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肝风上扰型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3-25程为平杨圆圆周海纯王迪闫禹竹

中医药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先兆持续时间偏头痛

程为平,杨圆圆,周海纯,王迪,闫禹竹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99;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偏头痛属于特发性血管神经紊乱性头痛的一种,临床较常见,其特征是发作多为偏侧,疼痛程度为中、重度头痛,呈搏动样,持续时间一般为4~72 h,有的患者还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听力下降等症状,如偏头痛治疗不及时或控制效果不理想还可能出现精神问题,如强迫症、躁狂症等,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无先兆性偏头痛是最常见的一种偏头痛,约占80%,是指没有眼部如黑朦、偏盲等先兆症状,临床表现为呈反复发作的疼痛,发作部位为偏侧或双侧额、颞部,特点呈发作性、搏动性,常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有的会出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或怕嘈杂等症状,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以完全控制偏头痛的发展,西医多以预防和治疗为主,预防用药常选用β-受体阻断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美西麦角及A 型肉毒素等,治疗用药常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曲坦类以及麦角碱类等,需要频繁应用进行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对针刺治疗偏头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证实针灸用于偏头痛治疗效果是很理想的[4],对于无先兆性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水不涵木型、痰热内阻型和肝风上扰型。笔者采用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肝风上扰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住院的60例肝风上扰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观察组中男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1岁,年龄(44.53 ± 13.54)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8 d,病程(10.3±4.92)d。对照组中男8 例,女22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大64 岁,年龄(43.1±14.1)岁;病程最短5 d,最长22 d,病程(12.8 ± 5.6)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并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5]的关于无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至少5次符合标准(2)~(4)的偏头痛发作。(2)偏头痛发作持续4~72 h(未经过治疗或治疗无效)。

(3)偏头痛至少具备以下2项特点:①偏侧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或重度;④日常活动可以加剧偏头痛或偏头痛造成日常体力活动受限(如走路或爬楼)。

(4)在偏头痛发作期间至少具备以下1 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畏声。

(5)无法归因于其他疾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①偏头痛部位多在头部偏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反复发作,或发作呈全头痛;②偏头痛发作性质多表现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③偏头痛每次发作的时间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发作持续数周者;④隐袭起病,发作呈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肝风上扰证型表现为:头痛眩晕,目斜肢瘫,烦躁易怒,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胁痛不眠。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②符合肝风上扰证型辨证标准;③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④近1个月内未接受与本病相关的物理治疗以及未服用过相关的预防性及治疗性药物者;⑤自愿受试,并配合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⑥患者及其家属对此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重要脏器组织和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者;②文盲或无法正常交流沟通者;③合并严重的认知障碍或精神病患者;④存在严重的皮肤破溃性疾病、感染、出血或者过敏体质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晕针、依从性差者、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进行针刺者;⑦近4周内参加过其他研究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取穴:太阳、丝竹空、率谷、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阳陵泉和外关[7]。腧穴定位及针刺操作方法均严格参照《针灸学》[8],针具均使用规格为0.25 mm×40 mm 的一次性“华佗牌”无菌针灸针。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均连续针刺10 d 后休息1 d,以此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随访1个月。

1.5.1 对照组

患者取俯卧位,针刺选取穴位局部皮肤用75%乙醇行常规消毒后,将针尖对准腧穴,快速刺入皮下,太阳直刺10 mm,丝竹空平刺10 mm,率谷平刺10 mm,风池向鼻尖斜刺10 mm,合谷直刺10 mm,太冲直刺10 mm,足临泣直刺10 mm,阳陵泉直刺30 mm,外关直刺10 mm,针刺后行平补平泻法[9],每分钟捻转200 次,得气后接KWD-808Ⅱ型电针治疗仪,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两根毫针的针柄上,太阳(正极)和丝竹空(负极)一组,采用疏密波(2 Hz/10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时间为30 min。

1.5.2 观察组

患者取俯卧位,针刺选取穴位局部皮肤用75%乙醇行常规消毒后,将针尖由丝竹空沿头皮实施透刺法刺向率谷10 mm,稍提插,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待得气后实施平补平泻法,每分钟捻转200 次。余穴位操作及电针操作同对照组。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指标

本临床观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偏头痛程度进行评价[10],取一个标记为0~10 刻度的尺子,“0”刻度代表不痛,“10”刻度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尺子上找到对应的疼痛数值,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记录,数值越大代表偏头痛的程度越重。

