限性有关。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技术轨道的有限性,正是这种有限性推动了产业业态的创新。其实,不论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又或是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或传播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营销,技术更新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新的技术轨道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发展空间,也决定了未来产业可能的发展方向。技术轨道的有限性也给行业抢占国际市场主导地位提供了机会。例如,2017年我国主导制定的手机动漫标准成为国际标准,2019年我国自主原创的以京东方无损伽马显示专利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艺术品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技术成为国际标准。这些行业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取得的重要突破,有助于我国文化领域原创技术的国际推广应用,对于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支撑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一代技术集群将进一步融合

技术轨道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由技术选择方法、核心技术路线、产品主导设计模式、产品和工艺技术标推、技术整合方式惯性以及主流的制造流程等组合而成的技术体系,具有系统性。在这个系统里既有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主轨道,也有具有一定补充性的子轨道,主轨道与子轨道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技术轨道是主轨道和子轨道等众多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5G、VR/AR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渗透于文化服务中,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业态。一方面,支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新技术与原有技术将不断融合。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技术轨道与新技术不断渗透、兼容,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方向,形成新的技术轨道。例如,云演艺就是传统的舞台艺术与VR/AR/MR/XR技术、4K技术、沉浸式光影技术的有机融合;数字音乐是传统音乐产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发展的结果。未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 VR/AR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将会与传统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壮大云演艺、云游戏、云展览等新型业态。另一方面,支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新技术之间将不断融合。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成果将会全方位地渗透到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过程中,多项新技术共同推动文化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例如,云游戏是以流媒体、云计算、数据存储等技术融合为基础的。未来,为适应云端业态的发展,VR/AR技术、超高清、互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将进一步融合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科技的深度融合将会带来文化产业业态的边界不断融合。文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科技的助推下,可以与许多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当前短视频、网络直播与电商、旅游等产业的融合,不仅为电商经济和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渠道和路径,还更新了文化业态的内容与形式。

(三)文化产业的技术演化轨迹将遵循适用性原则

当一项技术在产业内广泛渗透成为产业技术轨道后,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具有一定的“刚性”。在位企业放弃原有技术轨道转换另一技术路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其他企业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风险性,也会谨慎进入新的技术轨道。这样,技术就被“锁定”。被“锁定”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初竞争技术中的最优选择。例如,当前普遍使用的QWERTY标准键盘为了避免卡键现象把最常用的按键放在了相反的方向,后来奥古斯特·德沃夏克(August Dvorak)设计了一种比QWERTY键盘打字速度快得多的新键盘,但这种新键盘从未被广泛采用。因此,在位的产业技术虽然未必是最优的,但它在不断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中在一定阶段内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技术轨道的非最优性在某些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经济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内容和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以非遗产业中的传统手工技艺行业为例,虽然现代科技在其传播、展示、营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非遗自身对于传统技艺保护传承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传统手工技艺产业技术轨道演化不是沿着“落后—先进—再改进”的路径,而是以活态传承为原则。许多传统手工技艺产品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业的产业技术轨道也不适用最优原则,虽然在特殊时期云旅游给人们带来了“身在家中,游遍四海”的便利,但旅游是一种体验性极强的产业,实景出游仍然是产业的主要形态。因此,文化产业中那些与新兴突破性技术密切相关的行业往往面临更多的技术机会,企业热衷于寻找更优技术来促进行业发展,一般遵循动态技术轨道;而那些较少涉及新的通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行业由于缺少技术机会,一般遵循非动态技术轨道,以产业适用性为原则。

猜你喜欢

业态文化产业轨道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基于单纯形法的TLE轨道确定
CryoSat提升轨道高度与ICESat-2同步运行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智”造升级 引领模具新业态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
太阳轨道器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