1.6.2 偏头痛发作频率和疼痛持续时间评分

发作频率评分标准为每月发作≤2次记为2分,每月发作3~4次记为4分,每月发作≥5次记为6分。持续时间评分标准:疼痛持续时长每次发作时间<6 h为1分,发作时间为6~12 h计为2分,发作12~48 h计为4分,每次发作时间≥48 h计为6分[11]。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偏头痛VAS评分减分率,参照2002年发行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中相关的偏头痛治疗效果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痊愈:临床治疗3 个疗程后患者无偏头痛症状发作,且1 个月后随访不发病;显效:偏头痛较治疗前显著缓解,偶有疼痛,减分率≥50%;有效:治疗后偏头痛症状较治疗前有好转,50% > 减分率≥20%;无效:治疗后偏头痛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症状,减分率<20%。

减分率(%)=[(临床治疗前积分-临床治疗后积分)/临床治疗前积分]×100%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治疗后2.53±1.41△▲3.77±1.30△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0 30治疗前5.97±1.10 6.07±1.4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说明两组患者在偏头痛发作频率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方面均有改善。治疗后组间偏头痛发作频率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偏头痛发作频率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发作频率评分持续时间评分治疗后1.77±0.43△▲2.23±0.97△观察组对照组30 30治疗前4.40±1.43 4.53±1.28治疗后2.40±0.81△▲3.20±1.13△治疗前4.33±1.49 4.00±1.39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无先兆性偏头痛由血管痉挛引起,发作时血管痉挛,有研究认为无先兆偏头痛症状出现是由于相应的血管扩张及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引起的[13]。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属于“脑风”“头风”范畴,本病因肝风上扰、痰浊瘀血、气血亏虚等发生,导致气血壅滞失畅,瘀阻脑络,致不通则痛,清窍失于濡养,致不荣则痛,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14-15],但不足之处是传统针灸治疗具有选穴多、患者不容易耐受等特点。偏头痛乃经络运行问题,治疗应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治疗原则,透刺法是近年来医家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的新型治疗手段,《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6]中对其效果予以肯定。透刺法是指将一定针具刺入穴位后按一定方向透达另一穴(或几个穴)或另一部位的方法[17-18],与传统的针刺手法相比,其以点到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激发气血运行,从而最大地发挥腧穴的功效,达到调和气血阴阳、改善脏腑的治疗作用。透刺法针刺范围大,刺激量增大,且针感易扩散,可起到分刺两穴所不能起的作用[19]。本研究所选穴位为丝竹空,经丝竹空穴透刺率谷穴。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属于少阳经范畴[20],丝竹空既是足少阳经发起之处,又是手少阳经终止之处,解剖下有眼轮匝肌,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率谷穴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交会穴,率谷穴的解剖位置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有研究表明枕大神经的压迫和偏头痛的发作有密切关系。两穴均主治偏头痛,针刺时采用透刺法从丝竹空穴由浅入深沿皮下透刺至率谷穴,可调畅手足少阳经气,偏头痛透刺法治疗取穴的基础即是透刺时皮下丰富的神经及血管[21]。

太阳为经外奇穴,为治疗偏头痛之经验穴,针刺此穴可以通过疏通经气,驱邪外出,使经气、气血平衡调和。偏头痛的发生与肝、脾、肾有关,因于肝者,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致头痛,故配合风池、阳陵泉和太冲,平肝熄风、通络止痛。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交会穴,该穴深部位有枕小神经分支,枕动、静脉分支,针刺该穴位有调节神经、调节气血之作用。阳陵泉为筋会及合穴,调节少阳经气,具有通经止痛的作用,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可以平肝熄风、通络止痛,合谷、太冲开四关而通百骸。足临泣为腧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镇痛作用显著,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有和解少阳之功,足临泣、外关穴位八脉交会穴配对要穴,诸穴合用共奏平肝熄风、调和气血之功,对肝风上扰型无先兆偏头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的疏密波是疏波(2 Hz)与密波(100 Hz)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产生动力作用较大,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可以促进气血液循环,有研究表示[22-23],疏密波电针可介导参与镇痛的相关物质同时释放,提高痛阈,可使镇痛效果达到最佳,从而适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

本研究经过对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透刺法对偏头痛患者治疗临床效果得到提升,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发作频率和发作的持续时间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透刺法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透刺法结合电针对肝风上扰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依从性和舒适感,并可以减少发作频率、缩短疼痛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先兆持续时间偏头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整体性护理配合心理干预在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偏头痛吃紫菜干
保产无忧汤治疗先兆流产34例
晕厥的紧急处理